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資本置換

鎖定
資本置換:近幾年來,會同在發展經濟的實踐中,已探索總結出了一條既符合山區實際,又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發展思路,這就是通過大膽運用“資本置換”這一經濟理論,在國有企業改革、城市化建設和農業產業化建設等諸多領域實現突破性發展,形成具有山區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發展經濟新路子,達到以低成本擴張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效果。
中文名
資本置換
外文名
Capital replacement

資本置換出現

“資本置換”是山區經濟發展的現實選擇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積累了相當的資本,為經濟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然而在計劃經濟時代所形成的資本,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府行為配置的,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很多資本難以發揮其最大的效能,有的甚至長期閒置不用,資本浪費極大。過去那種主要通過增量調整的做法,造成我國經濟結構低級化,加工業重複建設和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受到嚴重製約。因此,我國經濟由傳統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軌,必然使資本運動成為經濟運行的一種主要方式,通過資本重組來配置社會資源,達到資本擴張的目的。會同縣是一個農業為主、經濟比較落後、少數民族佔多數的山區縣,又是一個典型的“吃飯”型財政,困難多,壓力大,無力拿出更多的資金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加之它既不能享受國家對老少邊貧地區的扶持優惠政策,也不屬於西部大開發的範疇。應對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和嚴峻挑戰,要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經濟中搶得先機,突出特色,加快發展,除了繼續積極向上面爭取資金和項目外,更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拓寬思路,充分發揮現有優勢,挖掘存量資本的潛能。會同縣通過這幾年的國有企業改革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了全縣經濟結構調整和城市建設的步伐,使存量資本的調整由可能變為現實,極大地釋放了存量資本的潛力,使之產生了更大、更好、更為直接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在國有企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第三產業發展等方面大量注入民營資本,極大的激活了存量資本。

資本置換核心內容

一是通過對產權關係的整合 ,推動傳統國有企業向多元化的公有制企業形態的裂變。會同縣自1997年以來,對全縣國有企業進行了全面改制,改制後的企業通過採取租賃、拍賣、委託經營、嫁接、股份制等多種形式,廣泛吸納民間資金,構成產權明晰的混合型所有制經濟。商業企業已全部過渡為民營商業,國有工業企業除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和骨幹企業由國家控股、多元投入外,大多數競爭性強的企業,通過“資本置換”的方式,將廠房、設備、土地、人才、市場、信息、技術等有形和無形資產進行了裂變、剝離,改組為以民營為主的企業,國有資本逐漸退出。據統計,全縣22家國有工業企業,通過吸納1200餘萬元的民營資本,盤活了2億多元的國有存量資本,對於促進山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了十分明顯的作用。
二是充分挖掘土地級差效益,盤活存量土地,加快城市化進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資金從哪裏來?土地作為政府掌握的重要資源,會同縣委、縣政府積極做好“以地生財”這篇文章,通過“以地補路、以路帶房、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一方面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日趨緊張,另一方面土地價格長期低迷的不正常現象。會同商貿城建設、西區開發、將軍廣場建設、209國道拓寬硬化等重點項目工程,政府不僅沒有投入一分錢,每年還可從中得到可觀的財政收入。今年啓動的湘運車站改造、老農貿市場改造、東門街建設均是通過市場行為,充分利用土地級差槓桿,對那些佔地大、效益差、無發展前途的用地單位採取補償的形式進行置換,促使土地向效益好、有發展前途的行業集中。利用土地級差對舊城進行改造,確保城市規劃和調整所需資金的合理投入,使過去破爛不堪、條件簡陋的舊城和功能不全、效益低下的農貿市場變為黃金碼頭。會同近幾年城市建設共投入資金3億多元,其中依靠盤活土地招商引資的佔90%以上。堡子、坪村、廣坪、連山、團河、王家坪等鄉鎮的小城鎮建設,積極借鑑這一經驗,把存量土地置換為政府可利用資本,極大地緩解了小城鎮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三是以林業改革為突破口,實現農業資本的有效置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林業是會同的傳統產業和支柱產業,具有山林面積廣、資源豐富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會同不斷深化山林管理體制改革,引導和鼓勵廣大林農通過林地、林木、資金、技術、信息、勞力等各種資源要素進行流轉置換,形成多元化林業產業發展格局,使過去零散的分户粗放型經營管理模式逐步向規模集約型經營管理轉變。比如若水股份林場,通過林地、林木、勞力的有效置換,把2.3多畝林木集中進行管理,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又提高了生產效益。通過“資本置換”,全縣共建立了346個村級聯户林場,森林蓄積量上升,森林覆蓋率達71.3%,產業化水平明顯提高。以此為突破,全縣許多農村採取耕地換水面、林地換耕地等方式進行資源置換,調整和優化了農業產業結構,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四是積極引導無形資產向有形資產的置換。通過公開拍賣道路、景點、標誌、學校、醫院等設施的命名權、形象設計權,引導有實力的單位和個人投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使無形資產向有形資產轉化。同時對人的創意思維、企業的管理模式、發明創造、專利技術進行置換,提高山區經濟發展的智力因素。

資本置換理性思考

“資本置換”是資本運營的一種優化資本配置機制,是實現社會資源的再度重組和配置,是把一個社會所擁有的有形無形存量資本變為可以增值的活化資本,在政府權力和市場的作用下,通過流動、組合、裂變、出租、轉讓等各種方式進行有效運作,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增值、獲益、盈利,並將其作為再投資、再循環的“滾雪球”效應。把“資本置換”作為促進山區經濟發展的新途徑,要切實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要樹立正確的資本觀。資本是能夠帶來價值增值的價值,資本不僅反映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強大推進器。資本具有二重性,即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資本的社會屬性是資本歸誰所有的問題,而資本的自然屬性則是資本的一般規律性。事實上,資本無論為誰所有,它都必須在精心安排、組織和運作下才能發揮作用,它貫穿於生產經營的一切經濟活動領域當中。如果説資本的社會屬性是為了通過資本的所有權獲得資本的收益分配權的話,那麼資本的自然屬性則是資本本身的運動使資本得到增值,取得效益。資本不僅表現為土地、森林、礦藏、市政設施等實物形態,同時也表現為專利技術、發明創造、形象榮譽等無形資產。因此,樹立正確的資本觀,對於深化對“資本置換”的認識,正確探索山區“資本置換”的資本運營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要充分認識“資本置換”對於促進山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資本的生命在於運動。針對當前山區經濟發展比較落後,資本市場尚未發育起來,不能從投資銀行直接融資的現狀,因地制宜,採取資本置換的資本運營機制,對社會存量資產賦予其資本屬性,通過流動、轉讓、兼併、優化組合等方式,創造價值,實現增值、盈利,並以最經濟、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法,置換到最需要的產業中去,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血液”,為投資市場的暢通,吸納外資、商家及社會閒散資金鋪平了道路。“資本置換”這一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成為山區經濟發展的希望所在。
3、要進一步拓展“資本置換”的領域和範圍。運用“資本置換”運營機制,可以指導我們各方面的改革,幫助解決山區經濟生活中的諸多難點問題,消除資本循環渠道上的多種障礙,使經濟循環系統暢通起來。要繼續在企業發展和城市建設等領域發揮“資本置換”的重要作用,還要將其進一步拓展到農業產業化建設和科技、文化、衞生、體育、旅遊開發等諸多領域,為山區經濟建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要把“資本置換”的觸角從城市延伸到鄉鎮、農村,使小城鎮建設和中心村莊建設資金匱缺等問題得到較好解決,以此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資源有效配置。
4、要不斷完善“資本置換”的相關政策。運用“資本置換”這一經濟手段,達到盤活國有資產存量,回收國家資本再投入到經濟建設當中,是山區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要不斷完善相關政策,使“資本置換”更加符合山區經濟發展實際。在“資本置換”中,政府對國有資產的處置,既不能急於求成,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又要對土地、廠房、機器設備及無形資產的出讓、租賃、拍賣進行合理定價,使國有資產真正流動起來,以達到盤活國有資產,實現從資產到資本轉換的目的。
5、要最大限度地吸納民間資本進入“資本置換”市場。目前,通過“資本置換”的手段,民間資本較好地進入國有企業之中,但是在城市經營特別是城市建設的基礎領域,民間資本卻遲遲未能啓動,其根本原因是基礎領域產業門檻過高,民間資本進入受到市場準入的限制,許多基礎領域和新型服務業均存在着較強的行政壟斷,過多的行政干預和過濫的不合理收費。因此,要進一步打開“山”門,敞開城門,創新基礎領域的投資體制,通過廣泛吸納民間資本,較好地解決基礎領域的資金短缺、投入不足的問題,同時建立起競爭機制、投資約束機制和風險機制,使之成為拉動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資本置換例子一

資本置換點石成金
資本置換點石成金的案例,在都勻隨處可見。凡是美好的事物,當地人都會告訴你這是資本置換的結。都勻的風韻很大程度上要歸於有一條美麗的劍江河蜿蜒穿城而過,河水清澈見底,游魚戲石,歷歷入目。遊人驚訝於劍江河水何至如此之清,當地人告訴説是資本置換使然。記者一次沿劍江漫步,一位隨行的當地朋友建議可去河邊的公廁看看,説都勻的公廁很乾淨。有當地人驕傲地説,“都勻的廁所是香。”問這位朋友為什麼會這樣,答案是因為資本置換。在都勻市區,隨處可見塔吊忙忙碌碌揮舞着長臂。劍江中路兩旁的商業鋪面在忙着改造;位於市中心商業繁華路段,因“一路分兩叉”而得名的褲襠街正在忙着改;小攤小販雲集的小吃街也在忙着改造……。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建設項目?資金從哪裏來?答案依然是資本置換。
資本置換如何讓城市改觀
劍江河置換的是水面經營權。因美麗的劍江河是都勻的母親河,也是貴州風景旅遊景點,來都勻的外地人大都要到河邊走走,劍江便成了都勻的窗口。在以前,為保證河面清潔,都勻市政府專門安排了10名專職河道保潔員,每年政府要在這條河上花不少錢,保潔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資本置換解決了這一難題。具體做法是政府拍賣河面經營權,即誰得到了某一河段的保潔權,誰就可以在這一河段經營遊船,招攬生,亦或養魚。結果,三段河面經營保潔權拍賣了6000元,更為重要的是,政府今後可以不必再派專人保潔河面了,財政開支每年因此減少千萬元,而劍江卻比原先更清潔優美了。過去,都勻的公廁也像不少地方一樣,由市財政出資,並由市環衞部門管理。這樣,一間公廁財政不僅要投資好幾萬,一些收費廁所,每年連守廁人的工資都難收上來,管理維護更成問題。守公廁在都勻雖不是什麼好活兒,但當地工廠效益不佳,下崗工人多,守公廁好歹還有份收入,因此守公廁這活兒多半“便宜”了環衞系統職工的親戚朋友。各公廁雖説每年按收費情況上交一定的費用,但其它的耗費像水費電費都得由公家掏腰包。由於公廁管理人員缺乏積極性和責任感,因此造成水費電費大量浪費,每年收取的承包費在支付水電費後所剩無幾,財政每年要出錢來維修和更換公廁設施不説,廁所衞生也是問題。
這時候,資本置換又出面了。從1998年8月8日都勻舉行首期公廁管理保潔權開始,市內25座水衝式公廁先後根據不同地理位置核定標價基數,向社會進行了公開拍賣。誰拍到公廁的保潔權,誰就獲得公廁收費收益的權力。結果,財政從公廁保潔權的拍賣中不僅節省了開支還可以淨獲得20多萬元的收益。更為重要的是,獲得公廁保潔經營權的個人因受利益驅動,從招徠光顧者的角度出發,千方百計改善廁所衞生,使公廁變了個樣,這才有了文章開頭當地人請外人蔘觀廁所的一幕。
資本置換是從城市建設起步的
正如文章前面所介紹的那樣,都勻看上去儼然就是一個大工地。要説資本置換看得見摸得着又為當地百姓所津津樂道的成功案例,還要説都勻最早着手資本置換實踐的城市建設。劍江路好比都勻的“長安大街”。在南北窄東西長的都勻市,橫貫城市東西的劍江路是這個城市的主動脈。然而這條主動脈原來由於路面狹窄、龜裂不平,車輛擁堵,經常出現“腸梗阻”。要改造這條路,需要1300萬元資金,這對當時財政户頭上只有28萬元資金的都勻市財政來説,無異於一個天文數字。怎麼籌集呢?政府出面把劍江路兩旁的商品房用地部分出讓給了一些房地產開發商和經營户,前提是他們必須要拿出錢來修路。路兩邊的商品房的收益預期穩定,因此以商業用地置換劍江路的方案很快便付諸實施了。
也正是從這條路的修建開始,都勻祭起資本置換這面大旗,讓幾十年不變的城市老面孔煥然一新。按劍江路的置換思路如法炮製,便有了褲襠街、小吃街等街區的改造和勝利路、外環公路等路段的修建。

資本置換例子二

988年陽原縣城只有一條街,現在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樓林立,街道寬敞整潔”。9月11日,省委書記白克明來陽原調研指導工作時,對陽原縣的城市建設給予高度評價。近兩年來,陽原縣合理運用“資本置換”新理念,城區建設力度以超越過去10年總和的速度迅猛發展。
建設資金從何而來是城市建設的焦點,面對困難和壓力,陽原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了“資本置換”新理念,在抓好硬環境建設的同時,大力營造良好的軟環境氛圍。縣建設局今年一年為金家巷等8條小街小巷進行硬化,改建城區公廁10座,新建垃圾池26個,對全城街道的2000多米排水網管修砌,實施了新城區排水配套工程,並對縣城主要街道進行綠化。該縣在全縣上下營造鼓勵客商幹事業,支持客商幹成事業的良好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建立了手續“一站式”、交費“一費制”的城建“直通車”。對來陽原投資搞城建的外地客商,在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上開足綠燈。在舊城改造方面,縣委、縣政府將收費標準降低後,以文件的形式發到投資者手中,為開發商提供了一個公正、公平、合理的發展平台。該縣在城建服務資本投入上的付出,使北京、張家口等10多家房地產開發商攜帶近億元資金來到陽原。
舊城改造難在拆遷,該縣在“資本置換”的運作上進一步延伸,在政府不投入的情況下,改造工程拆遷佔地面積達8500平方米,城市商品房開發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調動了各種形態的社會資本2350萬元,拉動消費約2億多元。今年,為吸引開發商投資,該縣將舊城改造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標準降低到40%,僅此一項為客商減少費用300多萬元。張家口世紀興元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同陽原縣簽訂了投資協議,對舊城分三期進行改造,總建築面積達10萬平方米,總投資達到1.2億元建設住宅樓,商業樓。目前該項目正在建設中。
“資本置換”為陽原城市化建設獲取巨大的收益,2004年,全市城市化工作會議將陽原確定為5個率先向縣級市邁進的縣城後,該縣實施縣城西擴計劃,圍繞西寧路建立新城區。位於西寧路東側的三角地小區按照經營城市的理念實施整體開發,目前佔地134.69畝的三角地開發小區已通過二級市場全部出讓,道路、排水工程已完成配套設施,供水、供電、通訊等相關配套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作為新城區標誌性建築的華原招商寫字樓4月份正式奠基,以行政中心西遷帶動新城區開發的構想初見端倪,投資1300餘萬元的新城區集中供熱工程已經啓動。去年以來,新城區新開和在建樓房63幢,工程總面積28.6萬平方米,總投資2.9億元。

資本置換騙局

都勻,貴州省黔南州州府所在地,只因成千上萬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估計僅重慶市就有近萬人)聚集在那裏從事所謂的“資本置換”而聞名遐邇,只要在網上輸入、點擊都勻二字就會出現若干信息,有上當者的心聲,也有“成功者”的讚譽,褒貶不一,令人眼花繚亂。
那麼“資本置換”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筆者近來通過與幾位曾在都勻從事“資本置換”的“成功人士”(已刑事拘留)交流以及拜讀查獲他們的“複製的力量”、“連鎖銷售100問”等宣傳資料,終於對都勻資本置換有了深刻認識:所謂都勻“資本置換”(也稱“連鎖銷售”),就是投入一定份額的資金(每份3800元,每人最低投入1份,最高投入21份,投入多份的除第一份交3800元外,其他份數每份只交3300元。為了“快速致富”,通常每人投入21份,即交69800元),每人發展3條下線,層層向下發展形成網絡,按發展下線投入份額多少晉升級別,以所處級別和發展份額為依據計算獎金,層層從下線的“投資”中提取報酬。
其級別共分為五個:發展1-2份為實習業務員、3-9份為業務組長、10-64份為業務主任、64-599份為業務經理、600份以上為高級業務員或老總;獎金分配方式有三種:直接提成、間接提成、銷售補助(詳細標準略)。
針對幾位“成功人士”及“複製的力量”、“連鎖銷售100問”等資料對“資本置換”合法性、可操作性、可持續性的宣傳,筆者從以下幾方面揭示一下它的真實面目:
第一、宣傳稱投入的資金52%作獎金分配、3%作分紅、45%作企業運作成本、税金、利潤,且在計發獎金時超過3000元的確實還扣除了10%的“所得税”,似乎合情、合理,也可操作。其實不然:從宣傳的理論上看,按每人投入一份(3800元)計算的分配標準,層層分配獎金合計是52%,而按每人投入21份(69800元)計算的分配標準,層層分配獎金合計卻達59.45%,資料相互矛盾,再則根本沒有哪個企業在運作,何來的企業運作成本?都勻“資本置換”在運作中實行的是四線老總出局制,都輪流出局了,最終誰來上交企業成本,上交給哪個企業呢?從事實上看,所謂45%的“企業運作成本”、“税金”、“利潤”以及計發獎金時所扣下面的“所得税”全部被管理資金的四位老總瓜分了(一被刑事拘留的“管帳老總”交待的),這一點,沒做到老總級別之前是絕對不知道的,這也正是組織者們斂財和騙人的關鍵所在。
第二,宣傳稱“資本置換”是某國家領導人引進的項目,並用“允許存在、低調宣傳、嚴格管理、控制發展”十六字方針概括國家對“資本置換”的態度。設想一下,不從事任何產品生產、銷售,資金也不用於其它投資,而僅憑發展人員,層層瓜分下線投入的入會費,能合法嗎?國家允許其存在嗎?所謂十六字方針完全是對某領導講話內容的剪輯、拼湊、移花接木或斷章取義,宣傳資料也是地下印刷廠印製的非法出版物,根本經不起推敲。
第三,宣傳稱“資本置換”是直銷,與傳銷有本質區別。《直銷管理條例》第三條規定“本條例所稱直銷,是指直銷企業招募直銷員,由直銷員在固定營業場所之外直接向最終消費者推銷產品的經銷方式”,都勻“資本置換”既沒有經國家批准的直銷企業運作,參與者也不是直銷企業招募直銷員,連產品都沒有,更不是直接向最終消費者推銷產品,怎麼稱得上是直銷呢?都勻“資本置換”與真正意義上的傳銷(通過人際傳播、利用倍增原理銷售產品,“傳”是手段,“銷”是目的)是有些區別,因為其目的不是銷售產品,但對照其組織運作形式、獎金分配製度,與《禁止傳銷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傳銷,是指組織者或者經營者發展人員,通過對被髮展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發展的人員數量或者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或者要求被髮展人員以交納一定費用為條件取得加入資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擾亂經濟秩序,影響社會穩定的行為”定義的傳銷完全相符。
該《條例》第七條規定“下列行為,屬於傳銷行為:(一)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髮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對發展的人員以其直接或者間接滾動發展的人員數量為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包括物質獎勵和其他經濟利益,下同),牟取非法利益的;(二)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髮展人員交納費用或者以認購商品等方式變相交納費用,取得加入或者發展其他人員加入的資格,牟取非法利益的;(三)組織者或者經營者通過發展人員,要求被髮展人員發展其他人員加入,形成上下線關係,並以下線的銷售業績為依據計算和給付上線報酬,牟取非法利益的”。都勻“資本置換”明顯屬上列第(一)、(二)兩項綜合的類型。層層向下發展人員,形成網絡,按發展下線人數或投入份額多少晉升級別,以所處級別和發展份額為依據計算獎金,是傳銷的本質特徵,而直銷的特徵是直銷員直接向最終消費者推銷產品,不存在上下線關係,只能從直接銷售額中提取報酬。所以説都勻“資本置換”屬於傳銷是不容爭辯的。
第四,宣傳稱“資本置換”生命力強、可持續發展。其理由是做到第五代老總後自動出局,而後又從底層重做,看似週而復始,仔細算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設想一下,如果參加的人每人都能發展到三條下線的話,那麼發展第1層就是3人,第2層就是9人,第3層就是27人,以此類推,第20層就是3486784401人,20層合計就是52.3億人,已經接近地球人的總數了;做到第五代老總下面最低要發展2349人(每人必須發展齊3條線,且每人必須投入21份,否則要發展更多才能做到老總),最低層已經是1566人以上了,這位老總如果腦袋被飛機撞了,真的再重新從底層做,也只能給1566人中的一個做下線了,那麼其他的底層要發展就只好發展外星人了;而如果不能發展3條線,則永遠做不了老總,如果只發展1條線,則連業務經理都做不了,事實上只有做到老總級別以後才會有大量的收益,所以不能發展3條線就意味着虧本,這一點相信所有參與者都是深有體會的。
綜上所述,都勻“資本置換”與《禁止傳銷條例》第二條所指的傳銷完全相符,屬《禁止傳銷條例》第七條第(一)、(二)項所指的傳銷行為。組織者通過編寫一些地下宣傳資料,矇蔽廣大羣眾,以免費考察項目為誘餌,將親戚、朋友騙至都勻,通過聽課“洗腦”(就是讓你覺得可以快速致富)後,交納高額的入會費,再不斷如法炮製發展下線,讓組織者達到“快速致富”的目的,而95%以上的參與者卻是虧本的,都是在給組織者和少數做在前面的人墊背,都勻“資本置換”讓大量參與者的資金流入少數不法分子的腰包,卻使得大批參與者負債累累,造成大量的社會和家庭矛盾。
現正值百日打傳聯合行動期間,奉勸廣大參與者激流勇退,主動到公安、工商部門説清問題,爭取寬大處理,尚未加入的人不要再受騙上當了。

資本置換相關書籍

資本置換:西部大開發前奏曲
【作 者】: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貴州日報》編撰
【叢編項】:無
【裝幀項】:21cm / 257頁
【出版項】:貴州人民出版社 / 2000
【ISBN號】:9787221050700 / 7221050708
【原書定價】:¥15.00  稀缺/絕版書代複印
【主題詞】:地方經濟-資本經營-經驗-都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