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資壽寺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資壽寺,俗稱蘇溪寺,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0千米處的靜升鎮蘇溪村 [2]  資壽寺始建於唐鹹通十一年(870年)。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又興工進行了大規模的補葺完善,存有均為明代建築。 [1-2] 
資壽寺坐北朝南,東臨綿山,西傍汾河,院落佈局完整,總面積17000平方米。建築羣體均為磚木結構,全寺由三組建築構成,主體建築呈軸對稱格局,自南向北中軸線上有儀門、天王殿、大雄雷音寶殿;左右兩側及兩房為彌陀佛殿、藥師殿及彌勒佛殿、三大士殿、地藏王殿、二郎殿;天王殿左右為鐘樓、鼓樓。寺院的東南角有關帝廟、戲台;西北角有方丈院、禪堂院、藏經樓等。主殿大雄寶殿內,北側供奉三身佛坐像,即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 [1-2] 
2001年6月25日,資壽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資壽寺
地理位置
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0千米處的靜升鎮蘇溪村
所處時代
明 
佔地面積
17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8:00—19:00
門票價格
15元/人
編    號
5-0246-03-52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資壽寺歷史沿革

資壽寺始建於唐鹹通十一年(870年)。
宋代,重修資壽寺。
元泰定三年(1326年),重建資壽寺。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進行大規模的補葺完善,現存建築均為明代建築。 [1]  [2] 

資壽寺建築格局

資壽寺坐北朝南,東臨綿山,西傍汾河,院落佈局完整,總面積17000平方米。建築羣體均為磚木結構,全寺由三組建築構成,主體建築呈軸對稱格局,自南向北中軸線上有儀門、天王殿、大雄雷音寶殿;左右兩側及兩房為彌陀佛殿、藥師殿及彌勒佛殿、三大士殿、地藏王殿、二郎殿;天王殿左右為鐘樓、鼓樓。寺院的東南角有關帝廟、戲台;西北角有方丈院、禪堂院、藏經樓等。寺內珍寶有三絕;彩塑、壁畫、藻井。有甬道77米長,寺廟外有108步的斜坡,穿過層層門樓便是天王殿。主殿大雄寶殿內,北側供奉三身佛坐像,即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 [1]  [2] 

資壽寺文物遺存

  • 影壁
資壽寺內有八字形影壁,壁上大書“資壽寺”三字。 [1] 
  • 壁畫
資壽寺的大雄寶殿、藥師殿和水陸殿內有明代壁畫。壁畫集中於東西兩壁,其中東壁繪有“東方三聖”,西壁為釋迦牟尼初轉法輪説法圖。東壁畫面的中尊為大醫王琉璃光藥師如來像,如來身穿硃紅袈裟,手捧一個藥缽,結珈躍坐於須彌座上。兩側脅侍的是日光、月光兩位菩薩。此外,畫面中還繪有天王和日天、月天護法,有王公捧經奉佛,達摩祖師尾隨其後。 [1] 
西壁畫面中,中尊為釋迦牟尼佛像,結跏跌坐於須彌法座上。佛像為白色,身着硃紅袈裟,雙手捧法輪作説法印,法輪呈圓形,寶相莊嚴。釋迦牟尼佛的兩側,可以看到文殊和普賢菩薩手捧如意和經卷,頭戴華冠,身着長裳,結珈躍坐。在佛座前的兩側,二菩薩手捧花和仙山脅侍。佛座前面一側,還可以看到關羽頭戴武冠,身穿綠色蟒袍,持刀而立,莊重威武,關羽前面為手捧果盤頂禮膜拜的兩位童子。在壁畫的南側下隅,據説是唐太宗奉佛的故事,其中可以看到侏儒頂着香爐前行,武士抱着盒子護駕,唐玄奘則手捧着經卷跟在後面。 [1] 
藥師殿的東、西兩壁繪有菩薩和天龍八部神眾像,每壁上部都繪有五尊菩薩像和天龍神眾像四身,菩薩像一字排列,端坐於祥雲之中,與常見的菩薩像稍有差異。壁畫下部為天龍八部像,各像肌肉隆起,面目憤怒,有的側身而立,有的鼓起腹部,有的怒目而視,手中有的扛着皮鞭,有的握着寶劍,有的拿着降魔杵,有的捧着火焰寶珠,姿態各異。 [1] 
水陸殿裏是融合了儒、釋、道三教的水陸壁畫,水陸殿內的東、西兩壁上部,原繪有十佛坐像,存有西壁的五尊佛像。這五尊佛像一字排開,有的執法輪,有的捧佛缽,有的作説法印。壁畫中各種神祇分組排列,又有序聯繫,相互穿插呼應,整體井然有序又靈活多變,各種神祗左顧右盼。從榜題來看,有諸天神等眾、天龍八部等眾、天仙聖母眾、北斗七星神祗等眾、往古一切三真九烈、往古一切士農工商、往古一切僧尼道俗、城隍神祇等。 [1] 

資壽寺歷史文化

  • 十八羅漢
資壽寺內的十八羅漢的造型突破了宋元羅漢多為坐式的單一格局,是明代羅漢塑像中的佳品。1993年,十八羅漢頭被集體盜賣海外,後由台灣愛國商人陳永泰花巨資購回並捐贈資壽寺。 [1] 
  • 名稱來歷
以祈求聖佛賜福保佑庶民長壽而得名資壽寺。所謂“資”者,供給、賜予也。 [1] 

資壽寺保護措施

2001年6月25日,資壽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資壽寺旅遊信息

資壽寺地理位置

資壽寺,位於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0千米處的靜升鎮蘇溪村 [2] 

資壽寺交通路線

從靈石縣城和王家大院乘1路公交均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