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賀維珍

鎖定
賀維珍(1893-1963) 字宣廷,永新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第二師第六團團長,所部屬李宗仁桂軍。1929年,經第四集團軍保送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一期學習,1931年畢業。1937年3月,晉升少將軍銜,9月率部參加淞滬抗日作戰。1938年1月,參加徐州會戰,後轉人武漢會戰。9月,任第十六集團軍第三十一軍副軍長兼第一三一師師長,率部駐守南寧南部地區,參加1939年開始的桂南會戰,反擊日軍為截斷滇越鐵路、封鎖中國西南的國際交通線而發動的進攻。1946年7月31日晉升中將。 [1] 
中文名
賀維珍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江西永新
出生日期
1893年
逝世日期
1963年
畢業院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宣廷
黨    派
國民黨

賀維珍個人簡介

賀維珍(1893-1963) 字宣廷,永新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軍第二師第六團團長,所部屬李宗仁桂軍。1929年,經第四集團軍保送入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一期學習,1931年畢業。1936年粵桂發動反蔣的兩廣事變時,李宗仁任他為第四十三師師長,事變乎息後,繼由國民政府委任為該師師長。次年3月,晉升少將軍銜,9月率部參加淞滬抗日作戰。1938年1月,參加徐州會戰,後轉入武漢會戰。9月,任第十六集團軍第三十一軍副軍長兼第一三一師師長,率部駐守南寧南部地區,參加1939年開始的桂南會戰,反擊日軍為截斷滇越鐵路、封鎖中國西南的國際交通線而發動的進攻。龍州失守後,在西長圩、蘇圩一帶參與策應主力第五軍的崑崙關之戰,未能全殲日軍伊藤部。後反覆參加龍州攻守作戰,直至1940年冬,與友軍一道,再克龍州,收復南寧,將日軍全部逐出桂南地區。1942年,升第三十一軍軍長。1944年,日軍為打通湘桂鐵路、連接與越南鐵路交通,發動桂柳會戰,10月,逼近桂林。賀維珍兼任桂林城防副司令官,率兩師抗擊日軍兩個師團的進攻。11月7日,日軍多次使用毒氣,在炮兵、坦克支援下突破城防陣地,賀指揮守軍巷戰3天。戰況慘烈,將士大多戰死,11日,被迫率殘部突圍,桂林失陷。第十六集團軍上將副總司令兼桂林城防司令官韋雲淞被撤職查辦,第三十一軍因傷亡慘重被裁撤。賀維珍再入陸軍大學將官甲級班短期培訓3個月。1946年7月31日晉升中將。1947年,任國民黨軍華中“剿共”總指揮部高參,協助國防部長兼總指揮白崇禧指揮桂系軍隊。1949年,任國民黨軍贛西綏靖司令,7月,兵敗後去台灣省。退役後,轉任中學教員。 [1] 

賀維珍賀維珍與桂林防守戰

1944年日寇侵佔衡陽後、長驅直入,由湖南向廣西黃沙河進犯,直接威脅桂林。桂林市當時是廣西省的省會,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是祖國南方的第一大門。因為自從香港、澳門、廣州、武漢、長沙、衡陽等地相繼淪陷後,所有這些地區的機關、團休、學校以及工商企業等均雲集於此,人口驟增已達幾百萬之多;各種娛樂場所日夜演出、座無虛席,市面繁榮、車水馬龍,有“小上海”.之稱,再加上又是戰略重點,所以日寇飛機不斷空襲轟炸、人民羣眾傷亡慘重,目不忍睹。
桂林防守戰主要由桂系派兵擔任,臨時成立“桂林城防司令部”,由桂系所屬第十六集閉軍副總司令韋雲淞兼城防司令,任命第三十一軍中將軍長賀維珍兼城防副司令,整個桂林的前途命運交給了三十一軍。當時的城防計劃是:依天險,仗石制,儲糧草,隱軍馬、出奇兵,利用自然條件,以少勝多。桂林區盡石山,多石洞,僅七星巖一個洞可聚兵一團,其它山洞大小不一,是防守有利因素。雖然守軍力量薄弱,裝備又差,但士氣旺盛,同仇敵汽。佈防桂林之兵力名為三十一軍一個軍,實際上僅有兩個多師的兵力,即三十一軍一三一師和四十六軍一七〇師。
賀維珍作為桂林防守戰的主要指揮官之一,率領所屬部隊,堅持守土,奮力抗敵,與日寇展開了一場惡戰。日軍以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兵力進犯桂林。整個桂林城硝煙瀰漫、天閃地動。面對軍的猖狂進攻,我守軍依仗山洞沉着應成,火網交織,置寇軍死於血泊者不計其數。敵不得不改變戰術,利用夜襲。我守軍士氣振奮,鬥志昂揚,堅持防守達十多個晝夜之久,但終因敵我眾寡懸殊,再加上日寇使用“火攻”,洞內糧食燒盡,洞外鮮血成渠,整個山洞陣地變成一片火海,一三一師闞維雍師長在師部光榮殺身成仁。在這種情況下,為保存力量,避免無謂犧牲,只好被迫突圍。突圍前,賀維珍幾次打電話同韋雲淞司令聯繫,不料電話線路被敵人猛烈炮火打斷,後又幾次命令副官着敵人的火力,跑步前往聯繫,都是有去無回,後來才發現韋雲淞令早已率領隨身幕僚突圍。賀部在突圍途中,沿途經過的地方組織保甲長均紛紛告以:“韋雲淞司令部的人員,前三天就已路過此地撤走了”。
後來蔣介石對桂林守軍突圍扣上“抗戰不力”的帽子,命令第四戰區詞令長官張發奎召開“桂林軍事檢討會”,興師問罪,追究突圍責任。賀維珍在會上出示了當地保甲長關於韋雲淞令部人員前三天就先行撤走的書面證明,陳述了自己部隊浴血奮戰,傷亡很大,最後為避免坐以待斃,只好被迫突圍的情況。澄清了是非,博得張發奎和與會將領的同情和社會的理解。之後,《掃蕩日報》發表社論,以“向桂林防守戰全體將士致敬”的大幅標題,表彰他們的英勇機智,以劣抗優,以一當千,不愧為抗英雄。 [2] 
參考資料
  • 1.    《江西省志人物誌》編纂委員會編.江西省志人物誌.北京:方誌出版社,2007:411
  •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永新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永新文史資料 第1輯:內部印刷,1989: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