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賀次君

鎖定
賀次君,湖北蒲圻(今赤壁市)人,1912年10月21日出生,祖父賀良田、父親賀維夔(一名家政),母親胡氏、兄賀脩敬,師傅顧頡剛
中文名
賀次君
出生地
湖北蒲圻(今赤壁市)
出生日期
1912年10月21日
畢業院校
國立北京大學
代表作品
史記書錄

賀次君人物生平

賀次君先後就讀於北平輔仁中學、國立北京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國立北京大學研究院國學門,分別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獲得學士學位、民國二十四年(1935)獲得碩士學位。
民國二十三年(1934)7月1日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7月10日被聘任為北京大學助理教授,
民國二十五年(1936)8月1日至12月10日被聘任北京大學講師。
民國二十四年(1935)9月1日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12月10日兼任北平研究院歷史學會助理員。
民國二十五年(1936)12月離開北大赴粵,12月30日受聘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主任,後改任秘書,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7月10日。
民國二十六年(1937)2月2日至7月10日兼任廣東中山大學副教授。
民國二十七年(1938)1月5日至6月9日任廣東省政府秘書處秘書,自本年2月起赴川兼任重慶警備司令部秘書,10月21日任四川省政府秘書處秘書、國民參政會科長,12月30日起兼任成都市新聞檢查所主任,同時自起兼任成都華西日報社總編輯,本年8月至10月兼任軍事委員會四川購糧委員會主任秘書。
民國三十五年(1946)5月任北平市政府簡任參事。

賀次君個人生活

賀次君先生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北京大學研究院國學門,後在多所高校擔任教職,1949年後依然從事學術研究。 [2] 

賀次君人物著作

賀次君參與點校1956年版《史記》,並編《史記書錄》。此書輯錄《史記》的版本,有六類,共收錄十餘種,依時代排列。每種版本詳記其行款、刊刻、流傳、現存卷數和優缺點,以及承先啓後的關係。
賀氏點校輯校了多本地理志書,對歷史地理的貢獻頗大,主要有以下幾種:(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清)梁玉繩撰《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 ,1985 年,賀次君輯校:《括地誌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與施和金共同點校)。
今所見賀氏論文有以下幾篇:《山海經圖與職貢圖的討論》,《禹貢》(第一卷)第八期,《水經注經流支流目》,《禹貢》第二卷第八、第十期,第三卷第一、第二、第七、第十一期。 [1] 
此外,賀次君先生的著述,如《史記書錄》、《括地誌輯校》和點校整理的《史記志疑》、《元和郡縣圖志》、《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此外,賀先生尚有大量論文發表在學術期刊之上。
1934年
《〈山海經〉圖與職貢圖的討論》,《禹貢》1934年第1卷第8期
《〈山海經〉之版本及關於〈山海經〉之著述》,《禹貢》1934年第1卷第10期
《水經注經流枝流目》(河水),《禹貢》1934年第2卷第8期
1935年
《“説儒”質疑》,《史學論叢(北京)》1935年第2期
《水經注經流枝流目》(河水,續),《禹貢》1935年第2卷第10期
《水經注經流支流目》(汾水—濟水),《禹貢》1935年第3卷第1期
《水經注經流支流目》(清水—洹水),《禹貢》1935年第3卷第2期
《〈《史記·貨殖列傳》新詮〉地理正誤》,《禹貢》1935年第3卷第4期
《西晉以下北方宦族地望表》,《禹貢》1935第3卷第5期
《古地理演化三例》,《禹貢》1935年第3卷第6期
《水經注經流支流目》(濁漳水—易水),《禹貢》1935年第3卷第7期
《水經注經流支流目》(滱水—巨馬河),《禹貢》1935年第3卷第11期
《唐軍鎮建置考序》,《益世報·讀書週刊》1935年第28期,12月12日
1936年
《唐會要節度使考釋》,《禹貢》1936年第5卷第7期
《補〈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一),《禹貢》1936年第5卷第7期
《補〈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二),《禹貢》1936年第5卷第8-9期
《“淮系年表”全編提要》,《華北日報·地學週刊》1936年第6-7期
《文昌帝君考》,《逸經》1936年第9期
1937年
《館藏抄本安南志略跋》,《書林》1937年第1卷第2期
《中國學術進展觀》,《書林》1937年第1卷第3期
《介紹陳安仁先生中國近世文化史》,《書林》1937年第1卷第3期
《宋崔清獻公著述考》,《書林》1937年第1卷第8期
《陳履諳聯稿序》,《書林》1937年第1卷第8期
《山海經地理今釋校勘記》,《書林》1937年第2卷第4期
《社考》,《廣州學報》1937年第1卷第2期
《“社考”補義》,《書林》1937年第1卷第6期
《跋羅香林先生“唐嶺南道兵府軍鎮考”》,《廣州學報》1937年第1卷第2期
《東漢名節之分析》,《書林》1937 第1卷第4期
《乾隆之焚書》,《書林》1937年第1卷第5期
《南海譚氏族譜凡例》,《書林》1937年第2卷第3期
《盤古和廩君之考證》,《國民週報》1937年第1卷第1、2期
1938年
《漢以前之經濟狀況》,《時代動向》1938年週年紀念學術專刊
《歷史上之民眾動員》,《國際與中國》1938年第3卷第4期
1939年
《四川對中古學術之貢獻》(上篇),《新四川學刊》1939年第1卷第1期
《四川對中古學術之貢獻》(下篇),《新四川學刊》1939年第1卷第2期
1940年
《王闓運與四川學風》,《新四川月刊》1940年第2卷第2-3期
《峨遊七日記》,《新新新聞每旬增刊》1940年第2卷第30期
《四川省的用人行政》,《新四川月刊》,1940年第1卷第10-11期
1941年
《宋代的義軍》(與朱徵蘭合撰),《現代讀物》1941年第9期
1943年
《南嶽遊紀》,《旅行雜誌》1943年第17卷第4期
《評〈中夏系統中之百越〉》,《尺蠖》第七八九十合刊本,1943年12月
1946年
《崔清獻公年譜》,《廣東建設研究》1946年第1卷第1期
1948年
《論風格》,《華北日報》1948年7月15日
1958年
《史記書錄》,商務印書館,1958年
1959年
《史記》點校本(與顧頡剛、宋雲彬、聶崇岐合作完成),中華書局,1959年
1980年
《括地誌輯校》,中華書局,1980年
1981年
《史記志疑》(點校者),中華書局,1981年
1982年
《日本〈史記會注考證〉增補〈史記正義〉的真偽問題》,《文史》第14輯
1983年
《元和郡縣圖志》(點校者),中華書局,1983年
2005年
《讀史方輿紀要》(與施和金先後承擔點校完成),中華書局,2005年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