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賀根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大專學生)

鎖定
賀根,男,1990年10月生,現為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機械製造工程系大專學生。在校期間幹過班長、學生會副主席,曾在學校的數控銑牀技能競賽中奪得亞軍
中文名
賀根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武漢
媒體報道
賀根:90後大學教師的驚人轉身
一個戴黑框眼鏡的斯文小夥,頂着草帽,坐在不遠處的草地上,膝蓋上擱着一台筆記本電腦,目不轉睛,手指不時地滑動。如果不是看到他黝黑的雙臂、長滿老繭的雙手,誰又會把他和“牛倌”聯繫起來?
他叫賀根,1990年10月生。就在半年前,還未畢業的他已被武漢一所高校破格留校任教。然而,大學期間就不走“尋常路”的他,在老師和同學的驚呼聲中,回到羅田白蓮河鄉覆鍾地村的老家,在山溝裏專門養起了黃牛,隨後帶領養牛户成立了合作社,當上了“牛老大”。
賀根説,自己成績並不好,進入大學前一直很自卑,家境尚可的他,一度靠穿名牌服裝,以獲得自我的認同感。直到進入大學,大家重新回到同一個起跑線上,他開始了真正的發力。因為點子多,善於溝通,賀根當上了班長、學生會副主席;專業學習上,他也不敢放鬆,在學校第五屆學生技能比賽中,他獲得了數控銑牀項目的第二名。
賀父“天都要塌下來了”
扔下教鞭,牽起牛繩。賀根面容堅定,瀟灑地轉身而去。“回鄉創業養黃牛,這是我深思熟慮後做的決定! ”賀根説,剛被聘為教師時,一次他與老鄉聊起回鄉創業,對方説羅田太窮,資源有限,沒有發展空間,這讓賀根很不服氣,“發揮出羅田的優勢,找準路子,照樣能致富,華西村最初也沒有什麼資源嘛。”
賀根説,他小時候放過黃牛,那時候村裏總共有幾十頭黃牛。過了這麼多年,黃牛的數量基本沒什麼變化。他還發現,村裏的山坡和小河邊,有大量的牧草資源,非常適合養牛。而黃牛易於養殖,疫病風險小,黃牛肉比較“值錢”,市場空間也還很大。於是,他便下定決心,回到老家,大規模養殖黃牛。
然而,當聽到唯一的寶貝兒子要回家養黃牛後,賀根的父親賀國剛第一反應卻是:“我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了!把我的臉都丟光了!”這個好面子的男人對着兒子吼道:“我和你媽讓你上大學,就是不想讓你回來放牛,而是讓你在城裏出人頭地,過更好的生活。”
時間不等人,賀根只有從側面突破。他找到父親養黃牛的好友,請他幫忙做賀國剛的工作。“姚叔叔他們也搞黃牛養殖,牛養得不多,一年也能賺個三四萬。”看到兒子這麼堅持,同時好友也在勸説,賀國剛儘管心裏依然打着鼓,但還是接受了兒子當牛倌的決定。
見母親仍有疑慮,賀根讓支持他的女朋友給母親打電話。面對未來“兒媳”的勸説,鄭水泉反問道:“養牛又累又髒,你願意來我家嗎?”女孩堅定地説:“我願意!”
攻下“父母關”後,賀根的養牛事業很快提速。在銀行工作過的賀國剛,幫兒子向信用社貸款十萬元,又向親戚朋友借了三十萬。賀根到臨近的英山、麻城、紅安買小黃牛。不到一個月,冬暖夏涼的牛舍便蓋好了。
今年1月,年關將近,賀根將只養了兩個月的十幾頭黃牛出售,獲利萬餘元。牛刀小試,初戰告捷。
青山綠水 無關“浪漫”
雖然有青山綠水,空谷回聲,但當牛倌絕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當我們看到賀根的雙手時,還是吃了一驚。兩隻手上全是老繭,左手的一處老繭又剛被磨破。再看手臂,密密麻麻都是被草割傷的紅印,道道清晰。
自從開始養牛,賀根每天早晨五時半就得起牀。“六點鐘就得喂牛吃粗飼料,包括稻草、酒糟,酒糟還是從黃石運過來的。”賀根説,他一共有110頭牛,一年得吃200噸酒糟,全靠他從貨車上一鏟一鏟卸到飼料池中,然後又剷出來,分給每頭牛吃。下午和晚上,他還得給牛喂一次水和兩頓食。
最辛苦的是割牛草。賀根隔一天就要去割一次。吃過早飯後,他自己開着小貨車到26公里外的縣城,到晚上七八時才能回家。“縣裏沒人放牛,但穿過縣城的一條河中有很多草,我們就是去那割。”賀根説,一天下來,他和同伴要割兩三千斤草。他手上的老繭、水泡和傷口,幾乎都是割草割出來的。
“雖然很苦,但我只要一看到我的牛吃得飽飽的,就覺得特別開心,特別值得。”賀根笑着説。賀根的大部分牛圈養在牛欄中,但還有部分用來育種的牛需要在山上放養。在山上放牛的間隙,賀根會打開筆記本電腦,抽空學習從網上下載的養牛資料,瞭解最新行情,或者翻看養牛書籍。“這樣的放牛娃,我反正從來沒見過。有知識,又能吃苦,就衝這點,我相信他能成功。”在賀根家門口,覆鍾地村老村支書葉火生豎起了大拇指。
年輕的“牛老大”
雖然還未到年關時的“豐收季節”,但對自己養牛的盈利前景,賀根已經心中有數。
在牛舍,抱着鮮草喂完牛後,賀根自豪地向記者推銷道:“這些牛全部是正宗大別山黃牛,優點是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皮張致密、營養價值高,是市場上的搶手貨。”按照賀根的預計,今年年底,這批牛出欄價值將達到80萬元,除去購牛成本、草料、防疫管理、人員工資、水電費外,純收入不低於15萬元。
賀根養黃牛的理想,絕不是“讓自己先富起來”。今年是賀根第一年大規模養牛,他便廣泛遊説周圍的小規模養牛户,擴大規模,成立了“羅田縣民生牧業養牛合作社”,帶動大家抱團闖市場,一起致富。在今年3月遞交的成立合作社申請書中,賀根分析道,養牛户各自為政,存在資金、技術和信息上的不足。如果成立合作社,在購買飼料、小牛和設備時,可以低價團購,節約成本;信息不暢是廣大養牛户共同的苦惱,成立合作社後,買賣牛還可以藉助網絡,實時掌握市場動態;在技術上,也可以推行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範,互幫互助,提高育牛效率。
賀根已經“集結”了八個養殖户,共養殖大別山土黃牛600多頭,已經初成氣候。45歲的餘科準,以前在外面打工,做了12年服裝,今年也回來跟賀根養牛,現在已經投資20多萬,養了30多頭牛,並擴建牛舍,計劃再養30頭。“我是務工的農民,既然像賀根那樣高素質的大學生,都能回來養牛,不怕髒,不怕累,那我這樣出去打工的農民,更應該有勇氣回鄉創業。”餘科準感慨地説。
下一步,賀根還想註冊屬於他們養牛合作社的品牌。他原想註冊的商標是“大別山土黃牛”,但昨天他趕去羅田縣工商局註冊時,卻“不幸”地被告知,該商標已經被一個襄陽人“搶注”了。儘管有些沮喪,但他依然笑着説:“不管商標叫什麼,最關鍵的還是先腳踏實地,把牛養好。當然,我也很希望大家能幫我再想一個商標,我在這裏感激不盡啦!”。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