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賀拔勝

鎖定
賀拔勝(?~544年),字破胡,敕勒族 [1]  ,神武尖山(今山西神池)人,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軍事將領。太尉賀拔允之弟,太傅賀拔嶽之兄。
賀拔勝初任懷朔鎮將(楊鈞)軍主,抵抗賊將衞可孤。永昌二年,投靠肆州刺史爾朱榮,拜大都督,封真定縣公。隨軍攻破洛陽,擁立孝莊帝元子攸,平定元顥叛亂,擁立節閔帝元恭。永熙元年(532年),爾朱家族和高歡集團決戰之際,率眾歸順朝廷。孝武帝元修即位後,拜驃騎大將軍、中書令、荊州刺史,進爵琅琊郡公。永熙三年(534年),為東魏將領侯景所敗,被迫投奔南梁。大統二年(537年),迴歸長安,官拜大都督,追隨丞相宇文泰對抗東魏。
大統十年(544年),賀拔勝聽聞諸子為高歡所殺,憤恨而死,朝廷追贈太宰、定州刺史、錄尚書事,諡號貞獻,配享北周太祖廟庭。 [14] 
全    名
賀拔勝
破胡
所處時代
南北朝
民族族羣
敕勒族 [1] 
出生地
神武尖山
逝世日期
544年
主要成就
襲殺衞可孤
官    職
驃騎大將軍、荊州刺史
封    爵
琅琊郡公
追    贈
太宰、錄尚書事、定州刺史
諡    號
貞獻

賀拔勝人物生平

賀拔勝早年經歷

賀拔勝是北魏武川鎮軍主賀拔度拔之子 [15]  ,年輕時便操行出眾,善於騎射,以膽略聞名北方。他和兄長賀拔允、弟弟賀拔嶽皆以材勇 [17]  、豪俠著稱。 [16] 

賀拔勝鎮壓叛亂

主詞條:北魏六鎮起義
正光四年(523年),沃野鎮破六韓拔陵聚眾起事,史稱六鎮起義。他南下攻佔了沃野鎮(在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南),又遣部將衞可孤領兵東進,攻打武川(在今內蒙古武川西)、懷朔(在今內蒙古固陽西南)二鎮。懷朔鎮鎮將楊鈞素聞賀拔度拔之名,遂將賀拔度拔召往懷朔鎮,授以統軍之職,讓他領兵抵禦衞可孤。 [18]  賀拔勝兄弟三人皆被任命為軍主。 [17] 
北魏朝廷於次年(524年)三月命臨淮王元彧領兵征討叛軍。 [20]  但元彧行至朔州(治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便駐軍不進。此時懷朔鎮已被困年餘。賀拔勝見援軍遲遲不至,便向楊鈞請命,要出城去向元彧請援。他招募勇敢少年十餘騎,趁機夜突圍而出,邊衝邊喊:“我是賀拔破胡。”叛軍皆不敢進逼。賀拔勝直奔朔州,言辭懇切地請元彧發兵。元彧應允繼續進軍,讓賀拔勝回城報信。賀拔勝又馳返懷朔鎮,突圍入城,射殺追軍數人,至城下大呼:“賀拔破胡帶着大軍來了。”守軍開城將其放入。 [19] 
賀拔勝隨後又奉楊鈞之命,到武川鎮偵察戰況,卻得知武川已經陷落,便又馳歸懷朔鎮。懷朔鎮隨後亦被叛軍攻陷。賀拔度拔父子四人皆被俘虜。 [22]  而此時,元彧已領兵來援,卻被叛軍擊敗於五原。北魏朝廷又先後命尚書令李崇、廣陽王元淵統領征討大軍,鎮壓叛軍,但均作戰不利。 [21]  但就在叛軍勢力大盛之時,賀拔父子串聯宇文肱、輿珍、念賢、乙弗庫根等豪強,招募義勇,在叛軍內部發動叛亂,襲殺了衞可孤。賀拔度拔命賀拔勝去朔州報捷,自己卻在隨後的戰事中戰死。 [23] 
賀拔勝在朔州得到了刺史費穆的賞識,被留下“委以兵事”。他在朔州“常為遊騎”,後又到元淵軍中為軍主,加強弩將軍 [24]  。元淵在孝昌元年(525年)被破六韓拔陵圍困於五原,“晝夜攻戰”。賀拔勝率所募二百人出東城門迎戰,斬首百餘級,迫使叛軍退兵數十里。元淵趁機拔軍北進,收復了朔州(即懷朔鎮,原朔州改稱雲州)。賀拔勝因功升任統軍,加伏波將軍。 [25] 

賀拔勝追隨爾朱

孝昌二年(526年),鮮于阿胡在朔州起事 [26]  ,南下攻陷恆州(治今山西大同)。賀拔兄弟此時正隨僕射元纂鎮守恆州,城破後在亂軍中失散。賀拔允、賀拔嶽投奔了契胡部酋長爾朱榮。賀拔勝則南奔肆州(治今山西忻州),但隨後因爾朱榮攻取了肆州,他也歸附了爾朱榮。爾朱榮笑稱:“吾得卿兄弟,天下不足平也。”當時,北魏的河北地區已陷入戰亂(河北起義),杜洛周葛榮等叛軍各據州縣。爾朱榮便任命賀拔勝為鎮遠將軍,讓他以別將的身份領五千步騎,鎮守井陘,抵禦叛軍西進。 [27] 
武泰元年(528年),胡太后鴆殺孝明帝元詡,改立幼帝元釗。爾朱榮趁機帶兵入洛陽,將胡太后和元釗沉入黃河 [30]  他又盡殺宗室、百官兩千餘人,擁立長樂王元子攸為皇帝(北魏孝莊帝),隨後便返回晉陽(治今山西太原),遙控朝政。 [28]  當時,賀拔勝以定策之功,被封為易陽縣伯,食邑四百户。他歷任直閣將軍通直散騎常侍平南將軍光祿大夫撫軍將軍等職,又以前鋒大都督隨太宰元天穆北征葛榮,在滏口(在今河北邯鄲)大破叛軍,俘虜數千。後來,杜洛周餘黨韓樓在薊城(治今北京西南)作亂。賀拔勝被任命為大都督,鎮守中山(在今河北定州)。韓樓迫於賀拔勝的威名,“竟不敢南寇”。 [29] 
永安二年(529年),北海王元顥稱帝,並藉助梁朝的兵力攻入洛陽。元子攸北逃。 [31]  爾朱榮帶兵護送元子攸南返,與元顥相峙於黃河。 [32]  當時,賀拔勝亦被爾朱榮自中山召回,授為前軍大都督,統領一千騎兵和爾朱兆自硤石(在今河南洛陽北)渡河,攻打元顥。元顥大敗,在逃亡途中被殺 [34]  。其子元冠受及梁將陳思保等皆被俘虜。賀拔勝遂“前驅入洛”,乘勝收復了洛陽,因功被拜為武衞將軍、金紫光祿大夫,進爵真定縣公,增食邑六百户。他後又來改任右衞將軍,加領散騎常侍 [33] 
永安三年(530年),元子攸與爾朱榮矛盾激化,於是趁爾朱榮入朝之機,將其誘入宮中殺死。 [35]  賀拔勝聞訊後當即趕往爾朱榮的府邸。當時,宮中還未及戒嚴。爾朱榮的黨羽田怡提議要攻打皇宮,卻被賀拔勝所勸止。賀拔勝道:“天子既行大事,必當更有奇謀。我們兵力不多,不可輕動,應先出城再做打算。” [36]  爾朱榮的家眷在爾朱世隆的保護下當夜便逃出了洛陽。 [37]  賀拔勝隨行至河橋(在今河南孟州西南),但自思“臣無仇君之義”,便脱離爾朱氏,率所部回到洛陽,投向了元子攸。 [38]  當時,爾朱兆、爾朱仲遠皆率軍來攻洛陽,要為爾朱榮報仇,並擁立了長廣王元曄為皇帝。 [39]  元子攸遂任命賀拔勝為驃騎大將軍、東征都督,讓他和鄭先護一同抵禦爾朱氏。但賀拔勝卻不為鄭先護所信任,被安置在大營之外,“人馬未得休息”。他和爾朱仲遠作戰不利,於是便又投降爾朱仲遠,重新回到了爾朱氏陣營。 [40]  爾朱氏很快便攻入洛陽,俘殺了元子攸。 [41] 
普泰元年(531年),爾朱氏又廢黜元曄,改立廣陵王元恭為皇帝(北魏節閔帝)。 [42]  賀拔勝作為爾朱氏的同謀,被拜為鎮軍將軍,又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左光祿大夫。 [43]  當時,高歡在信都(治今河北冀州)起兵反對爾朱氏,立宗室元朗為皇帝(北魏後廢帝)。 [44]  爾朱兆與爾朱度律爾朱仲遠各自舉兵,會師共討高歡。但他們內部本就不和 [64]  ,又被高歡用計離間,竟“各致猜疑,徘徊不進”。 [45]  賀拔勝時隸爾朱度律麾下,認為“臨敵構嫌,取敗之道”,於是和斛斯椿到爾朱兆營中調解,卻反為爾朱兆所囚禁。爾朱度律於是率部撤走。爾朱兆欲殺賀拔勝,並歷數其襲殺衞可孤以及此前背叛爾朱氏兩大罪狀。賀拔勝道:“衞可孤叛亂,我父子殺之,乃是國家的功臣,何罪之有。天柱大將軍(即爾朱榮)遇害,是皇帝處死臣子,我難道能有負於朝廷嗎?今日我是生是死,皆由您決斷,但大敵當前卻同室操戈,自古便是敗亡之道。我不畏死,只擔心您失算。”爾朱榮這才放了賀拔勝。賀拔勝便去追趕爾朱度律,隨其撤回了洛陽。 [46]  而爾朱兆則在隨後的戰事中被高歡擊敗。 [49] 
中興二年(532年),高歡攻取相州(治今河北臨漳西南),兵威大震,其威脅使得爾朱氏又暫時團結了起來 [47]  。爾朱兆、爾朱天光、爾朱仲遠、爾朱度律等合兵十餘萬,再討高歡,與高歡對陣於韓陵山(在今河南安陽東北)。當時,爾朱兆親率鐵騎陷陣,自高歡軍後方轉出,欲攻其背。爾朱度律卻又起了觀望之意,勒兵不肯進。賀拔勝見爾朱氏在大敵當前還各懷私心,知道他們難以成事,於是率部投降了高歡。爾朱度律竟趁機撤出了戰場。爾朱兆由此再次大敗。 [48]  不久,斛斯椿叛離爾朱氏,在洛陽殺死了爾朱世隆及其同黨,又將爾朱天光、爾朱度律擒送於高歡。 [50]  高歡進入洛陽,將元恭、元朗全部廢黜,改立平陽王元修為皇帝(北魏孝武帝),自任大丞相。爾朱仲遠逃奔梁朝 [51]  。爾朱兆逃回晉陽,很快便在高歡的攻打下兵敗自殺。爾朱氏勢力至此盡被消滅。高歡遂在晉陽建立霸府,遙控洛陽朝政。 [52]  賀拔勝則被任命為領軍將軍,不久又加授侍中。 [53] 

賀拔勝出鎮荊州

永熙二年(533年),賀拔勝被任命為都督三荊二郢南襄南雍七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又加南道大行台尚書左僕射。當時,賀拔嶽已擁重兵於關中。元修遂命賀拔勝出鎮荊州(治今河南鄧州),想借助他們的兵力對抗高歡。賀拔勝一到荊州,便與梁朝開戰,先是攻取下溠戍(在今湖北隨州西北),又誘降蠻王文道期,屢破雍州刺史蕭續,威震漢南。他隨後又相繼攻取歐陽、酇城(治今湖北襄陽西北)、久山、白洎、義城、均口、馮翊(治今湖北鍾祥)、安定(治今湖北南漳)、沔陽等地,進軍至樊鄧一帶,打得蕭續“城守不敢出”,因功進位中書令,進爵琅邪郡公,再增食邑二千户。 [54] 
賀拔勝、賀拔嶽兄弟的勢力範圍分佈圖 賀拔勝、賀拔嶽兄弟的勢力範圍分佈圖
賀拔勝在荊州連破梁軍之時,關中卻出現了變故。賀拔嶽在高歡的離間下 [59]  ,於次年(534年)被侯莫陳悦謀殺,其所部“三軍未有所屬”。當時,元修、高歡都想將賀拔嶽留下的軍隊收入己方陣營。 [60]  賀拔嶽部將李虎則連夜趕赴荊州,請賀拔勝去接收關中。 [61]  賀拔卻不願離開荊州,只命部將獨孤信入關安撫餘眾。 [62]  但賀拔嶽的舊部已推戴宇文泰(宇文肱之子)繼任主帥,並很快便攻滅了侯莫陳悦。元修為了拉攏宇文泰,遂任命宇文泰為關西大都督、大行台,承認了其對關中的統治。 [63] 
元修此後與高歡的矛盾不斷加劇,於是以征伐梁朝的名義調集河南各州的兵馬,準備攻打晉陽。他為了迷惑高歡,還寫信給高歡,聲稱自己其實是要討伐心懷不軌的宇文泰、賀拔勝,但其用意早為高歡所識破。高歡順勢調集二十四萬大軍,分兵四路南下,表示要協助皇帝征討關中、荊州、江南(梁朝)等地。元修忙命人去阻止高歡。但高歡卻稱朝中有奸佞在挑撥君臣關係,要元修交出奸佞,隨後又切斷了洛陽的糧草補給。 [73] 
元修此時與高歡的矛盾已是無法調和,於是便與高歡公開決裂。 [55]  他命賀拔勝引兵增援洛陽。但賀拔勝自荊州行至廣州(治今河南魯山),便屯兵汝水 [81]  ,駐軍不進。 [56]  當時,行台郎中盧柔曾對賀拔勝道:“ 皇帝與高歡相爭,勝負難測。您應以席捲之勢開赴京都,與高歡決一勝負,拼死盡忠,此為上策;以十萬兵馬據守荊州,北固邊防,南向拓土,勾連兗豫,結盟關中,靜觀時變,伺機而動,此為中策;舉州降梁,雖可免禍,但卻功名盡毀,此為下策。”賀拔勝卻笑而不語,並未有所迴應。 [57] 
高歡很快便突破了洛陽的外圍防線,直撲洛陽。元修向羣臣詢問對策。羣臣有的建議到荊州投奔賀拔勝,有的建議到關中投奔宇文泰,還有的要在洛陽與高歡拼死一戰。 [58]  前線此時有將領逃回洛陽,聲稱“高歡兵至”。元修當即率輕騎西奔關中。他雖然遭到高歡大軍的一路追擊 [66]  ,但在宇文泰的接應下,最終還是平安抵達了長安(治今陝西西安)。時為永熙三年(534年)七月。 [65]  賀拔勝聞訊撤回了荊州。他命行台右丞陽休之奉表入關,隨後又命長史元穎留守荊州,自率所部入援關中。 [67] 
元修聽聞賀拔勝率部入關,下詔授其為太保、錄尚書事。但賀拔勝行至淅陽(治今河南淅川),卻得知高歡大軍已開過潼關。他大為驚懼 [68]  ,於是又回師荊州。 [69]  行台左丞崔謙勸道:“如今天子蒙塵,正是忠臣立功之時。您作為方面重臣,若首倡勤王,必然天下響應。您應倍道兼行,朝天子於關中,然後和宇文行台合力征討不臣,建桓文之勳業。若中道退兵,恐人心離散,坐失良機,到時悔之晚矣。”賀拔勝不聽。而此時,高歡已命部將侯景襲取了荊州。賀拔勝剛至州城,便被侯景擊敗。 [70] 
賀拔勝戰敗後,率麾下數百騎(《魏書》作五百餘騎)到建康(治今江蘇南京)投靠梁朝。 [74]  其部屬盧柔、崔謙、崔説、史寧等皆隨從南奔。 [70]  [75]  [76-77]  賀拔勝在梁朝三年,深為梁武帝蕭衍所禮遇。 [78]  他多次上表蕭衍,想借兵討伐高歡,均為蕭衍所婉拒。但蕭衍也非常欣賞賀拔勝的氣節,允諾將來時機合適之時可以放其北歸。 [79]  而在這期間,北魏已被一分為二。高歡在元修西奔的當年(534年)便擁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見為皇帝(東魏孝靜帝),並遷都於鄴城(治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宇文泰以丞相之職實際控制了朝政,隨後也毒死元修,在長安另立南陽王元寶炬為皇帝(西魏文帝),史稱西魏。 [80] 

賀拔勝效力西魏

大統二年(536年),賀拔勝、史寧等人通過蕭衍的寵臣朱異,向蕭衍提出請求,想要返回關中。 [82]  當時,西魏也多次遣趙剛出使梁朝,磋商賀拔勝等人歸國事宜。蕭衍遂准許他們北歸。 [83]  賀拔勝等人在途中遭到侯景的追殺,只得棄船改走山路。路他們一飢寒交迫,隨從過半都凍餓而死,歷盡艱辛方才抵達長安。 [84]  西魏為嘉獎賀拔勝歸國之舉,授其為太師。 [85] 
大統三年(537年),賀拔勝隨宇文泰在小關(在今陝西潼關東)大破東魏軍,擊殺竇泰,被加授為中軍大都督。他不久又隨宇文泰攻取弘農(治今河南靈寶北),並率部由陝津渡河,追擒東魏將領高幹,乘勝攻入河北,生擒郡守孫晏、崔乂。是年十月,高歡親自領兵攻西魏 [89]  ,卻被西魏軍擊敗於沙苑(在今陝西大荔南,位於洛水和渭水之間)。賀拔勝隨宇文泰追殺敗軍,一直追至黃河邊。 [86]  宇文泰隨後乘勝分兵東進,命賀拔勝和李弼渡河攻打蒲坂(治今山西永濟)。蒲阪有守軍開城迎降,主將薛崇禮棄城逃亡,結果被賀拔勝追擒。西魏由此略定河東之地。 [87]  賀拔勝因功獲增食邑,“並前五千户”。 [88] 
大統四年(538年),在河橋擊敗東魏軍,並奉命收編降卒。
大統八年(542年),高歡率大軍圍攻玉璧失利,率軍撤退。賀拔勝出任前軍大都督,隨宇文泰追擊高歡,一直追到汾北。 [2] 

賀拔勝憤恨病逝

大統九年(543年),宇文泰和高歡在邙山交戰,宇文泰看到高歡的旗幟,認出是高歡所在,便招募三千勇士,讓他們配合賀拔勝進擊高歡。賀拔勝剛好在亂軍中與高歡相遇,大喝道:“賀六渾(高歡表字),我賀拔破胡一定要殺掉你!”當時,西魏軍所募勇士都用短兵器作戰,賀拔勝則手持長槊,賀拔勝追擊高歡數里,長槊幾乎刺中高歡,不料坐騎被流矢射中而死。等副騎趕到時,高歡已經逃走,賀拔勝嘆道:“今天我竟然沒有帶弓箭,這是天意啊!” [3]  後來,賀拔勝留在東魏的兒子,都被高歡殺害。賀拔勝得知後,既憤怒又怨恨,以致引發氣疾 [4] 
大統十年(544年),賀拔勝病逝,朝廷追贈定州刺史、太宰、錄尚書事,諡號貞獻。 [5] 

賀拔勝歷史評價

蕭衍:賀拔勝北間驍將,汝宜慎之,勿與爭鋒。 [12] 
爾朱榮:吾得卿兄弟,天下不足平也。 [6] 
宇文泰:諸將對敵,神色皆動,唯賀拔公臨陣如平常,真大勇也。 [6] 
魏收:勝好行小數,志大膽薄,周章南北,終無所成,致歿於賊中。 [12] 
令狐德棻:①勝長於喪亂之中,尤工武藝,走馬射飛鳥,十中其五六。自居重位,始愛墳籍。乃招引文儒,討論義理。性又通率,重義輕財,身死之日,唯有隨身兵仗及書千餘卷而已。②勝、嶽昆季,以勇略之姿,當馳競之際,並邀時投隙,展效立功。始則委質爾朱,中乃結款高氏,太昌之後,即帝圖高。察其所由,固非守節之士。及勝垂翅江左,憂魏室之危亡,奮翼關西,感梁朝之顧遇,有長者之風矣。終能保其榮寵,良有以焉。 [6] 
蔡東藩:泰遇彭樂,歡遇賀拔勝,終得脱免,不可謂非天意。 [72] 

賀拔勝軼事典故

賀拔勝初到關中時,自認為年紀、資歷都高過宇文泰,見了他也不行叩拜之禮,不久又感到後悔。後來,宇文泰在昆明池宴飲,見有兩隻鳧鳥遊在池中,便把弓箭遞給賀拔勝,道:“很久不見您射箭了,請您表演一下射技,以娛樂大家。”賀拔勝一箭就射中兩隻鳧鳥,乘機叩拜宇文泰道:“倘若我能奉您之命,討伐叛逆,但願都像這樣。”宇文泰大喜。 [8] 

賀拔勝後世地位

賀拔勝在宇文泰的子孫建立北周後,被視為北周的開國功臣,並於明帝二年(558年)配享太祖(即宇文泰)廟庭。 [71] 

賀拔勝主要作品

全後魏文》收錄有賀拔勝的《臨終與宇文大冢手書》。 [7] 

賀拔勝人際關係

祖父:賀拔爾頭,武川鎮軍主、龍城縣男 [9] 
父親:賀拔度拔,懷朔鎮統、龍城縣男。 [10] 
妻子:河南元氏,魏安公主。
兄長:賀拔允,東魏太尉、冀州刺史、燕郡王。 [6] 
弟弟:賀拔嶽,太傅、關中大行台、清水郡公。 [6] 
嗣子:賀拔仲華,北周江陵總管、開府儀同三司、琅邪郡公。 [11] 
侄子:賀拔緯,賀拔嶽之子,駙馬都尉。

賀拔勝史籍記載

魏書·卷八十·列傳第六十八》 [12] 
周書·卷十四·列傳第六》 [6] 
北史·卷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七》 [13] 
參考資料
  • 1.    姚薇元著.北朝胡姓考[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11:79-81
  • 2.    《周書·賀拔勝傳》:河橋之役,勝大破東魏軍。太祖命勝收其降卒而還。及齊神武悉眾攻玉壁,勝以前軍大都督從太祖追之於汾北。
  • 3.    《周書·賀拔勝傳》:河橋之役,勝大破東魏軍。太祖命勝收其降卒而還。及齊神武悉眾攻玉壁,勝以前軍大都督從太祖追之於汾北。又從戰邙山。時太祖見齊神武旗鼓,識之,乃募敢勇三千人,配勝以犯其軍。勝適與齊神武相遇,因字呼之曰:“賀六渾,賀拔破胡必殺汝也。”時募士皆用短兵接戰,勝持槊追齊神武數里,刃垂及之。會勝馬為流矢所中,死,比副騎至,齊神武已逸去。勝嘆曰:“今日之事,吾不執弓矢者,天也!”
  • 4.    《周書·賀拔勝傳》:是歲,勝諸子在東者,皆為齊神武所害。勝憤恨,因動氣疾。
  • 5.    《周書·賀拔勝傳》:大統十年,薨於位。……贈定冀等十州諸軍事、定州刺史、太宰、錄尚書事,諡曰貞獻。
  • 6.    周書:列傳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28]
  • 7.    [清]嚴可均輯;金欣欣、金菲菲審訂.全後魏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0:525
  • 8.    《周書·賀拔勝傳》:初,勝至關中,自以年位素重,見太祖不拜,尋而自悔,太祖亦有望焉。後從太祖宴於昆明池,時有雙鳧遊於池上,太祖乃授弓矢於勝曰:“不見公射久矣,請以為歡。”勝射之,一發俱中。因拜太祖曰:“使勝得奉神武,以討不庭,皆如此也。”太祖大悦。
  • 9.    《北史·賀拔允傳》:祖爾頭,驍勇絕倫,以良家鎮武川,因家焉。獻文時以功賜爵龍城縣男,為本鎮軍主。
  • 10.    《北史·賀拔允傳》:父度拔,性果毅,襲爵,亦為本鎮軍主。正光末,沃野人破六韓拔陵反,懷朔鎮將楊鈞聞度拔名,召補統軍,配以一旅。
  • 11.    《北史·賀拔勝傳》:無子,以弟嶽子仲華嗣。位開府儀同三司,襲爵琅邪公。大象末,位江陵總管。
  • 12.    魏書:列傳第六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28]
  • 13.    北史:列傳第三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28]
  • 14.    賀拔勝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 15.    《周書》卷14《賀拔勝傳》:祖爾頭,驍勇絕倫,以良家子鎮武川,因家焉。獻文時,茹茹數為寇,北邊患之。爾頭將遊騎深入覘候,前後以八十數,悉知虜之倚伏。後雖有寇至,不能為害。以功賜爵龍城侯。父度拔,性果毅,為武川軍主。
  • 16.    《周書》卷14《賀拔勝傳》:勝少有志操,善騎射,北邊莫不推其膽略。……勝兄弟三人,並以豪俠知名。
  • 17.    《資治通鑑》卷149“普通四年四月條”:尖山賀拔度拔及其三子允、勝、嶽皆有材勇,懷朔鎮將楊鈞擢度拔為統軍、三子為軍主以拒之。
  • 18.    《周書》卷14《賀拔勝傳》:魏正光末,沃野鎮人破六汗拔陵反,南侵城邑。懷朔鎮將楊鈞聞度拔名,召補統軍,配以一旅。其賊偽署王衞可孤徒黨尤盛,既圍武川,又攻懷朔。(勝)時亦為軍主,從度拔鎮守。
  • 19.    《周書》卷14《賀拔勝傳》:既圍經年,而外援不至,勝乃慷慨白楊鈞曰:"城圍蹙迫,事等倒懸。請告急於大軍,乞師為援。"鈞許之。乃募勇敢少年十餘騎,夜伺隙潰圍而出。賊追及之。勝曰:"我賀拔破胡也。"賊不敢逼。至朔州,白臨淮王元彧曰:"懷朔被圍,旦夕淪陷,士女延首,企望官軍。大王帝室藩維,與國休慼,受任征討,理宜唯敵是求。今乃頓兵不進,猶豫不決。懷朔若陷,則武川隨亦危矣。逆賊因茲,鋭氣百倍,雖有韓、白之勇,良、平之謀,亦不能為大王用也。"彧以勝辭義懇至,許以出師,還令報命。勝復突圍而入,賊追之,射殺數人。至城下,大呼曰:“賀拔破胡與官軍至矣。”城中乃開門納之。
  • 20.    《魏書》卷9《肅宗紀》:正光五年三月,沃野鎮人破落汗拔陵聚眾反,殺鎮將,號真王元年。詔臨淮王彧為鎮軍將軍,假徵北將軍,都督北征諸軍事以討之。
  • 21.    《魏書》卷66《李崇傳》:後北鎮破落汗拔陵反叛,所在響應。徵北將軍、臨淮王彧大敗於五原,安北將軍李叔仁尋敗於白道,賊眾日甚。……於是詔崇以本官加使持節、開府、北討大都督,撫軍將軍崔暹,鎮軍將軍、廣陵王淵皆受崇節度。……崇至五原,崔暹大敗於白道之北,賊遂併力攻崇。崇與廣陵王淵力戰,累破賊眾,相持至冬,乃引還平城。淵表崇長史祖瑩詐增功級,盜沒軍資。崇坐免官爵,徵還,以後事付淵。
  • 22.    《周書》卷14《賀拔勝傳》:鈞覆遣勝出覘武川,而武川已陷,勝乃馳還,懷朔亦潰。勝父子遂為賊所虜。
  • 23.    《周書》卷14《賀拔勝傳》:後隨度拔與德皇帝合謀,率州里豪傑輿珍、念賢、乙弗庫根、尉遲真檀等,招集義勇,襲殺可孤。朝廷嘉之,未及封賞,會度拔與鐵勒戰沒。初,度拔殺可孤之後,令勝馳告朔州,未反而度拔已卒。
  • 24.    《魏書》卷80《賀拔勝傳》:度拔之死也,勝與兄弟俱奔恆州刺史廣陽王淵。勝便弓馬,有武幹,淵厚待之,表為強弩將軍,充帳內軍主。
  • 25.    《周書》卷14《賀拔勝傳》:刺史費穆奇勝才略,厚禮留之,遂委以兵事,常為遊騎。於時廣陽王元淵在五原,為破六汗賊所圍,晝夜攻戰。召勝為軍主。勝乃率募二百人,開東城門出戰,斬首百餘級。賊遂退軍數十里。廣陽以賊稍卻,因拔軍向朔州,勝常為殿。以功拜統軍,加伏波將軍。
  • 26.    《魏書》卷9《肅宗紀》:孝昌二年夏四月,朔州城人鮮于阿胡、庫狄豐樂據城反。
  • 27.    《周書》卷14《賀拔勝傳》:又隸僕射元纂鎮恆州。時有鮮于阿胡擁朔州流民,南下為寇。恆州城中人乃潛與謀,以城應之。勝與兄允弟嶽相失,南投肆州。允、嶽投爾朱榮。榮與肆州刺史尉慶賓構隙,引兵攻肆州。肆州陷,榮得勝,大悦曰:“吾得卿兄弟,天下不足平也。”勝委質事榮。時杜洛周阻兵幽、定,葛榮據有冀、瀛。榮為勝曰:“井陘險要,我之東門。意欲屈君鎮之,未知君意如何?”勝曰:“少逢兵亂,險阻備嘗,每思效力,以報己知。今蒙驅使,實所願也。”榮乃表勝為鎮遠將軍、別將,領步騎五千鎮井陘。
  • 28.    《魏書》卷10《孝莊帝紀》:武泰元年春二月,肅宗崩,大都督爾朱榮將向京師,謀欲廢立。以帝家有忠勳,且兼民望,陰與帝通,榮乃率眾來赴。夏四月丙申,帝與兄弟夜北渡河;丁酉,會榮於河陽。戊戌,南濟河,即帝位。以榮為使持節、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尚書令、領軍將軍、領左右,封太原王。……榮以兵權在己,遂有異志,乃害靈太后及幼主,次害無上王劭、始平王子正、……中山王叔仁、齊郡王温,公卿已下二千餘人。……五月辛酉,大將軍爾朱榮還晉陽,帝餞於邙陰。
  • 29.    《周書》卷14《賀拔勝傳》:武泰初,從榮入洛,以定策立孝莊帝功,封易陽縣伯,邑四百户。累遷直閣將軍、通直散騎常侍、平南將軍、光祿大夫、撫軍將軍。從太宰元穆北征葛榮,為前鋒大都督。戰於滏口,大破之,虜獲數千人。時洛周餘燼韓婁在薊城結聚,為遠近之害。復以勝為大都督,鎮中山。婁素聞勝威名,竟不敢南寇。
  • 30.    《魏書》卷13《宣武靈皇后胡氏傳》:肅宗之崩,事出倉卒,時論鹹言鄭儼、徐紇之計。於是朝野憤嘆。……遂立臨洮王子釗為主,年始三歲,天下愕然。及武泰元年,爾朱榮稱兵渡河,……榮遣騎拘送太后及幼主於河陰。……太后及幼主並沉於河。
  • 31.    《魏書》卷21《北海王詳傳附子顥傳》:顥以事意不諧,遂與子冠受率左右奔於蕭衍。顥見衍,泣涕自陳,言辭壯烈,衍奇之。遂以顥為魏主,假之兵將,令其北入。永安二年四月,於梁國城南登壇燔燎,號孝基元年。……莊帝北幸。顥遂入洛,改稱建武元年。
  • 32.    《魏書》卷74《爾朱榮傳》:車駕出幸河北。事出不虞,天下改望。榮聞之,即時馳傳,朝行宮於上黨之長子,行其部分。輿駕於是南轅,榮為前驅,旬日之間,兵馬大集,資糧器仗,繼踵而至。帝幸河內城。榮與顥相持於河上,顥令都督安豐王延明緣河據守。
  • 33.    《周書》卷14《賀拔勝傳》:元顥入洛陽,孝莊帝出居河內。榮徵勝為前軍大都督,領千騎與爾朱兆自硤石度,大破顥軍,擒其子領軍將軍冠受,及梁將陳思保等,遂前驅入洛。拜武衞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增邑六百户,進爵真定縣公,遷右衞將軍,加散騎常侍。
  • 34.    《魏書》卷10《孝莊帝紀》:永安二年秋七月戊辰,都督爾朱兆、賀拔勝從硤石夜濟,破顥子冠受及安豐王延明軍,元顥敗走。癸酉,臨潁縣卒江豐斬元顥,傳首京師。
  • 35.    《魏書》卷74《爾朱榮傳》:榮身雖居外,恆遙制朝廷。廣佈親戚,列為左右,伺察動靜,大小必知。……莊帝外迫於榮,恆怏怏不悦,兼懲榮河陰之事,恐終難保。又城陽王徽、侍中李彧等欲擅威權,懼榮害之,復相間構,日月滋甚,於是莊帝密有圖榮之意。三年九月,榮啓將入朝。朝士慮其有變,莊帝又畏惡之。……帝伏兵於明光殿東廊,引榮及榮長子菩提、天穆等俱入。坐定,光祿少卿魯安、典御李侃晞等抽刀而至,榮窘迫,起投御坐。帝先橫刀膝下,遂手刃之,安等亂斫,榮與天穆、菩提同時俱死。
  • 36.    《魏書》卷80《賀拔勝傳》:爾朱榮之死也,勝與田怡等奔走榮第。於時宮殿之門未加嚴防,怡等議即攻門。勝止之曰:“天子既行大事,必當更有奇謀,吾等眾旅不多,何可輕爾?但得出城,更為他計。”怡乃止。
  • 37.    《魏書》卷75《爾朱彥伯傳附弟世隆傳》:及榮死,世隆奉榮妻,燒西陽門率眾夜走,北攻河橋。
  • 38.    《周書》卷14《賀拔勝傳》:及榮被誅,事起倉卒,勝復隨世隆至於河橋。勝以為臣無仇君之義,遂勒所部還都謁帝。帝大悦。
  • 39.    《魏書》卷10《孝莊帝紀》:永安三年冬十月丁卯,詔以世隆北叛,河內固守,其在城督將文武普加二級,兵士給復三年。壬申,爾朱世隆停建興之高都,爾朱兆自晉陽來會之,共推太原太守、行幷州刺史長廣王曄為主,大赦所部,號年建明,普泛四級。徐州刺史爾朱仲遠反,率眾向京師。
  • 40.    《周書》卷14《賀拔勝傳》:以本官假驃騎大將軍、東征都督,率騎一千,會鄭先護討爾朱仲遠。為先護所疑,置之營外,人馬未得休息。俄而仲遠兵至,與戰不利,乃降之。
  • 41.    《魏書》卷75《爾朱兆傳》:兆與世隆等定謀攻洛,兆遂率眾南出,進達太行。……兆輕兵倍道從河梁西涉渡,掩襲京邑。……是日,暴風鼓怒,黃塵漲天,騎叩宮門,宿衞乃覺。彎弓欲射,袍撥絃,矢不得發,一時散走。帝步出雲龍門外,為兆騎所縶,幽於永寧佛寺。……停洛旬餘,先令衞送莊帝於晉陽。兆後於河梁監閲財貨,遂害帝於五級寺。
  • 42.    《魏書》卷11《前廢帝紀》:及莊帝崩,爾朱世隆等以元曄疏遠,又非人望所推,以王潛默晦身,有過人之量,將謀廢立。……春二月己巳,曄進至邙南,世隆等奉王東郭之外,行禪讓之禮……詔曰:“……改建明二年為普泰元年。”
  • 43.    《周書》卷14《賀拔勝傳》:復與爾朱氏同謀,立節閔帝。以功拜鎮軍將軍,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左光祿大夫。
  • 44.    《北齊書》卷1《神武帝紀上》:魏普泰元年六月庚子,建義於信都,……乃抗表罪狀爾朱氏。十月壬寅,奉章武王融子渤海太守朗為皇帝,年號中興,是為廢帝。
  • 45.    《魏書》卷75《爾朱兆傳》:齊獻武王之克殷州也,兆與仲遠、度律約共討之。仲遠、度律次於陽平,北出井陘,屯於廣阿,眾號十萬。王廣縱反間,或雲世隆兄弟謀欲害兆,復言兆與王同圖仲遠等,於是兩不相信,各致猜疑,徘徊不進。
  • 46.    《周書》卷14《賀拔勝傳》:齊神武懷貳,爾朱氏將討之。度律自洛陽引兵,兆起幷州,仲遠從滑台,三帥會於鄴東。時勝從度律。度律與兆不平。勝以臨敵構嫌,取敗之道,乃與斛斯椿詣兆營和解之,反為兆所執。度律大懼,遂引軍還。兆將斬勝,數之曰:“爾殺可孤,罪一也;天柱薨後,復不與世隆等俱來,而東征仲遠,罪二也。我欲殺爾久矣,今得何言?”勝曰:“可孤作逆,為國巨患,勝父子誅之,其功不小,反以為罪,天下未聞。天柱被戮,以君誅臣,勝寧負朝廷?今日之事,生死在王。但去賊密邇,骨肉構隙,自古迄今,未有不破亡者。勝不憚死,恐王失策。”兆乃舍之。勝既得免,行百餘里,方追及度律軍。
  • 47.    《魏書》卷75《爾朱兆傳》:兆與仲遠、度律遂相疑阻,久而不和。世隆請前廢帝納兆女為後,兆乃大喜。世隆厚禮喻兆赴洛,深示卑下,隨其所為,無敢違者。兆與天光、度律更自信約,然後大會於韓陵山。
  • 48.    《周書》卷14《賀拔勝傳》:齊神武既克相州,兵威漸盛。於是爾朱兆及天光、仲遠、度律等眾十餘萬,陣於韓陵。兆率鐵騎陷陣,出齊神武之後,將乘其背而擊之。度律惡兆之驕悍,懼其陵己,勒兵不肯進。勝以其攜貳,遂率麾下降於齊神武。度律軍以此先退,遂大敗。
  • 49.    《北齊書》卷1《神武帝紀上》:神武用竇泰策,縱反間,度律、仲遠不戰而還。神武乃敗兆於廣阿。
  • 50.    《魏書》卷80《斛斯椿傳》:椿後復與度律等同拒義旗,敗於韓陵。椿謂都督賈顯智等曰:“若不先執爾朱,我等死無類矣。”遂與顯智等夜於桑下盟約,倍道兼行。椿入北中城,收爾朱部曲盡殺之,令長孫稚、賈顯智等率數百騎襲爾朱世隆、彥伯兄弟,斬於閶闔門外。……椿乃傳世隆等首,並囚度律、天光,送於齊獻武王。
  • 51.    《魏書》卷75《爾朱彥伯傳附弟仲遠傳》:後與天光等於韓陵戰敗,南走東郡,仍奔蕭衍,死於江南。
  • 52.    《北齊書》卷1《神武帝紀上》:四月,斛斯椿執天光、度律送洛陽。長孫承業遣都督賈顯智、張歡入洛陽,執世隆、彥伯斬之。兆奔幷州。仲遠奔梁州,遂死焉。既而神武至洛陽,廢節閔及中興主而立孝武。孝武既即位,授神武大丞相,……七月壬寅,神武帥師北伐爾朱兆。……爾朱兆大掠晉陽,北保秀容。幷州平。神武以晉陽四塞,乃建大丞相府而定居焉。……二年正月,竇泰奄至爾朱兆庭。……追破之於赤洪嶺。兆自縊。
  • 53.    《周書》卷14《賀拔勝傳》:太昌初,以勝為領軍將軍,尋除侍中。
  • 54.    《周書》卷14《賀拔勝傳》:孝武帝將圖齊神武,以勝弟嶽擁眾關西,欲廣其勢援,乃拜勝為都督三荊、二郢、南襄、南雍七州諸軍事,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加授南道大行台尚書左僕射。勝攻梁下溠戍,擒其戍主尹道珍等。又使人誘動蠻王文道期,率其種落歸款。梁雍州刺史蕭續擊道期不利,漢南大駭。勝遣大都督獨孤信、軍司史寧取歐陽、酇城,南雍州刺史長孫亮、南荊州刺史李魔憐、大都督王元軌取久山、白洎,都督拔略昶、史仵龍取義城、均口,擒梁將莊思延,獲甲卒數千人。攻馮翊、安定、沔陽,並平之。勝軍於樊、鄧之間。梁武敕續曰:“賀拔勝北間驍將,爾宜慎之。”續遂城守不敢出。尋進位中書令,增邑二千户,進爵琅邪郡公。
  • 55.    《北齊書》卷2《神武帝紀下》:魏帝又敕神武曰:“王若厭伏人情,杜絕物議,唯有歸河東之兵,罷建興之戍,送相州之粟,追濟州之軍,令蔡俊受代,使邸珍出徐,止戈散馬,各事家業。脱須糧廩,別遣轉輸,則讒人結舌,疑悔不生。王高枕太原,朕垂拱京洛,終不舉足渡河,以干戈相指。王若馬首南向,問鼎輕重,朕雖無武,欲止不能,必為社稷宗廟出萬死之策。決在於王,非朕能定,為山止簣,相為惜之。”魏帝時以任祥為兼尚書左僕射,加開府,祥棄官走至河北,據郡待神武。魏帝乃敕文武官北來者任去留,下詔罪狀神武,為北伐經營。神武亦勒馬宣告曰:“……昔趙鞅興晉陽之甲,誅君側惡人,今者南邁,誅椿而已。”以高昂為前鋒。魏帝徵兵關右,召賀拔勝赴行在所,遣大行台長孫承業、大都督潁川王斌之、斛斯椿共鎮武牢。
  • 56.    《周書》卷14《賀拔勝傳》:屬齊神武與帝有隙,詔勝引兵赴洛,至廣州,猶豫未進。
  • 57.    《周書》卷32《盧柔傳》:及魏孝武與齊神武有隙,詔賀拔勝出牧荊州,柔謂因此可著功績,遂從勝之荊州。以柔為大行台郎中,掌書記。軍中機務,柔多預之。及勝為太保,以柔為掾,加冠軍將軍。孝武后召勝引兵赴洛,勝以問柔。曰:“高歡託晉陽之甲,意實難知。公宜席捲赴都,與決勝負,存沒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魯陽,南並舊楚,東連袞、豫,西接關中,帶甲十萬,觀釁而動,亦中策也。舉三荊之地,通款梁國,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勝輕柔年少,笑而不應。
  • 58.    《北齊書》卷2《神武帝紀下》:神武使竇泰與左廂大都督莫多婁貸文逆顯智,韓賢逆暹。……魏帝遣大都督侯幾紹赴之。戰於滑台東,顯智以軍降,紹死之。……神武乃引軍渡河。魏帝問計於羣臣,或雲南依賀拔勝,或雲西就關中,或雲守洛口死戰。未決。
  • 59.    《周書》卷14《賀拔嶽傳》:三年,嶽召侯莫陳悦於高平,將討之,令悦為前驅。而悦受齊神武密旨圖嶽,嶽弗之知也,而先又輕悦。悦乃誘嶽入營,共論兵事,令其婿元洪景斬嶽於幕中。
  • 60.    《周書》卷1《文帝紀上》:魏永熙三年春正月,嶽欲討曹泥。太祖曰:“曹尼孤城阻遠,未足為憂。侯莫陳悦怙眾密邇,貪而無信,必將為患,願早圖之。”嶽不聽,遂與悦俱討泥。二月,至於河曲,嶽果為悦所害。其士眾散還平涼,唯大都督趙貴率部曲收嶽屍還營。於是三軍未有所屬。……時齊神武遣長史侯景招引嶽眾。太祖至安定,遇之,謂景曰:“賀拔公雖死,宇文泰尚存,卿何為也?”景失色,對曰:“我猶箭耳,隨人所射,安能自裁!”景於此即還。……於時魏孝武帝將圖齊神武,聞嶽被害,遣武衞將軍元毗宣旨慰勞,追嶽軍還洛陽。
  • 61.    《冊府元龜》卷1《帝系》:公生太祖景皇帝虎,少倜儻有大志,……深為太保賀拔嶽所重。……嶽尋為侯莫陳悦所害,太祖哭之甚慟,陰懷復讎之志。時嶽兄勝在荊州,太祖星夜赴告,勸勝入關收嶽之眾,勝不能從。
  • 62.    《周書》卷16《獨孤信》:賀拔勝出鎮荊州,乃表信為大都督。從勝攻梁下溠戍,破之,遷武衞將軍。及勝弟嶽為侯莫陳悦所害,勝乃令信入關,撫嶽餘眾。屬太祖已統嶽兵。
  • 63.    《周書》卷1《文帝紀上》:諸將以都督寇洛年最長,相與推洛,以總兵事。洛素無雄略,威令不行,……於是趙貴言於眾曰:“……竊觀宇文夏州,英姿不世,……因而奉之,則大事集矣。”諸將皆稱善。……太祖乃率帳下輕騎,馳赴平涼。……乃命諸軍戒嚴,將以討悦。……太祖至水洛,命圍之,城降。……悦與其子弟及麾下數十騎遁走。……導至牽屯山,追及悦,斬之。……時齊神武已有異志,故魏帝深仗太祖。……進太祖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關西大都督、略陽縣公,承製封拜,使持節如故。……時魏帝方圖齊神武,又遣徵兵。進授太祖兼尚書僕射、關西大行台,餘官封如故。
  • 64.    《魏書》卷75《爾朱彥伯傳》:廢帝既立,爾朱兆以己不預謀,大為忿恚,將攻世隆。詔令華山王鷙兼尚書僕射、北道大使慰喻兆,兆猶不釋。世隆復遣彥伯自往喻之,兆乃止。
  • 65.    《周書》卷1《文帝紀上》:魏帝親總六軍,屯於河橋,令左衞元斌之、領軍斛斯椿鎮武牢,遣使告太祖。……會斌之與斛斯椿爭權不協,斌之遂棄椿還,紿帝雲:“高歡兵至。”(永熙三年)七月丁未,帝遂從洛陽率輕騎入關。太祖備儀衞奉迎,……乃奉帝都長安。
  • 66.    《北齊書》卷21《高乾傳附弟昂傳》:高祖南討,令昂為前驅。武帝西遁,昂率五百騎倍道兼行,至於崤陝,不及而還。
  • 67.    《周書》卷14《賀拔勝傳》:帝已西遷。勝還軍南陽,遣右丞陽休之奉表入關,又令府長史元穎行州事。勝自率所部,將西赴關中。
  • 68.    《魏書》卷80《賀拔勝傳》:勝率所部欲從武關趣長安,行至析陽,聞齊獻武王平潼關,擒毛鴻賓,勝懼,復走荊州。
  • 69.    《周書》卷14《賀拔勝傳》:進至淅陽,詔授勝太保、錄尚書事。時齊神武已陷潼關,屯軍華陰。勝乃還荊州。
  • 70.    《周書》卷35《崔謙傳》:賀拔勝出鎮荊州,以謙為行台左丞。……帝已西遷。勝乃遲疑,將旋所鎮。謙謂勝曰:“……今皇家多故,主上蒙塵,實忠臣枕戈之時,義士立功之日也。公受方面之重,總宛、葉之眾,若杖義而動,首唱勤王,天下聞風,孰不感激。誠宜順義勇之志,副遐邇之心,倍道兼行,謁帝關右。然後與宇文行台,同心協力,電討不庭。則桓、文之勳,復興於茲日矣。舍此不為,中道而退,便恐人皆解體,士各有心。一失事機,後悔何及。”勝不能用,而人情果大騷動。還未至州,州民鄧誕引侯景軍奄至,勝與戰,敗績,遂將麾下數百騎南奔於梁。謙亦與勝俱行。
  • 71.    《周書》卷4《明帝紀》:二年冬十月辛已,以功臣琅邪貞獻公賀拔勝等十三人配享太祖廟庭。
  • 72.    南北史演義:第五十六回 戰邙山宇文泰敗潰 幸佛寺梁主衍捨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3-13]
  • 73.    《北齊書》卷2《神武帝紀下》:魏帝既有異圖,……魏帝於是以斛斯椿兼領軍,分置督將及河南、關西諸刺史。……五月下詔,雲將徵句吳,發河南諸州兵,增宿衞,守河橋。六月丁巳,魏帝密詔神武曰:“宇文黑獺自平破秦、隴,多求非分,脱有變詐,事資經略。但表啓未全背戾,進討事涉抃抃,遂召羣臣,議其可否。僉言假稱南伐,內外戒嚴,一則防黑獺不虞,二則可威吳楚。”"時魏帝將伐神武,神武部署將帥,慮疑,故有此詔。神武乃表曰:“荊州綰接蠻左,密邇畿服,關隴恃遠,將有逆圖。臣今潛勒兵馬三萬,擬從河東而渡;又遣恆州刺史厙狄幹、瀛州刺史郭瓊、汾州刺史斛律金、前武衞將軍彭樂擬兵四萬,從其來違津渡;遣領軍將軍婁昭、相州刺史竇泰、前瀛州刺史堯雄、幷州刺史高隆之擬兵五萬,以討荊州;遣冀州刺史尉景、前冀州刺史高敖曹、濟州刺史蔡俊、前侍中封隆之擬山東兵七萬、突騎五萬,以徵江左。皆約所部,伏聽處分。”魏帝知覺其變,乃出神武表,命羣官議之,欲止神武諸軍。神武乃集在州僚佐,令其博議,還以表聞。仍以信誓自明忠款曰:“臣為嬖佞所間,陛下一旦賜疑,今猖狂之罪,爾朱時討。臣若不盡誠竭節,敢負陛下,則使身受天殃,子孫殄絕。陛下若垂信赤心,使干戈不動,佞臣一二人願斟量廢出。”……遣三千騎鎮建興,益河東及濟州兵,於白溝虜船不聽向洛,諸州和糴粟運入鄴城。
  • 74.    《周書》卷14《賀拔勝傳》:州民鄧誕執元穎,北引侯景。勝至,景逆擊之。勝軍不利,率麾下數百騎,南奔梁。
  • 75.    《周書》卷32《盧柔傳》:及孝武西遷,東魏遣侯景襲穰。勝敗,遂南奔梁。柔亦從之。
  • 76.    《周書》卷35《崔謙傳附弟説傳》:及賀拔勝出牧荊州,以説為假節、冠軍將軍、防城都督。又隨勝奔梁,復自梁歸國。
  • 77.    《周書》卷28《史寧傳》:未及論功,屬魏孝武西遷,東魏遣侯景率眾寇荊州,寧隨勝奔梁。
  • 78.    《周書》卷14《賀拔勝傳》:在江表三年,梁武帝遇之甚厚。
  • 79.    《周書》卷35《崔謙傳》:及至梁,每乞師赴援。梁武帝雖不為出軍,而嘉勝等志節,並許其還國。
  • 80.    《周書》卷1《文帝紀上》:永熙三年八月,齊神武襲陷潼關,侵華陰。太祖率諸軍屯霸上以待之。齊神武留其將薛瑾守關而退。太祖乃進軍討瑾,虜其卒七千,還長安。進位丞相。冬十月,齊神武推魏清河王亶子善見為主,徙都於鄴,是為東魏。閏十二月,魏孝武帝崩。太祖與羣公定策,尊立魏南陽王寶炬為嗣,是為文皇帝。
  • 81.    《魏書》卷11《出帝紀》:又詔荊州刺史賀拔勝赴於行所。勝率所部次於汝水。
  • 82.    《周書》卷28《史寧傳》:在梁二年,勝乃與寧密圖歸計。寧曰:“朱異既為梁主所信任,請往見之。”勝然其言。寧乃見異,申以投分之言,微託思歸之意,辭氣雅至。異亦嗟挹,謂寧曰:“桑梓之思,其可忘懷?當為奏聞,必望遂所請耳。”未幾,梁主果許勝等歸。大統二年,寧自梁歸闕。
  • 83.    《周書》卷33《趙剛傳》:初,賀拔勝、獨孤信以孝武西遷之後,並流寓江左。至是剛言於魏文帝,請追而復之。乃以剛為兼給事黃門侍郎,使梁魏興,齎移書與其梁州刺史杜懷寶等論鄰好,並致請勝等移書。寶即與剛盟歃,受移送建康,仍遣行人隨剛報命。是年,又詔剛使三荊,聽在所便宜從事。……復使魏興,重申前命。尋而梁人禮送賀拔勝、獨孤信等。
  • 84.    《周書》卷32《盧柔傳》:後與勝俱還,行至襄陽,齊神武懼勝西入,遣侯景以輕騎邀之。勝及柔懼,乃棄船山行,贏糧冒險,經數百里。時屬秋霖,徒侶凍餒,死者太半。……大統二年,至長安。
  • 85.    《周書》卷14《賀拔勝傳》:既至長安,詣闕謝罪。朝廷嘉其還,乃授太師。
  • 86.    《周書》卷14《賀拔勝傳》:後從太祖擒竇泰於小關,加授中軍大都督。又從太祖攻弘農。勝自陝津先渡河,東魏將高幹遁,勝追獲,囚之。下河北,擒郡守孫晏、崔乂。從破東魏軍於沙苑,追奔至河上。
  • 87.    《周書》卷2《文帝紀下》:冬十月壬辰,至沙苑,……申時,齊神武至,……於謹等六軍與之合戰,李弼等率鐵騎橫擊之,……收其輜重兵甲,獻俘長安。……遣左僕射、馮翊王元季海為行台,與開府獨孤信率步騎二萬向洛陽;洛州刺史李顯趨荊州;賀拔勝、李弼渡河圍蒲坂。牙門將高子信開門納勝軍。東魏將薛崇禮棄城走,勝等追獲之。太祖進軍蒲坂,略定汾、絳。
  • 88.    《周書》卷14《賀拔勝傳》:仍與李弼別攻河東,略定汾、絳。增邑並前五千户。
  • 89.    《北齊書》卷2《神武帝紀下》:四年十月壬辰,神武西討,自蒲津濟,眾二十萬。周文軍於沙苑。神武以地厄少卻,西人鼓譟而進,軍大亂,棄器甲十有八萬,神武跨橐駝,候船以歸。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