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賀年卡

(漢語詞語)

鎖定
中國賀年卡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古時又稱“刺”“謁”或“帖”。最早主要流行於士紳階層,官場中位低者會向位高者贈送賀年卡以表祝賀,後逐漸向百姓人家普及開來。賀年卡已經成為全球華人在春節期間互致問候的重要傳統習俗。
中文名
賀年卡
外文名
Greeting cards
性    質
卡片
用    途
祝賀新年快樂
意    義
宗教
來    源
聖誕卡

賀年卡詞語簡介

賀年卡 賀年卡
賀年卡年年如約,年年葱蘢。每每收到這些從天南海北飛來的賀卡,總是怦然心動:這些不同圖案、不同情調、不同色彩的賀卡上面,有熱情的問候,有深切的贈言,有真誠的祝福,有幽默的調侃。面對這一張張印製精美、色彩斑斕的賀卡,讀着一句句感情真摯的留言,喜悦、感動、欣慰之情油然而生。輕輕地放下賀年卡片,想起世事滄桑,人海茫茫,相聚別離間,轉眼又是一年。歲末年初,通過賀年卡,給親朋好友遙寄一份相思,送上一份祝福;直接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禮貌,也連接、融合了相互的友情和關愛。

賀年卡簡介

第一輪中國郵政賀年郵資明信片從1981年12月20日開始,至1990年11月15日止僅發行10套31枚。由於這一輪賀年明信片並沒有與第一輪生肖郵票同步發行,發行部門缺乏科學的統籌安排,僅有10套,未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生肖賀年片系列,故從嚴格意義上講,這lO套並不能形成一輪,留下了歷史的遺憾。
這輪賀年明信片的規格均為148×100毫米,均由北京郵票廠彩色膠印,設計精美,豐富多彩,品位較高,具有比較鮮明的民族特色。片圖有的是中國畫,如HP3分別選用了著名國畫家俞致貞和劉力上的《海棠》、蕭淑芳的《扶桑》和《鳶尾》,金鴻鈞的《牡丹》。HP5選用了著名畫家李大瑋、劉繼卣、劉奎齡、何香凝、胡爽庵等人的作品;有的為古代名畫,有的採用裝飾畫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手法,簡潔明快。郵資圖形有菱形、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等,郵資圖案除HP1、HP2外均選用新年的生肖圖,生肖圖案大都採用寫意的形式出現,極具民族風格。
賀年卡 賀年卡

賀年卡來歷

推銷賀年卡 推銷賀年卡
國賀年卡的來歷,也是有淵源的。早年,官場中人或社會仕紳,在新年伊始,職位或輩分低的,會向年長或位高的登門拜年。如果主人不在,或家有貴賓不便會客,拜年的人,便留下紅色名片(或印紅字者),上有「登府拜年恭賀新禧」的字樣,以表親自上門拜年之意。(是否有寄送賀年卡的事,沒有考據。)
但1981年,中國郵電部專為祝福新年而發行了賀年郵資明信片(HP)。1991年12月1日,又根據市場需求,開始發行中國郵政賀年有獎明信片。已形成了一個集藝術、參展和收藏於一體的系列郵品,成為新中國郵政用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廣大集郵愛好者的喜愛。

賀年卡中國古代賀年卡

古人交往,起初用竹木削成條刺,然後寫上自己的姓名、籍貫、身份,用於拜會他人時互通名姓。刺,即古代的名片,又稱“謁”,此後雖然改用了紙張,但習慣上的叫法卻沿襲了下來。過年時,在紅紙上書寫賀詞,便成了古代的賀年片。 [1] 
賀年片不是近年才有,它肇始於先秦時期,因為紙尚未發明,就用竹木削成條刺寫上賀詞,稱為“刺”。紙發明後製作的賀年片,習慣上也叫“刺”了。
古代的賀年片大都用於官場和文人墨客間的拜年,而以官場應酬最為普遍。封建社會里,當官的關係眾多,過年時,對上司以及有特殊利害者,必須親往拜年的外,其餘的就致送賀年片了,叫做“投刺”。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貼之用。王弘力 繪
投刺也不是官吏自己去送,而是差遣下人代勞。送“刺”的出發分送,到對方門外喊一聲,主人出來接固然好,下人接也可以,交了就走去下一家,所以稱作“望門投刺”。
對此,明代陸容的《菽園雜記》中記載明白:“拜年,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望門投刺,或不至其門,令人投刺。”
敬祝三多,民國大東書局賀年片 敬祝三多,民國大東書局賀年片 [2]
不少當官的因來投刺的實在太多,多所幹擾,乾脆在門外掛個箱子,廣受各方投刺,好口彩稱為“接福”。 [3]  ?
敬祝三多,民國大東書局賀年片 敬祝三多,民國大東書局賀年片 [2]
賀年卡始於漢代,當時是木製的,時稱“名刺”。到了宋代,開始有人把賀年之辭寫到名刺上,自此,名刺開始有賀年性質。據南宋人張世南《遊宦紀聞》裏記載,其家藏有北宋元祐年間“敬賀正旦”的墨跡。“正旦”就是正月初一,“敬賀正旦”就是賀年卡上印的“恭賀新年”的意思。 [4] 
敬祝三多,打開的民國大東書局賀年片 敬祝三多,打開的民國大東書局賀年片 [2]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説:“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又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唯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及仍盛行不衰。 [5] 

賀年卡卡詳細介紹

新春賀詞在賀年郵資明信片上的表達形式也各不相同,如HP1(2-1)、HP2、HP3(5-1)、HP6等背面都是採用篆刻印章“恭賀新禧”,而HP1(2-2)卻在圖案背面左側豎寫了篆體“恭賀新禧”,HP3只用篆體“賀年”印章,HP4、HP7、HP8、HP9、HPl0則又將“恭賀新禧”放在了賀年卡正面的郵政編碼框下面,而且字體各不相同。這lO套明信片沒有印編號。從發行時間上看,HP1為12月20日,HP2為12月15日,HP3為11月5日,其餘均為11月15日發行。另外每套枚數也不統一,有的為兩枚,有的為4枚,有的為5枚。應該説首輪賀年郵資明信片在很多方面缺乏長遠規劃,有很大的隨意性。HP賀年郵資明信片均為中國郵資,沒有安排國際航空郵資,使得它難以以通信的形式走出國門。
1991年12月1日,原郵電部在賀年郵資片基礎上首次發行“中國郵政賀年有獎明信片”。賀年與生肖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當時第二輪生肖郵票即將發行,而賀年有獎明信片則是將賀年與生肖結合起來。於是有關部門決定賀年有獎郵資明信片也以十二生肖為郵資圖案,且與第二輪生肖郵票同步進行。同時賀年有獎郵資明信片(普通型)的枚數定為與十二生肖相符的12枚一大套,從整體構思上也按照十二生肖賀年片設計成12年為一輪。到2003年首輪賀年有獎明信片(即第二輪賀年郵資明信片)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它的發行,增強了人們的用郵意識,豐富了新中國郵政用品的種類。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如剪紙、年畫、泥塑、刺繡等民間工藝在此輪賀年有獎郵資明信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內涵更加豐富。
1991年發行的“猴”片規格為150×102毫米,兑獎號碼印在明信片正面的左下方,兑獎後加蓋“中獎已兑”章,然而從1992年起規格卻變成185×102毫米,比原來的增加了35毫米的兑獎副片,兑獎號碼印在副片上,如兑獎就要剪下副片,這樣就收集不到完整的中獎明信片,實在可惜。郵政總局從1993年起開始增加發行賀卡明信片,它採用郵資封套賀卡的形式,賀卡為摺疊式。但這種賀卡型有獎片又不能像其它明信片一樣實寄,必須套入相應的信封內,卻又在明信片上面印上郵資圖,顯得不倫不類。實際也有單獨實寄此片的情況。因為它畢竟印有郵資圖。因而在1994年發行1995年賀卡型明信片時,上面的郵資則全部用印刷圖章蓋銷了,既然明信片的郵資要蓋銷,那又何必設計郵資圖案?到後來賀卡型僅在封上有郵資圖,而片上則沒了。1999年、2002年、2003年賀卡型明信片外套的郵資封是我國最大的7號郵資封,規格為230x160毫米,收藏、交換、實寄和參展均不方便,其實賀卡型明信片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看,都不能稱為賀年郵資明信片,只能歸為一種禮儀賀卡。1997年到2000年又增加了極限明信片,它採用類似極限明信片的形式,即明信片的郵資面左下角圖案與郵資圖基本相同,4枚5,規格與普通型相同,從梅、蘭、竹、菊到筆、墨、紙、硯都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風采;2000年的極限型則表現了長江長城黃山黃河;但2001年的極限型又變成了特種型,規格與普通型相同,明信片圖案分別是牛、馬、雞和熊貓,缺少賀年氣氛。從1994年賀卡型到1996年起又推出的極限型賀年有獎明信片,2001年起又用特種型取代了極限型賀年卡,品種越來越多,商業氣息較濃,郵味甚少,由於集郵愛好者對前幾年發行的所謂“極限型”和“特種型”賀年片的反響很大,2002、2003年郵政部門順應民意,取消了這一類型,僅保留普通型和賀卡型兩種。

賀年卡有獎賀年卡

賀年卡郵資票品

銀花賀年卡 銀花賀年卡
每年的中獎號碼都公佈在《人民日報》《工人日報》《經濟日報》《光明 日報》等報刊上,2001年至2002年發行的有獎賀年片的兑獎副片上將中國郵政電子商務網站的網址列為公佈中獎號碼的媒體之一,使之成為中國第一套體現網絡時代特徵的郵資票品。

賀年卡發行有獎賀年卡

郵政部門供中國集郵總公司的海外銷售或對外交換的賀年有獎明信片,在形式和內容上和與中國普通賀年有獎明信片並無兩樣,但作為出口的賀年片卻一直被規定“不得兑獎”;1998年發行、供1999年使用的極限型首次推出了國際郵資的賀年片,在形式上,加上了英文,去掉了郵政編碼框,使中國傳統文化通過小小的明信片傳向世界,但同樣不能參加兑獎。由此可見這些有獎明信片是無獎可得的“有獎片”了。實際上讓外國郵友來參加此項活動,不但更能擴大賀年有獎明信片的國際影響,而且增加了國家的外匯收入。如考慮到國外兑獎不方便,可以指定中國通信兑獎熱線或由國外代銷商負責兑獎。

賀年卡獎品設置

自賀年有獎明信片發行以來,其獎品設置一直是廣大人民羣眾關注的焦點之一。其實賀年片除了設計、售價等原因外,獎品的設置是否合理一直是能否吸引羣眾積極購買的因素之一。
從1993年起,在賀年有獎明信片的基礎上又開發了供企事業單位樹立形象、宣傳企業文化的載體--“企業拜年卡”,由於其具有廣告明信片的性質,融郵政、廣告、經濟、文化於一身,所以一些外資企業和中國知名企業紛紛看好,“企業拜年卡”也以其濃厚的商品意識、獨特的創意風格和更多的專題素材成為集郵愛好者收集的新內容。

賀年卡環保

賀年有獎明信片自1992年發行以來,其每年高達幾億的發行量引起環保人士的關注,因為賀年卡的製作均以木漿為原料,環保專家通過媒體呼籲從環保角度來改邊傳統的祝福方式。為此,國家郵政局從2001年起,賀年片的用紙改為再生紙,體現了中國郵政的環保意識和珍惜資源的社會責任感。不過由於2001年的賀年片是以廢紙為原料生產的,紙質欠佳,裁切後易毛邊,圖案色澤也受影響。於是2002年的賀年片決定採用質量好的美國進口再生紙取代原來的再生紙
賀年卡 賀年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