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貼金

(工藝技術)

鎖定
貼金,是一種古老的技藝,是中華民族民間傳統工藝的瑰寶!
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在四川省廣漢縣三星堆遺址出土文物中,發現並確認其中青銅器用黃金薄片貼飾。可見,我們的祖先在5000多年前已有珍惜黃金的意識,並掌握了貼飾黃金薄片的技術。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貼金技術日臻成熟,且廣泛用於皇宮貴族或佛像寺廟的貼飾,以表現其富麗堂皇或尊貴莊重。
中文名
貼金
釋    義
一種古老的技藝
遺    址
四川省廣漢縣
廣泛用於
皇宮貴族

目錄

貼金簡介

南京是金箔的故鄉,自從有了金箔,貼金技藝便應運而生。自古以來,金箔的配方和貼金的絕技是密不示人的,所以,人們無法想像如何將黃金打造成薄如蟬翼的金箔,又如何將薄如蟬翼的金箔貼飾在各種物體上。南京貼金傳人的金藝技師們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與新技術研發,終於撩開了古代貼金藝人的神秘面紗。今天的南京貼金傳人,既傳承了具有悠久歷史的南京貼箔藝人的家族單傳貼金技藝的真髓,又融匯了意大利德國日本、泰國、台灣等地的先進貼金技術,並結合了現代高科技手段,使古老的中國貼金工藝更全面、更合理、更完善,也更現代化;今天的南京貼金技師,已經讓貼金工藝無處不在,無所不能;今天的南京貼金企業,已成為當今中國貼金行業一朵朵璀璨的奇葩。

貼金操作要點

1 基層處理
先將要貼金的花板、線腳等部位用漆灰嵌補密實、平整,砂磨光滑,出淨灰塵,用細嫩豆腐或生豬血料加色塗刷一遍,用舊棉絮收淨(貼金是最後一道裝飾工藝,其它不貼金的部位早已成活完好)。
2 做金腳
也稱打金墊,選取優質廣漆,漆頭要重一些,一般做金腳的廣漆配比為棉漆(生漆)1:坯油0.5~0.6為宜,用特製的小漆刷(稱金腳帚或用畫花筆)蘸取廣漆仔細地將要貼金的花板,線腳等處描塗廣漆。描塗時,要防止花紋或線腳低凹處塗漆過多而起皺皮。一般金腳作兩遍為宜,但也有作三遍的,其目的是使漆膜肉頭豐滿飽和。
3 貼金
在最後一遍金腳作好後,在其將幹未乾時,將金箔或鋁箔精心敷於金腳上,具體作法與古建築貼金同。貼金時,金腳的乾燥程度,是一個關鍵問題,金腳過老,則金箔與金腳局部或全部粘貼不牢;金腳過嫩則表幹內不幹。貼金箔或鋁箔時,操作要輕快細緻,因金箔或鋁箔薄而嫩,容易破碎損壞,必須細心操作。如發現有漏貼之處,要立即補金。
貼金的質量好壞,除金腳的豐滿度外,主要還是取決於金腳的老嫩。因此,在施工中要認真觀察金腳的乾燥程度,因為生漆的乾燥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從實踐中積累和總結經驗。
貼金的另一個關鍵:天氣!空氣的濕度一定要小,否則金會逐漸發烏,甚至變的黯然!
4 蓋金
貼金幹後,在上面塗刷廣漆一道,稱為"蓋金",蓋金用的廣漆,最好選用漆色金黃的黃皮漆,或者是漆色較淺、肉頭厚、底板好的毛壩漆、嚴州漆等。蓋金用的漆刷,應選用毛細而軟的小號漆刷(可用頭髮自制),塗刷方法與廣漆施工相同。
5 蓋金漆
白方(鋁箔)上蓋金漆,可事先刷一遍黃色蟲膠清漆,在蟲膠漆中,加少許鐵黃,鹼性嫩黃或鹽基金黃,目的是使白方呈金黃色,同時又可防止因蓋漆時不慎而破壞白方露出金腳,影響質量。
6 掃金工藝
掃金是在金膠油上塗上金粉的一種施工工藝。掃金不像貼金有一方塊一方塊的細小痕跡,掃金適用於大面積施工,可成為一個整體,但用金量較大。
(1)掃金操作程序:刷金膠油掃金
(2)掃金操作要點
① 刷金膠油:(與貼金工藝相同,此處略)
② 掃金:將金箔用特製的金筒子揉成金粉,然後用羊毛筆將金粉掃於金膠油表面,厚薄要均勻一致,再用棉花揉壓,使金粉與金膠油粘結牢固,再將浮金粉掃淨回收即可。
貼金的歷史 [1] 
貼金純金箔貼在陶瓷、佛像、面具、塑料、木器、金屬等材料上,使裝飾看起來金碧輝煌,特別是廟宇樓閣、傢俱工藝等通過貼金既能長期使用,又顯現富麗堂皇。貼金工藝在我國流傳已久,貼金專用材料主要有金、銀、銅、鋁箔。傳統貼金裝飾技法是將金箔用竹鉗子夾起,貼在有黏性的底子上,一般貼於織物、皮革、紙張、各種器物以及建築物表面作裝飾用。貼金的底子,用魚鰾膠水遍刷一層,這是唐宋的古法;用楮樹津液,是關中一帶的方法。豆漿黏液、大蒜液、冰糖水都可用。一般在布上用大蒜液,在壁上和木板上用“金膠油”,在線條上用“瀝粉”。瀝粉貼金技法,最早見於敦煌莫高窟 263 窟北魏壁畫。唐代貼金已普遍,宋代黃金竭乏,素有銷禁令。《宋史 . 仁宗記》:“康定元年( 1040 年)八月戊戌,禁以金箔飾佛像”。元、明、清時期,貼金主要用於建築裝飾。《天工開物》:“凡色至於金,為人間華美貴重,故人工成箔而後施之”。
  這裏有一個古代貼金的經典故事,相傳有位外國人向宋徽宗敬贈了十隻精美的玻璃瓶。薄薄的玻璃瓶,口小腹大,宋徽宗非常喜歡。宋徽宗怕玻璃瓶破碎,想在裏面託一層薄金,不但牢固,而且金向外透亮,更會顯得貴重雅緻,於是,宋徽宗命令太監物色一名巧工匠給玻璃託一個金裏子。工匠們都説玻璃又薄又脆,瓶口又很窄,託金要用烙鐵烘燙才會服貼、平展。可烙鐵金箔又放不進去,更何況玻璃和金子又根本不膠粘,也無法託貼牢固。宋徽宗只好下榜招賢。一月有餘,人們望榜生畏不敢接活。一天,忽有一個老錫匠進宮,願替皇上的玻璃瓶子託金。宋徽宗叫人把老錫匠帶到院子中央。只見錫匠把金子放在爐火里加熱錘打,直打得金子薄如紙軟如綢,錫匠再把它裹在玻璃瓶的外面。在一旁圍觀的工匠不禁嗤嗤地笑道:“在瓶子外面外包裹誰不會呀?”暗想這個傻騙子要被皇上砍頭了。錫匠聽了,全不理會,只顧埋頭操作,只見他又將金紙從瓶子上剝下來,用銀筷子夾着金紙,輕輕的插入瓶口,又將水銀慢倒進瓶裏,並蓋住瓶口。
  錫匠用力將水銀搖晃一會,再把它倒出來,這時,只見金葉子服服帖帖地貼在玻璃瓶裏,不留一點縫隙、褶皺。一羣工匠驚得目瞪口呆,面面相覷。老錫匠説:“玻璃做的薄瓶,怎能用硬東西去碰呢?唯獨水銀,它既柔軟又沉重,慢慢地灌進去,瓶子不僅不受傷,而且把金葉子完好服帖在瓶裏。”寧徽宗看見黃金透過那玻璃瓶,閃閃發亮,不禁龍顏大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