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費加羅報

鎖定
《費加羅報》創立於1826年,其報名源自法國劇作家博馬舍的名劇《費加羅的婚禮》中的主人公費加羅。它的座右銘“倘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亦無意義(Sans la liberté de blamer, il n'est point d'éloge flatteur)”同樣是取自博馬舍的這一劇作。法國曆史最悠久的報紙
中文名
費加羅報
外文名
Le Figaro
語    種
法語
類    別
綜合性
主管單位
沙克報業集團
主辦單位
沙克報業集團
創刊時間
1826年
出版週期
日報
國內刊號
CN11-4637/G0
國際刊號
ISSN 1671-9689

費加羅報歷史沿革

1826年1月15日,詩人莫里斯·阿羅伊和小説家艾汀納·阿拉果在巴黎創辦了一本諷刺性週刊。該週刊每期印刷四頁,以小尺寸紙張刊行。由於週刊的諷刺性太強,其發行的過程中遭遇了很多阻力和困難。這便是《費加羅報》的前身。
1833年底,這份刊物被迫停刊,一直到1854年才得以復刊。
1854年4月,依波利特·德·威爾梅桑取得了該週刊的所有權,取名《油燈》。他於1866年11月16日將週刊改為日報並改用現名。此外,威爾梅桑還奠定了該報的基調:根植於巴黎文化土壤之中,目標讀者羣是巴黎的知識階層。威爾梅桑僱傭了大量優秀的編輯人員,並開展了徹底的改革,包括創建常設專欄,重新培養忠實讀者;報道簡明新聞、增設訃告欄目和讀者來信欄目。此外,威爾梅桑還創立了著名專欄《回聲》,該專欄為《費加羅報》贏得了巨大的成功。《回聲》熱衷文字遊戲,介紹奇聞軼事,有時甚至以披露秘聞為樂。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費加羅報》以為公眾服務為己任、值得信賴的印象。
1856年,由於《費加羅報》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威爾梅桑決定提高其發行頻率,報紙在每個星期三和每個星期日也開始印刷發行。
1863年,《費加羅報》遇到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小日報》。作為迴應,威爾梅桑創辦一張新的日報《事件報》,用於和《小日報》競爭,並竭力避免將《費加羅報》捲入這類通俗報紙之間的無謂爭端。最終《小日報》贏得了這場競爭。至於《事件報》,由於刊登了一篇旨在保護貧困人羣利益的文章而得罪了拿破崙三世政府,被迫停刊。
1866年,《費加羅報》正式成為一張每日發行的日報,但其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迴避易於引發審查制度刁難的話題。此時,《費加羅報》每天的發行量能夠達到56000份,訂户的總數也能達到15000。
1867年,專欄《費加羅文學與政治》創立,其主持人亨利·羅徹弗爾發揚了報紙一貫的諷刺風格,反應了彼時法蘭西帝國盛行的自由主義情調。然而該欄目卻觸犯了政府的報刊檢查制度,羅徹弗爾離職。其後,威爾梅桑單獨為他創建了一張報紙《導航報》。
1871年“巴黎公社”期間,《費加羅報》站在反對的立場上,在所有敵視公社的報紙中《費加羅報》首當其衝。在巴黎公社失敗之後,卻又改持同情態度。此後,《費加羅報》開始逐漸形成一種代表貴族階層和中產者利益的風格。
1875年,年邁的威爾梅桑將主編一職讓給弗朗西·馬涅阿爾。
1879年4月17日的《費加羅報》的報頭是用黑色框起來的,因為威爾梅桑在蒙特卡洛去世。很多社會名流出席了他的葬禮。著名作家巴爾扎克、阿爾封斯·都德和古斯塔夫·福樓拜代表文學界發表悼詞。
1897年,著名作家埃米爾·左拉成為《費加羅報》最著名的專欄作家,他的作品《我控訴》就是最先在該報《曙光》欄目刊載的。
1914年3月16日,《費加羅報》的總編加斯東·卡爾麥特被彼時的法國首相夫人亨利艾特·凱洛暗殺,原因是該報掀起了一場全國範圍的媒體運動質疑這位首相的人品。
1922年,《費加羅報》被香水商弗朗索瓦·科蒂收購。科蒂使得《費加羅報》重振聲威,卻又於1928年放棄了該報,轉而投資另外一張報紙《人民之友》。科蒂和法國的極右翼勢力關係非常密切,尤其是同法國的諸多法西斯團體之間。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費加羅報》的風格流於平俗,沒有什麼顯眼的舉動,只是像其他報紙一樣報道新聞。
1934年,呂西安·羅米埃接任總編一職,比埃爾·布里松則開始主持文學欄目。《費加羅報》僱傭大批優秀的從業人員,其中包括弗朗索瓦·莫里亞克、喬治·杜瓦麥爾、讓·籍洛多、特利斯當·博納爾和安德烈·默洛瓦等。此外,《費加羅報》也開始大量刊登新聞圖片並僱傭優秀的攝影記者。
1939年,《費加羅報》由於大量報道埃塞俄比亞戰爭、日本侵華戰爭和西班牙戰爭而遭遇嚴格的審查,但這些都沒能改變該報一貫的風格。
1940年,《費加羅報》將社址遷至波爾多,隨後又遷至里昂,以躲避政府的審查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費加羅報》起先在里昂的自由區出版發行,直到1942年德軍佔領法國。
1942年11月11日,比埃爾·布里松決定停止出版《費加羅報》。
1944年8月25日,《費加羅報》在重新在巴黎出版發行,刊載了弗朗索瓦·莫里亞克關於戴高樂的評論文章,並第一次對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者持友好態度。這和整個二戰的形式有關。
1945年,《費加羅報》的發行量達到21萬3千份,而讀者需求量仍在繼續擴張。
1946年,《費加羅報》的文學版重新登場。
1950年,弗朗索瓦·科蒂的妻子將自己所持的日報的一半股份出售給讓·普魯沃。普魯沃後來成為《費加羅報》最重要的股東。
1964年,比埃爾·布里松去世。科蒂夫人出售了自己的所有股份。
1970年,讓·普魯沃收購了科蒂所有的剩餘股份,併成為《費加羅報》的最大股東。
1975年,《費加羅報》被羅拜爾·艾爾桑收購。艾爾桑擁有一個大型的期刊出版集團。他因十年前收購了兩張地方性大報而成名。收購《費加羅報》更是讓艾爾桑聲名大噪
1980年,《費加羅報》和刊物《曙光》合併。《曙光》是一本著名的支持社會主義思潮的期刊。
1981年5月10日,《費加羅報》第一次成為反對黨的機關報,讓·多爾梅松擔任總編一職。
2004年6月,達索工業集團收購了《費加羅報》隸屬的沙克報業集團。
2014年3月25日,在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費加羅報》發表題為《特殊的朋友 共贏的夥伴》的署名文章。 [1] 

費加羅報報刊特點

費加羅報(Le Figaro)是法國的綜合性日報,也是法國國內發行量最大的報紙。
《費加羅報》創刊1825年,其報名源自法國劇作家博馬舍的名劇《費加羅的婚禮》中的主人公費加羅。它的座右銘“倘若批評不自由,則讚美亦無意義(Sans la liberté de blâmer, il n'est point d'éloge flatteur)”同樣是取自博馬舍的這一劇作。費加羅是法國文學傳統中的一個倍受人們尊重的文學人物,包括左拉、莫里哀、紀德在內的很多文學大師都以其為主人公進行過創作。通常,《費加羅報》也被認為是法蘭西學院的公刊。
《費加羅報》隸屬於沙克報業集團。該集團在法國和比利時共擁有超過70種法語媒體。其總部位於巴黎。
《費加羅報》隸屬於沙克報業集團,政治上主要反映右派乃至右翼保守派的觀點,讀者以文化水平較高的商界人士和高級職員為主。

費加羅報發行狀況

版面
每一期的《費加羅報》中都會附帶一份用橙色紙印刷的增刊,即“費加羅報經濟版”。
《費加羅報》版面 《費加羅報》版面
此外:
每個星期一,報紙中附帶一份小型紙印刷的增刊,即“費加羅商業週刊”。
每個星期二,報紙中附帶一份樓市週刊。
每個星期三,報紙中附帶一張巴黎地區景觀的地圖,即“費加羅導遊圖”。
每個星期四,報紙中附帶總計8頁的“費加羅文學週刊”。
每個星期六,報紙則伴隨着一些《費加羅報》下屬的雜誌一同發行。這些雜誌包括《費加羅雜誌》、《費加羅女士》和《電視雜誌》。
發行量
2004年統計的《費加羅報》的發行量見下表:
標題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費加羅報 366 690 360 909 366 529 359 108 352 706

費加羅報歷任主編

1879-1914 :
《費加羅報》 《費加羅報》
弗朗西·馬涅阿爾
菲爾南·德·羅代
克爾內利
加斯東·卡爾麥特
1930-1964 :
阿爾弗萊·加弗
羅拜爾·德·弗萊爾
安德烈·夏爾麥
呂西安·羅米埃
比埃爾·布里松

費加羅報旗下報紙

報紙 報紙
《費加羅報》、《世界報》、《法蘭西晚報》、《解放報》、《巴黎日報》。地方報紙主要有:《西部法蘭西報》,它是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北方之聲》。主要週刊有:《快報》、《觀點》、《新觀察家》、《巴黎競賽畫報》、《費加羅雜誌》等。法約有6000家出版社。 通訊社有:世界五大通訊社之一的法新社。
1835年創立。法國國家廣播公司成立於1975年,下設6個廣播電台。此外,還有國家廣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資的17個獨立的地方台。為加強對外宣傳,國家廣播公司專設獨立的法國國際台,對外廣播幾乎遍及全世界。
1982年政府通過法令,取消國家對電台的壟斷,允許私人和團體設立電台。全國私營電台近1300家,主要有盧森堡電台、蒙特卡洛電台、歐洲一台等。現有4家全國性國家電視台。20多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線電視台,另有許多可通過衞星接收的電視頻道。
企業品牌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編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名列第四百九十六。

費加羅報主要特點

與法國另一大報《世界報》標榜言論獨立的辦報宗旨不同,《費加羅報》在風格理念的變遷以及新聞操作層面的特點上,都更多地強調社會責任與社會引導。這種對大眾的“説服”,主要是通過對錶達觀點的社論進行強化,同時着重新聞元素的選擇編排來體現。
重視社論,傳達報紙的態度與觀點
社論是《費加羅報》的“拳頭產品”。19世紀後半期,創辦人威爾梅桑將報紙辦成巴黎主要的政論報紙之一。此後,《費加羅報》的歷任老總都有親自動筆寫社論的傳統。著名的有弗朗西斯·馬格納、安託尼·佩裏埃等,其評論簡短、尖鋭,緊扣時事。
副總編夏爾?朗伯斯基尼認為,總編日常工作再忙,也必須堅持撰寫社論,給編輯記者作出表率。不同於大仲馬波德萊爾等著名作家的稿件或政治專欄作家雷蒙德·阿倫的時評,這些資深編輯記者的評論直接為報紙立場代言,向讀者傳達《費加羅報》對新聞事件的態度和看法。
另外,報社專門有一個社論委員會,每篇社論的題目,委員會都要開會商討。而那些包含著名記者觀點的有説服力的文字常被置於顯要位置。《費加羅報》通過這種直接灌輸來説服讀者接受媒介的觀點,達到輿論引導的目的。
《費加羅報》社論的主要功能是,對於那些能夠幫助理解新聞事件的重要信息,通過社論告訴讀者怎樣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説,社論承擔着公共喉舌與社會教化的使命。
《費加羅報》的社論不僅讓讀者獲知新聞事件的相關信息,更重要的是讓讀者對事件有所感受。①在對社論作者的挑選上也往往傾向於那些法國大眾耳熟能詳的名字。通過這種針對性極強的戰略佈置來提升其社論在法國人心中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費加羅報》多年來通過特殊的版面安排實行一種“預先説服戰略”(1999年改版略作調整)。意即,將社論安排在頭版頭條的左側,預先決定讀者對內頁新聞報道的感知角度。同時兼顧邏輯性和文學性,從理性和感性兩方面強化讀者對文章觀點的認同感。文章通常使用複數第一人稱,即“我們”,藉此涵蓋《費加羅報》編輯人員和所有讀者,增加貼近性。文末,《費加羅報》常以整個國家的代言人的名義進行呼籲:“我們,法國人民……”“我們將會看到……”等等,並最終落腳於公共利益。
《費加羅報》還不侷限於新聞時事的短評,也為諷刺性短文闢出版面,共同引導大眾服務。
對客觀新聞事實進行主觀化操作
媒體通過信息的編輯,形成“聚焦”。《費加羅報》並沒有簡單地對新聞事實進行羅列,而是遵循一定“等級”進行選擇編排,這是一個傳者標準與受眾需求互相妥協與平衡的過程。需要注意的是,《費加羅報》並沒有一味迎合受眾,而是在尊重新聞事實的基礎上,通過新聞編輯技巧來引導受眾進入預定思想空間。
首先,通過對信息的選擇與重組,用事實説話。
選擇感興趣的新聞素材,將之按一定順序排列組合,再分別強化和弱化部分信息,從而將主觀偏向掩藏在客觀的外衣中。對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報道,該報在頭版頭條用醒目標題和圖片報道開幕式,在標題中將北京之夜喻為“美麗的仲夏夜之夢”,突出開幕盛況,由此奠定整篇報道的肯定基調。同時,也不忘對開幕前印度、尼泊爾等地反對分子的抗議活動給出幾個特寫鏡頭。②
《費加羅報》有的報道中偶爾出現少量議論性文字,直接對讀者説話,或在文末對紛繁複雜的事件用一句話作深入闡釋,或簡單明瞭地使用個別帶有修辭成分的短語進行歸納概括。
其次,通過特定寫作風格傳播傾向。
一是運用各種詞性和修辭手法。
如中國報道標題《令人期待的中國》《中國經濟正以龍的步伐向前邁進》等。
二是通過描寫新聞場景及細節渲染某種氣氛來進行暗示。
在法國文化年的報道中提到“至於聚餐,法國只能在八達嶺停車場舉辦,那裏還停着公共汽車。”寥寥數語的場景描寫透露出媒體的不滿情緒。
通過上述操作方式來強化報道風格,從而對受眾進行軟性薰陶而非硬性灌輸,令傳者的價值取向更易被接受。
《費加羅報》之所有會以引導和説服作為辦報宗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權利與義務並重的法國自由主義傳統。
《費加羅報》雖也標榜客觀公正,但藴含在報道中的主觀色彩也較英美媒體更為明顯。
2.強調媒介社會責任功能的社會背景與現實需要。
法國媒體的社會責任功能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有了較大發展。處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法國,必須通過傳播媒介和輿論的社會責任功能這個渠道,干預和指導法國的社會和經濟生活。
政黨和商業集團利益影響較大
《費加羅報》早期為右翼政黨所操縱,成為右派言論陣地。黨派觀念逐漸淡化後,又一度深陷索克普萊斯集團商業利益的泥沼。

費加羅報價值取向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縱觀《費加羅報》歷任總編的言論行為,可發現該報各時期的編輯理念—創立初期秉持中庸主義;20世紀上半葉崇尚自由言論與社會責任;20世紀下半葉政治立場走向開放,風格趨於現代;21世紀初至今,一方面試圖更加獨立於利益集團之外,迴歸新聞本位,另一方面強化新媒體的功能與地位。這種編輯理念的演變,總體而言,是在內容、形式和體制上從保守與僵化平緩過渡到現代與開放。
橫向來看,無論《費加羅報》的辦報理念與風格在各時期有着怎樣的變化,不變的宗旨都是在言論自由的基礎上,通過預先説服戰略進行社會引導。這是法國特定的媒介生態及社會歷史環境決定的,黨派及商業利益也對其產生了較大影響。同時,該報以保持其具參考意義的大報形象為目標,這也正是這份百年老報所體現出來的特色。
在堅持特有的辦報思想的同時順應媒體形勢變化,正是這份比《紐約時報》更古老的歐洲大報的長壽秘訣。
然而,一味做時代潮流的跟隨者而非引領者也令其限於被動局面。在新媒體的擠壓吞併和傳統媒體的競爭整合逐步升級的新態勢下,創新精神與開拓能力的欠缺,某種程度上也成為該報進一步發展的掣肘。

費加羅報主要影響

以具參考意義的大報為特色—《費加羅報》將這句話放在每期的報頭。這種説法是有其根據的。
具有標準大報的形式。
在法國紙媒普遍衰落的背景下,該報多年來的發行量仍能保持30萬份以上,在國內名列前茅。其75%以上的收入來自廣告。儘管受眾有老化趨勢,但仍擁有最廣闊的讀者羣,且定位越來越趨於大眾化。實行厚報分疊,每日總共有40至52版。擁有具參考意義的內容。
《費加羅報》受眾羣相當一部分集中在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政經界人士,政經類新聞佔據報紙最大比重。該報素以權威性與嚴肅性的質報形象著稱於世。曾有某主編為追求報道數據的真實性,親自上街計算來往的汽車總量。從這些方面來説,該報新聞報道及言論具有較高公信力和參考價值。
再次,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這一方面是源於《費加羅報》180多年的悠久歷史與深厚傳統。另一方面還在於該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擁有一批家喻户曉的名家、名編、名記為其服務。如大仲馬、波德萊爾、皮埃爾·布里松、雷蒙德·阿倫等。此外,《費加羅報》在法國僅次於法新社的國際新聞採編能力,也使其在國際社會擁有較高的地位及知名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