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買櫝還珠

(漢語成語)

鎖定
買櫝還珠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戰國時期韓非的《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1] 
指買了裝了珍珠的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取捨不當,次要的東西比主要的還要好。在句中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1]  [5] 
中文名
買櫝還珠
外文名
Choose the wrong thing
近義詞
捨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負薪
反義詞
去粗取精
成語拼音
mǎi dú huán zhū
成語出處
《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語    法
謂語、賓語、定語

買櫝還珠成語出處

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 [2]  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説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有用 [3]  。(戰國·韓非子《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買櫝還珠” [1] 

買櫝還珠成語典故

買櫝還珠
買櫝還珠(3張)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賣珠寶的商人,他經常來往於楚國與鄭國之間,做些珠寶生意。有一天,他準備了一些珠寶,打算拿到鄭國賣。為了招攬顧客,賣上好價錢,他便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選了一些上等的木材,找工匠做成一個個精緻新穎的木盒子,並且請技藝高超的雕刻師在盒子的外面刻上各種各樣美麗的花紋。同時,他選用不同名貴的香料,把做好的盒子薰得香氣迷人。盒子完工之後,看上去金光閃閃,聞上去芬芳迷人,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他想,要是把珠寶放到這些盒子裏,肯定能吸引鄭國人,説不定他們會搶着買他本人的珠寶,到時候就能大賺一筆 [4] 
這個珠寶商人小心翼翼地把珠寶放進特意做好的盒子裏,帶着這些珠寶,滿懷信心地動身去了鄭國。抵達鄭國之後,他在一條熱鬧非凡的街市上展出了他的珠寶。果真不出所料,展出沒多久,很多鄭國人便都聚攏過來欣賞他盛放珠寶的盒子。眼見客人越聚越多,他心中暗暗高興,以為肯定能賺到不少錢 [4]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這些鄭國人感興趣的並不是他的珠寶,而是裝珠寶的木盒子。他們兩個一堆三個一夥,議論的話題都是盛放珠寶的木盒子,樣式多麼特別,裝飾多麼美麗。這不免令他緊張起來,額頭上冒出細汗。為了把眾人的視線轉移到珠寶上去,珠寶商扯開嗓子叫賣着,推銷他的珠寶有多好有多漂亮,可是周圍的人個個充耳不聞,還是關心那些盛放珠寶的木匣 [4] 
這時有個鄭國人拿起盒子,仔細端詳了一番,喜愛得不得了,便想出高價買下它。珠寶商看到終於有顧客上門了,激動不已。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鄭國人把錢交給了珠寶商,就帶着盒子走了。可是他剛走了沒幾步,卻又折回來了。珠寶商以為他改變了主意,想退掉珠寶。誰知那人走到珠寶商面前,小心翼翼地打開盒子,取出裏面的珠寶遞給珠寶商説:“剛才走得匆忙,竟然沒發現盒子裏有顆珠寶。這肯定是先生您放到裏面去的,我是專程來歸還珠寶的 [4]  。”
鄭國人把珠寶還給珠寶商之後,便高高興興地離開了,走的時候嘴裏還在小聲地嘀咕着:“這木匣太漂亮了,這可是讓我賺到了。”珠寶商拿着鄭國人還回來的珠寶,驚訝得合不攏嘴。他還以為那人喜歡的是他的珠寶,沒想到是他準備的木盒子太過精緻,竟然搶了珠寶的風頭,這着實讓珠寶商苦笑不已啊!看來自己並不適合賣珠寶,更適合賣木盒子 [4] 

買櫝還珠成語寓意

鄭國人兩眼只盯在了精緻的木匣上,竟然捨棄了珍貴的珠寶。可見,做事情必須主次分明,不能像買櫝還珠的人那樣,只注重事物的外表,看不清事物的本質。只有看清事物的本質,分清主次,才能取捨得當。成語原指買來裝珍珠的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取捨不當,次要的東西比主要的還要好 [4] 

買櫝還珠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在句中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5] 
從現代管理學角度看,“買櫝還珠”可以轉用於指代某些官僚慣於用形式主義欺騙上下級或民眾的弄虛作假行為 [1] 
運用示例
宋·程頤《與方元宷手帖》:“今之治經者亦眾矣,然而買櫝還珠之弊,人人皆是。”
元·張養浩雲莊類稿·讀詩有感自和詩之一》:“久知好瑟吹竽拙,每笑還珠買櫝非。”
清·裘廷梁《論白話為維新之本》:“不善讀書者,昧菁英而矜糟粕。買櫝還珠,雖多奚益?改用白話,決無此病。”

買櫝還珠成語辯偽

成語出處原文的真實旨意
幾乎所有的辭書,都收錄“買櫝還珠”,釋義也大體相同。《辭源》釋為“去取不當”;《辭海》釋為“捨本逐末,取捨失當”等。以商務印書館《漢語詞典》的釋文為例:“《韓非子》記載:有個楚國人把珍珠裝在木匣子裏,到鄭國去賣。有個鄭國人認為匣子漂亮,就買下木匣子,把珍珠還了賣主。比喻取捨不當,抓了次要的,丟了主要的 [6]  。”
《韓非子》的原意並非上述釋義所述。從《韓非子·外儲説左上》的內容看,這位楚國的珠商,花了那麼多的資金和精力去美化珠盒,以至鄭國的顧客把漂亮的盒子買走了,而沒有買走他所要推銷的珍珠。《韓非子》批評這位楚人“可謂善賣櫝也,未可謂善賣珠也”,而完全沒有指責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現行成語及其釋義,卻把原書對楚人鬻珠的批評,變成了對鄭人買櫝還珠的批評。顛倒了《韓非子》的原義。再看《韓非子》用這個故事(以及秦伯嫁女的故事)諷喻的是什麼。原書批評的是學者們以浮誇的辯辭淹沒經世致用的理論,完全沒有指責讀者欣賞其詞章的文采,而現行成語及其釋義,卻把原書對學者以文害用的批評,變成了批評受眾的取捨不當,顯然也完全違背了原著的旨意 [6] 
《韓非子》已經給了這個寓言一個準確名稱:“楚人鬻珠”。後來人們把它改為“買櫝還珠”,真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個寓言的情節、主旨跟着也都變味了。可見,現行成語“買櫝還珠”,無論其命名,本來意義,還是引申意義,都是對《韓非子》的錯誤解讀 [6] 
其他點評
南朝的劉勰正確理解和利用了《韓非子》上的這個寓言。他説:“昔秦女嫁晉,從文衣之媵,晉人貴媵而賤女;楚珠鬻鄭,為薰桂之櫝,鄭人買櫝還珠。若文浮於理,末勝其本,則覆在於茲矣。”(《文心雕龍·議對》)這裏用“秦女嫁晉”和“楚珠鬻鄭”諷喻“文浮於理,末勝其本”,與典相符,於理相合,很是貼切 [6] 
也許有人認為,現行成語“買櫝還珠”及其釋義多年沿用至現代漢語,已是約定俗成了,不改也罷。這個理由即使能夠成立,也不能像現行辭書這樣,把成語“買櫝還珠”直接強加給《韓非子》;而應當如實地説明這個成語的來源、演變、蜕化的過程,才不致以訛傳訛,貽笑大方 [6] 
參考資料
  • 1.    張兆端編著.知者不惑之墨家 管子 法家 兵家.北京:羣眾出版社,2018.01:275
  • 2.    買櫝還珠  .知網[引用日期2020-08-04]
  • 3.    (戰國)韓非子著.韓非子全鑑 典藏版.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7.07:169
  • 4.    劉小燕主編.中華成語故事典故.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2017.07:25-28
  • 5.    魯雲彤主編.中華成語故事.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6.09:91
  • 6.    潘湘生.成語“買櫝還珠”辯偽[N]. 光明日報, 200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