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貴陽東山寺

鎖定
貴陽東山寺,位於貴陽城東二里處,有一山稱棲霞嶺。一山橫起,若屏障、林木葱鬱;山上建有一寺,名為東山寺,此山在明代就成為貴陽遊覽勝地。
東山寺遺址位於貴陽市城區東面的東山上,是貴陽城周圍各山開闢較早的名勝古蹟和遊覽勝地之一。由於幾經遭受毀壞,現昔日舊貌無存,只留遺址。1981年5月經貴陽市人民政府批准,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貴陽東山寺
地理位置
貴州省貴陽市
所處時代
明朝 [1] 
保護級別
貴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 
分    類
寺廟
別    名
東庵

貴陽東山寺歷史沿革

東山又名棲霞嶺,舊時俗稱老王山。山勢雄偉,險峻突兀,一峯矗立,領袖羣山,與城西黔靈山遙遙相對,同為貴陽名勝。山上寺院稱東山寺。清代趙德昌《棲霞嶺》詩,描繪出了一幅巍峨險峻的棲霞山麓風景畫。詩云:“東嶺路如梯,雲深曙色迷。仰攀高鳥近,俯視萬峯低。酒醉戈為枕,更闌月映溪。舉頭天尺五,擬上岱山西。”
據考證,東山寺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時有洪忠和尚在山上建三省寺,後改名法曇寺。自明成化二年(1466年)起改稱東庵。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建有東山寺。萬曆三十年(1602年)和崇禎二年(1629年)曾兩次重修,明萬曆時(1573年—1619年)山寺逐漸擴大,東山成為“貴陽十景”之首,稱“東山勝概”。清康熙初年,總督卞三元于山半修建振衣亭,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巡撫田雯在振衣亭址上重建小魯亭,取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之意。嘉慶十六年(1811年)改建關聖殿;道光二年(1822年)增建奎閣。山頂有高會亭,系民國13年(1924年)建。
東山寺依山建造,巧用山勢,步步升高。山上大雄寶殿居中,前為彌勒殿,後為藏經樓,左右有庭院廊閣等建構,屹立懸崖峭壁之上,佈局天然,蔚為壯觀,惜已毀於“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但古寺遺址、亭台殘垣和隨處可見的殘碑斷碣,仍以強烈的歷史文化氣息感染着遊人。
入山處,有一條寬約2米盤旋而上的石階小路向山林高處延展。自此登山,石階蜿蜒曲折,拾級而上數百餘級至山頂,沿途巖壁摩崖石刻甚多,名人題詠,朗然在目。山半道旁左側石壁上,刻有“天然奇妙”四個大字,每字1米見方,蒼勁有力,為清代名人皖桐史培所書;“忍耐”二字橫刻石壁上,長3米許,陽刻,字跡渾厚挺拔,無款。盤旋而上,路旁有一巨石屏立,右壁上方,有清人史培書“雲坡”二字,形體雅健有致。稍下,有清貴陽人楊德芬題“一覽眾山小”五字,字不盈尺,行體圓秀。此摩崖巨石形狀奇美,上有空洞數個,且佈滿青苔,格外引人注目。出石屏而上,有高崗突起,即清代所建小魯亭舊址。往前不遠,即到達山門。
山門外左石壁上,有石刻草書“棲霞嶺”三字,每字半米許,氣勢雄健,蒼勁渾厚,如游龍走蛇,為清代貴州著名書法家袁思手跡,惜已在“文革”中毀壞,現已恢復。進入山門,即寺院舊址,聳立的石碑上刻有前面所敍趙德昌《重遊東山》五律詩。詩碑對面石壁上刻有草書“龍”字,字大丈餘,亦署趙德昌書,實為清代著名文士孫清彥代筆。此間“龍”字與黔靈山九曲徑“虎”字摩崖,形成東西相對。山上還有“君山讀書處”石刻,明末貴陽人楊大賓(字君山)少年時在東山讀書,後任浙江德清知縣,因久旱助民抗租而自刎,時人欽佩其氣節,刻石“君山讀書處”于山頂,以資紀念。
東山寺歷來遊人甚眾,名人雅士贊詠題刻頗多。清乾隆進士吳達善《東山》詩云:“一望青葱入畫圖,恰當新雨濕平蕪。閒吟不覺鶯啼晚,檻外青山半有無。”我國領導人朱德陳毅曾先後登上東山,分別寫下了《上東山》和《登東山》兩首詩。朱德詩云:“登峯直上畫樓台,春色滿城眼底開。四面環山成屋海,河水清清繞市來。”陳毅詩云:“閒步跑上東山頭,貴陽全景一望收。新城氣旺舊城盡,不愧雄奇冠此州。”
抗日戰爭期間,東山寺山上有防空部隊駐守。每遇日機襲擊貴陽,山頂上就掛起紅燈籠,同時全城拉響警報,老百姓望見山上升起紅燈籠,就趕快從家中出來疏散躲避日機轟炸。那個年代東山上的紅燈籠,成了使老百姓驚恐萬狀的不祥之物。解放前夕,東山寺破敗不堪。
解放後,曾於1952年和1959年兩次維修,使之煥然一新。“文化大革命”中,東山寺再次破壞殆盡。
20世紀70年代末,東山為貴州電視台所用,建有電視發射塔和電視大樓,完全改變了東山寺舊觀。東山寺遺址,儘管歷經風雨滄桑,其巍峨峻峭的山峯,葱鬱蒼秀的林木,蜿蜒古樸的石階,以及凝重渾厚、清幽別緻的岩石,無不展現出奇險幽深、野趣盎然的景緻。其古寺亭台所留的殘垣遺蹟和文人雅士題寫的眾多摩崖石刻,更藴藏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如今的東山寺遺址,在市人民政府的關懷下,2000年7月,貴陽東山公園管理處成立,經過多年的恢復維修和綠化,山上林木茂密,清幽雅靜,空氣清新,景色秀麗,已成為越來越多的市民遊覽觀光的勝地。 [1] 

貴陽東山寺寺廟簡介

貴陽城東二里處,有一山稱棲霞嶺。一山橫起,形若屏障、林木葱鬱;山上建有一寺,名為東山寺;此山在明代就成為貴陽遊覽勝地。

貴陽東山寺史料記載

據《貴陽府志》:東山寺修建於明嘉靖年間,崇禎二年重修。東山寺依山建造,步步升高。大雄寶殿居中,前為彌勒殿,後為藏樓,左右有庭院廳堂樓閣等建築,屹立懸崖峭壁之上,有高郎雄秀之勢。山頂有高會亭,遠近百里全收眼底,俯視貴陽城,則樓閣街巷,歷歷可數。
清代梅溪、紹南、本川諸僧相繼主持古剎。東山寺和弘福寺當時並稱為佛教大叢林。

貴陽東山寺相關典故

圖片 圖片
明末,貴陽人楊大賓(字君山)少時讀書東山上。後任浙江吳興知縣,因天旱助民抗租而慷慨自刎,時人欽其節義,刻石"君山讀書處"于山頂,以資紀念。
東山寺在十年動亂中被摧毀殆盡,僅存屋基。石階兩旁懸崖峭壁上,有摩岩石刻多處,現大多已毀壞。現山頂建有電視發射塔可俯瞰全市。東山自明中葉以來,就是登高望遠的勝地。站在山頂,憑欄遠眺,可見千峯霞舉,萬嶺雲回,一郡煙火人家,俱如蟻蛭。令人頓生塵外之思。
50年代末,朱德陳毅來貴陽,曾登東山,留下詩篇。朱德詩云:"登峯直上畫樓台,春色滿城眼底開。四面環山成層海,河水清清繞市來。"陳毅詩云:"閒步跑上東山頭,貴陽全景一望收。新城氣旺舊城盡,不愧雄奇冠此州。"

貴陽東山寺文物保護

1981年,東山寺被列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貴陽東山寺
東山寺遺址,又名東庵,棲霞寺,明清以來為貴陽遊覽勝地,建於明洪武時期,後多次重建。文革期間遭到破壞,現僅存遺址,有多處摩崖石刻。1981年該遺址被公佈為貴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
  • 1.    東山寺遺址  .貴陽市人民政府 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2018-01-24[引用日期2024-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