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

鎖定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簡稱貴州布政司明朝行政區劃,是明朝在今貴州省部分地區的一級行政區名, 下轄8府4軍民府。
布政使司衙門駐貴陽府
中文名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
簡    稱
貴州布政司
管    轄
8府4軍民府
所在地
駐貴陽府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歷史沿革

元屬湖廣行中書省、四川行中書省、雲南行中書省。
永樂十一年(1413)置貴州承宣佈政司,治貴州宣慰司城,四川布政司貴州宣慰司來屬;十二年(1414)湖廣佈政司思州宣慰司改置思州府、黎平府、新化府、石阡府,思南宣慰司改置思南府、鎮遠府、銅仁府、烏羅府來屬;十三年末(1416)四川布政司普定軍民府屬普定安撫司升普安直隸州來屬;
宣德九年(1434)新化府降長官司屬黎平府;
正統三年(1438)烏羅府降長官司屬銅仁府;金築長官司直屬布政司;升四川都司普定衞屬鎮寧州、安順州、永寧州分別為鎮寧直隸州、安順直隸州、永寧直隸州來屬;
成化十二年(1476)置程番府來屬,金築長官司改屬程番府;
弘治七年(1494)都勻軍民衞改置都勻府來屬;
隆慶二年(1568)程番府徙治貴州布政司城,為省治;三年(1569)程番府更名貴陽府;
萬曆二十九年(1601)貴陽府改置貴陽軍民府;置平越軍民府來屬;黎平府改屬湖廣佈政司;三十年(1602)安順直隸州升安順軍民府;鎮寧直隸州、永寧直隸州、普安直隸州分別降散州;三十一年(1603)湖廣佈政司黎平府來屬;
崇禎三年(1630)貴州宣慰司更名水西宣慰司。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行政區劃

下轄8府4軍民府。
8府為: 貴陽府、都勻府、黎平府、思南府、思州府、鎮遠府、銅仁府、石阡府。
4軍民府為:安順軍民府(1602-1687)、普定軍民府(1685-1602)、普安軍民府、平越軍民府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貴陽府

貴陽府:成化十二年(1476)析貴州宣慰司於程番長官司置程番府,屬布政司;隆慶二年(1568)徙治貴州宣慰司城;三年(1569)更名貴陽府,萬曆二十九年(1601)改置貴陽府。
新貴縣:倚郭[城西偏]。元為貴州蠻夷長官司,為順元路軍民宣撫司倚郭。洪武五年(1372)改置貴竹長官司,屬貴州宣慰司同知;萬曆十四年(1586)改置新貴縣,為倚郭。西北有陸廣河巡司。
貴定縣:倚郭[城東偏]。萬曆三十六年(1608)析新貴縣、定番州置貴定縣,來屬貴陽府,為倚郭。
開 州:元為乖西軍民府屬管番民總管府。明初為洪邊、陳湖等十二馬頭,屬貴州宣慰司同知,崇禎四年(1631)置開州,來屬貴陽府。
廣順州:元為金竹府屬八番順元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置金築長官司,直屬四川行省,十年(1377)升為金築安撫司,十九年末(1387)改屬廣西布政司,二十七年(1394)復改屬四川布政司;二十九年(1396)改屬貴州衞,正統三年(1438)直屬布政司,成化十二年(1476)改屬程番府,萬曆三十九年(1611)改置廣順州。
定番州:成化十二年(1476)於程番長官司置程番府,隆慶二年(1568)徙治貴州布政司城,萬曆十四年(1586)置定番州,來屬貴陽府。
程番長官司:州倚郭。元為程番武盛軍安撫司屬八番順元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程番長官司,改屬貴州衞;成化十二年(1476)改屬程番府,萬曆十四年(1586)改屬定番州。
小程番長官司:元為小程番蠻夷軍民長官司屬管番民總管府。洪武六年(1373)改置小程番長官司,改屬貴州衞;成化十二年(1476)改屬程番府,萬曆十四年(1586)改屬定番州。
上馬橋長官司:洪武十五年(1382)置上馬橋長官司,來屬貴州衞;成化十二年(1476)改屬程番府,萬曆十四年(1586)改屬定番州。
盧番長官司:元為盧番靜海軍安撫司屬八番順元宣慰司。洪武六年(1373)改置盧番長官司,改屬貴州衞;成化十二年(1476)改屬程番府,萬曆十四年(1586)改屬定番州。
韋番長官司:元為韋番蠻夷長官司屬八番順元宣慰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韋番長官司,改屬貴州衞;成化十二年(1476)改屬程番府,萬曆十四年(1586)改屬定番州。
方番長官司:元為方番河中府安撫司屬八番順元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方番長官司,改屬貴州衞;成化十二年(1476)改屬程番府,萬曆十四年(1586)改屬定番州。
洪番長官司:元為洪番永盛軍安撫司屬八番順元宣慰司。洪武六年(1373)改置洪番長官司,改屬貴州衞;成化十二年(1476)改屬程番府,萬曆十四年(1586)改屬定番州。
卧龍番長官司:元為卧龍番南寧州安撫司屬八番順元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卧龍番長官司,改屬貴州衞; 成化十二年(1476)改屬程番府,萬曆十四年(1586)改屬定番州。
小龍番長官司:元為小龍番靜寧軍安撫司屬八番順元宣慰司。洪武六年(1373)改置小龍番長官司,改屬貴州衞;成化十二年(1476)改屬程番府,萬曆十四年(1586)改屬定番州。
大龍番長官司:元為大龍番應天軍安撫司屬八番順元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大龍番長官司,改屬貴州衞;成化十二年(1476)改屬程番府,萬曆十四年(1586)改屬定番州。
金石番長官司:元為金石番太平軍安撫司屬八番順元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金石番長官司,改屬貴州衞;成化十二年(1476)改屬程番府,萬曆十四年(1586)改屬定番州。
羅番長官司:元為羅番遏蠻軍安撫司屬八番順元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羅番長官司,改屬貴州衞;成化十二年(1476)改屬程番府,萬曆十四年(1586)改屬定番州。
盧山長官司:元為盧山蠻夷軍民長官司屬都雲安撫司。洪武六年(1373)改置盧山長官司,改屬貴州衞;成化十二年(1476)改屬程番府,萬曆十四年(1586)改屬定番州。
木瓜長官司:元為木瓜犵狫蠻夷軍民長官司屬八番順元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木瓜長官司,改屬貴州衞,正統三年(1438)改屬金築安撫司;成化十二年(1476)改屬程番府,萬曆十四年(1586)改屬定番州。
麻響長官司:洪武七年(1374)置麻響長官司,改屬貴州衞,正統三年(1438)改屬金築安撫司;成化十二年(1476)改屬程番府,萬曆十四年(1586)改屬定番州。
大華長官司:洪武七年(1374)置大華長官司,改屬貴州衞,正統三年(1438)改屬金築安撫司;成化十二年(1476)改屬程番府,萬曆十四年(1586)改屬定番州。
盧番蠻夷軍民長官司:元屬八番順元宣慰司。洪武六年(1373)省入盧番長官司。
水東長官司:元為水東蠻夷軍民長官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水東長官司,後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水東長官司,直屬貴州都司,後復改屬貴州宣慰司同知,崇禎三年(1630)改屬貴陽府。
中曹蠻夷長官司:元為中曹白納蠻夷軍民長官司屬管番民總管府。洪武五年(1372)改置中曹蠻夷長官司,改屬貴州宣慰司同知,崇禎三年(1630)改屬貴陽府。
龍里長官司:元為龍里等寨蠻夷軍民長官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龍里長官司,改屬貴州宣慰司同知,崇禎三年(1630)改屬貴陽府。
白納長官司:元為茶山白納蠻夷軍民長官司。洪武五年(1372)省入中曹蠻夷長官司,永樂四年(1406)置白納長官司,仍屬貴州宣慰司同知,崇禎三年(1630)改屬貴陽府。
底寨長官司:元為底寨蠻夷軍民長官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底寨長官司,仍屬貴州宣慰司同知,崇禎三年(1630)改屬貴陽府。
乖西蠻夷長官司:元為雍真乖西蠻夷軍民長官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乖西蠻夷長官司,後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乖西蠻夷長官司,直屬貴州都司,後改屬貴州宣慰司同知,崇禎三年(1630)改屬貴陽府。
養龍坑長官司:元為養龍坑宿徵蠻夷軍民長官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養龍坑長官司。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都勻府

都勻府:元為都雲安撫司屬八番順元宣慰司。洪武十九年(1386)更名都勻安撫司,改屬貴州都司,二十三年(1390)廢,弘治七年(1494)于都勻軍民衞置都勻府,屬布政司。
本 轄:南有獨山鎮巡司。
麻哈州:元為麻峽土縣屬定遠府。洪武十六年(1383)改置麻哈長官司,屬平越衞;弘治七年(1494)改置麻哈州,改屬都勻府。
樂平長官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置樂平長官司,屬平越衞,弘治七年(1494)改屬麻哈州。
平定長官司: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平定長官司,屬平越衞,弘治七年(1494)改屬平定州。
獨山州:元為獨山土州屬新添葛蠻安撫司。洪武十六年(1383)改置九名九姓獨山州長官司,改屬都勻安撫司,二十三年(1390)改屬都勻軍民衞,弘治七年(1494)改置獨山州,改屬都勻府。
清平縣: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清平長官司,來屬平越衞,三十年(1397)改屬清平衞,弘治七年(1494)改置清平縣,來屬麻哈州,後改屬獨山州。
合江洲陳蒙爛土長官司:元為定雲府及所屬合江州、陳蒙州。洪武十六年(1383)合併改置合江洲陳蒙爛土長官司,治爛土,來屬都勻安撫司,二十三年(1390)改屬都勻軍民衞,弘治七年(1494)改屬獨山州。
豐寧長官司: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豐寧長官司,來屬都勻安撫司,同年改屬都勻軍民衞,弘治七年(1494)改屬獨山州。
都勻長官司:元為都雲蠻夷軍民長官司屬都雲安撫司。洪武十六年(1383)改置都勻長官司,二十三年(1390)改屬都勻軍民衞,弘治七年(1494)復改屬都勻府。
邦水長官司:元為中都雲板水蠻夷軍民長官司屬管番民總管府。洪武十六年(1383)改置邦水長官司,改屬都勻安撫司,二十三年(1390)改屬都勻軍民衞,弘治七年(1494)復改屬都勻府。
平浪長官司:元為平浪蠻夷軍民長官司。洪武十六年(1383)改置平浪長官司,二十三年(1390)改屬都勻軍民衞,弘治七年(1494)復改屬都勻府。
平洲六洞長官司:元為平珠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新添葛蠻安撫司及六洞柔遠蠻夷軍民長官司屬管番民總管府,洪武十六年(1383)合併改置平洲六洞長官司,改屬都勻安撫司,二十三年(1390)改屬都勻軍民衞,弘治七年(1494)復改屬都勻府。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黎平府

黎平府:永樂十二年(1414)分置思南宣慰司於五開衞城置黎平府,屬布政司;弘治十年(1497)徙治五開衞城南,萬曆二十九年(1601)改屬湖廣佈政司,三十一年(1603)復改屬布政司。
本 轄:
永從縣:元為福祿永從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年間改置福祿永從蠻夷長官司,後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福祿永從蠻夷長官司,改屬貴州衞;十二年(1414)改屬黎平府,正統六年(1441)改置永從縣。
潭溪蠻夷長官司:元為潭溪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三年(1370)改置潭溪蠻夷長官司,改屬湖廣都司辰州衞,同年改屬湖廣都司靖州衞,後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潭溪蠻夷長官司,改屬貴州衞,十二年(1414)改屬黎平府。
八舟蠻夷長官司:元為八舟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八舟蠻夷長官司,後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八舟蠻夷長官司,改屬貴州衞,十二年(1414)改屬黎平府。
洪舟泊裏蠻夷長官司:元為洪舟泊李等洞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初年改置洪舟泊裏蠻夷長官司,後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洪舟泊裏蠻夷長官司,改屬貴州衞,十二年(1414)改屬黎平府。
曹滴洞蠻夷長官司:元為曹滴等洞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初年改置曹滴洞蠻夷長官司,後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曹滴洞蠻夷長官司,改屬貴州衞,十二年(1414)改屬黎平府。
古州蠻夷長官司:元為古州八萬洞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三年(1370)改置古州蠻夷長官司,改屬湖廣都司辰州衞,同年改屬湖廣都司靖州衞,後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古州蠻夷長官司,改屬貴州衞,十二年(1414)改屬黎平府。
西山陽洞蠻夷長官司:洪武初年置西山陽洞蠻夷長官司,來屬思州宣慰司,後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西山陽洞蠻夷長官司,改屬貴州衞,十二年(1414)改屬黎平府。
新化蠻夷長官司:元為新化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三年(1370)改置新化蠻夷長官司,改屬湖廣都司辰州衞,同年改屬湖廣都司靖州衞,後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新化蠻夷長官司,改屬貴州衞,十二年(1414)於長官司置新化府,屬布政司;宣德九年(1434)府廢,長官司改屬黎平府。
湖耳蠻夷長官司:元為湖耳洞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三年(1370)改置新化蠻夷長官司,改屬湖廣都司辰州衞,同年改屬湖廣都司靖州衞,後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新化蠻夷長官司,改屬貴州衞,十二年(1414)改屬新化府,宣德九年(1434)改屬黎平府。
亮寨蠻夷長官司:元為亮寨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三年(1370)改置亮寨蠻夷長官司,改屬湖廣都司辰州衞,同年改屬湖廣都司靖州衞,後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亮寨蠻夷長官司,改屬貴州衞,十二年(1414)改屬新化府,宣德九年(1434)改屬黎平府。
歐陽蠻夷長官司:元為歐陽寨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三年(1370)改置歐陽蠻夷長官司,改屬湖廣都司辰州衞,同年改屬湖廣都司靖州衞,後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歐陽蠻夷長官司,改屬貴州衞,十二年(1414)改屬新化府,宣德九年(1434)改屬黎平府。
中林驗洞蠻夷長官司:元為中林驗洞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初年改置中林驗洞蠻夷長官司,後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中林驗洞蠻夷長官司,改屬貴州衞,十二年(1414)改屬新化府,宣德九年(1434)改屬黎平府。
赤溪腩洞蠻夷長官司:洪武初年置赤溪腩洞蠻夷長官司,來屬思州宣慰司,後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赤溪腩洞蠻夷長官司,改屬貴州衞,十二年(1414)改屬新化府,宣德九年(1434)改屬黎平府。
龍里蠻夷長官司:元為龍里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初年改置龍里蠻夷長官司,後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龍里蠻夷長官司,改屬貴州衞,十二年(1414)改屬新化府,宣德九年(1434)改屬黎平府。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思南府

思南府:元末析思州宣慰司置思南宣慰司,治龍泉坪。洪武四年(1371)改屬四川行省,六年末(1374)復改屬湖廣行省,二十年(1387)徙治鎮遠州,二十二年(1389)徙治水德江長官司;永樂十一年(1413)廢,十二年(1414)分置思南府,屬布政司。
本 轄:府境有都儒、五堡、二坑巡司;石阡府境有板橋巡司,後改屬思南府;又有覃韓偏力水土巡司。
安化縣:倚郭。元為水特姜長官司屬思南宣慰司。洪武二十二年(1389)更名水德江長官司,為倚郭;永樂十二年(1414)仍屬思南府,萬曆三十三年(1605)改置安化縣。
婺川縣:元屬思南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屬鎮遠州,十七年(1384)之後復改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思南府。
印江縣:元為思印江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1414)仍屬思南府,弘治七年(1497)改置印江縣。
蠻夷長官司:倚郭。洪武七年(1374)置蠻夷長官司,來屬思南宣慰司,二十二年(1389)為倚郭;永樂十二年(1414)仍屬思南府。
沿河祐溪長官司:元為沿河祐溪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七年(1374)改置沿河祐溪長官司,改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1414)仍屬思南府。
朗溪蠻夷長官司:洪武七年(1374)置朗溪蠻夷長官司,來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烏羅府,正統三年(1438)復改屬思南府。
洪安長官司:洪武四年(1371)置洪安長官司,來屬思南宣慰司,二十六年(1393)省入水特姜長官司。
化濟長官司:洪武四年(1371)置化濟長官司,來屬思南宣慰司,二十六年(1393)省入水特姜長官司。
厥溪蠻夷長官司:洪武十七年(1384)置厥溪蠻夷長官司,來屬思南宣慰司,尋廢入朗溪蠻夷長官司。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思州府

思州府:元為思州宣慰司,元末自龍泉坪徙治清江。洪武二年(1369)內附,永樂十一年(1413)廢,十二年(1414)分置思州府,屬布政司。
都坪峨異溪蠻夷長官司:倚郭。洪武六年(1373)置都坪峨異溪蠻夷長官司,為倚郭;永樂十二年(1414)仍屬思州府。
都素蠻夷長官司:永樂十一年(1413)置都素蠻夷長官司,來屬思州宣慰司;十二年(1414)仍屬思州府。
施溪長官司:元為施溪樣頭蠻夷軍民長官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施溪長官司,改屬湖廣都司沅州衞,永樂十二年(1414)復改屬思州府。
黃道溪長官司:元為黃道溪蠻夷軍民長官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黃道溪長官司,永樂十二年(1414)仍屬思州府。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鎮遠府

鎮遠府:永樂十二年(1414)分思南宣慰司於鎮遠州置鎮遠府,屬布政司。
本 轄:元為鎮遠府屬思南宣慰司。洪武四年(1471)降為鎮遠州,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鎮遠府,為倚郭,正統三年(1438)省入鎮遠府。
鎮遠縣:倚郭。元為金容金達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鎮遠溪洞金容金達蠻夷長官司,改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鎮遠州,正統三年(1438)直屬鎮遠府,弘治十年(1497)改置鎮遠縣,為倚郭。
施秉縣:元為施秉前江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施秉長官司,改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鎮遠州;正統三年(1438)直屬鎮遠府,九年(1444)改置施秉縣,天啓元年(1621)廢,崇禎四年(1631)復置施秉縣,仍屬鎮遠府。
偏橋長官司:元為偏橋中寨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偏橋長官司,改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鎮遠府。
邛水十五洞蠻夷長官司:元為邛水縣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團羅、得民、曉隘、陂帶、邛水五長官司,俱屬思州宣慰司;二十九年(1396)並團羅、得民、曉隘、陂帶四長官司入邛水長官司,並更名邛水十五洞蠻夷長官司,改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鎮遠府。
臻剖六洞橫坡長官司: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臻剖、六洞、橫坡三長官司,俱屬鎮遠衞,後合併為臻剖六洞橫坡長官司,改屬鎮遠府。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銅仁府

銅仁府:永樂十二年(1414)分思南宣慰司於銅仁長官司置銅仁府,屬布政司。
銅仁縣:倚郭。元為銅仁大小江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銅仁長官司,改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銅仁府,為倚郭;萬曆二十六年(1598)改置銅仁縣。
省溪長官司:元為省溪壩場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省溪長官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銅仁府。
提溪長官司:元為提溪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提溪長官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銅仁府。
大萬山長官司:元為大萬山蘇葛辦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大萬山長官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銅仁府。
烏羅長官司:元為烏羅龍幹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烏羅長官司,永樂十二年(1414)於長官司置烏羅府,屬布政司;正統三年(1438)府廢,長官司改屬銅仁府。
平頭著可長官司:元為平頭著可通達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平頭著可長官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烏羅府;正統三年(1438)改屬銅仁府。
答意長官司:永樂三年(1405)置答意長官司,來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烏羅府,正統三年(1438)省入平頭著可長官司。
治古寨長官司:永樂三年(1405)置治古寨長官司,來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烏羅府,正統三年 (1438)省入平頭著可長官司。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石阡府

石阡府:永樂十二年(1414)分思州宣慰司於石阡長官司置石阡府,屬布政司。
龍泉縣:元為龍泉坪蠻夷軍民長官司,為思州宣慰司治,元末廢。洪武七年(1374)置龍泉坪長官司,仍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石阡府,萬曆二十九年(1601)改置龍泉縣。
石阡長官司:倚郭。元為石千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石阡長官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石阡府,為倚郭。
苗民長官司:洪武七年(1374)置苗民長官司,來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石阡府。
葛彰葛商長官司:元為葛彰葛商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葛彰葛商長官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石阡府。
水西宣慰司:元為順元路軍民宣撫司屬八番順元宣慰司。洪武四年(1371)廢八番順元宣慰司,宣撫司更名貴州宣撫司,直屬湖廣行省,五年(1372)改屬四川行省,六年(1373)升為貴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1413)改屬貴州布政司;崇禎三年(1630)更名水西宣慰司,自貴陽府城徙治水西城。
本 轄:轄水西四十八目,崇禎三年(1630)析水東六目地置鎮西衞。司境有沙溪、的澄河巡司,又有黃沙渡、龍谷土巡司。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安順軍民府

安順軍民府:元為安順州屬普定路。洪武十八年(1385)升為直隸州,屬四川布政司,二十五年(1392)降為散州,改屬四川都司普定衞,正統三年(1438)復升為直隸州,屬布政司;成化年間自府東徙治普定衞城,萬曆三十年(1602)升為安順軍民府。
本 轄:
寧谷寨長官司:洪武十九年(1386)置寧谷寨長官司,來屬安順直隸州,二十五年(1392)改屬四川都司普定衞,正統三年(1438)復改屬安順直隸州。
西堡長官司:洪武十九年(1386)置西堡長官司,來屬安順直隸州,二十五年(1392)改屬四川都司普定衞,正統三年(1438)復改屬安順直隸州。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普定軍民府

普定軍民府:元為普定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普定府,屬雲南布政司,同年改置普定軍民府,改屬四川布政司,十八年(1385)廢。
鎮寧州:元屬普定路。洪武十八年(1385)升為直隸州,屬四川布政司,二十五年(1392)復降為散州,改屬四川都司普定衞,後自州東寄治普定衞城,正統三年(1438)復升為直隸州,屬貴州布政司;嘉靖十一年(1532)徙治安莊衞城,萬曆三十年(1602)復降為散州,改屬安順軍民府。
十二營長官司:洪武十九年(1386)置十二營長官司,來屬鎮寧直隸州,二十五年(1392)改屬四川都司普定衞,正統三年(1438)復改屬鎮寧州。
康佐長官司:洪武十九年(1386)置康佐長官司,來屬鎮寧直隸州,二十五年(1392)改屬四川都司普定衞,正統三年(1438)復改屬鎮寧州。
永寧州:元屬普定路。洪武十八年(1385)升為直隸州,屬四川布政司,二十五年(1392)復降為散州,改屬四川都司普定衞,後自州東偏北寄治普定衞城,正統三年(1438)復升為直隸州,屬貴州布政司;嘉靖十一年(1532)徙治安南衞城,萬曆三十年(1602)復降為散州,改屬安順軍民府。東偏北有盤江河巡司。
慕峪長官司:洪武十九年(1386)置慕峪長官司,來屬永寧直隸州,二十五年(1392)改屬四川都司普定衞,正統三年(1438)復改屬永寧州。
頂營長官司:洪武十九年(1386)置頂營長官司,來屬永寧直隸州,二十五年(1392)改屬四川都司普定衞,正統三年(1438)復改屬鎮寧州。
普安州:建文年間置貢寧安撫司屬四川布政司普安軍民府,永樂元年(1403)更名普安安撫司,十三年末(1416)改置普安直隸州,屬貴州布政司;萬曆十四年(1388)自州西北徙治普安衞城,三十年(1602)降為散州,改屬安順軍民府。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普安軍民府

普安軍民府:元為普安路。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普安府,屬雲南布政司,同年改置普安軍民府,二十七年(1394)改屬四川布政司,永樂十三年末(1416)廢。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平越軍民府

平越軍民府:元為平月蠻夷軍民長官司屬都雲安撫司。明初廢,萬曆二十九年(1601)於平越衞城置平越軍民府,屬布政司。
本 轄:
餘慶縣:洪武十七年(1384)置餘慶長官司,來屬播州宣撫司;萬曆二十九年(1601)改置餘慶縣,改屬平越軍民府。
甕安縣:洪武初年置甕水長官司,來屬播州宣撫司,萬曆二十九年(1601)改置甕安縣,改屬平越軍民府。
湄潭縣:萬曆二十九年(1601)於播州宣慰司湄潭置湄潭縣,來屬平越軍民府。
白泥長官司:元為白泥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播州宣撫司。洪武十七年(1384)改置白泥長官司,萬曆二十九年(1601)省入餘慶縣。
草塘安撫司:元為舊州草塘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播州宣撫司。洪武十七年(1384)改置草塘長官司,萬曆二十九年(1601)省入甕安縣。
重安長官司:永樂四年(1406)置重安長官司,來屬播州宣慰司,萬曆二十九年(1601)省入甕安縣。
容山長官司:洪武年間置容山長官司,來屬播州宣慰司,萬曆二十九年(1601)省入湄潭縣。
黃平州:元為黃平府屬播州宣撫司。洪武七年(1374)改置黃平安撫司,萬曆二十九年(1601)改置黃平州,改屬平越軍民府。
凱里長官司:嘉靖八年(1529)析清平衞置凱里安撫司,來屬清平衞,萬曆二十九年(1601)改屬平越軍民府,三十五年(1607)降為凱里長官司。
楊義長官司:洪武十四年(1381)置楊義長官司,來屬平越衞,萬曆二十九年(1601)改屬平越軍民府。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軍事衞所

貴州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置貴州都指揮使司,治貴州宣慰司(貴陽府)。
貴州衞:洪武四年末(1372)置貴州衞於貴州宣慰司(貴陽府)。
貴州前衞:洪武二十四年(1391)置貴州前衞於貴州宣慰司(貴陽府)。
平越軍民衞:洪武十四年(1381)置平越守禦千户所於平月長官司,屬四川都司,十五年(1382)升置平越衞,十七年(1384)改置平越軍民衞,尋改屬都司。
普安軍民衞:洪武十五年(1382)置普安衞於普安路西(普安州),屬雲南都司,後改屬都司,二十二年(1389)改置普安軍民衞。
樂民千户所: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樂民守禦千户所。
平夷千户所: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平夷守禦千户所。
安南千户所: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安南守禦千户所。
安龍千户所: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安龍守禦千户所。
普定軍民衞:洪武十五年(1382)置普定衞於阿卜達(安順軍民府),屬四川都司,同年改置普定軍民衞,正統三年(1438)改屬都司。
安莊衞: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安莊衞於鎮寧州西(後為鎮寧州)。
關索嶺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關索嶺守禦千户所。
安南衞:洪武十五年(1382)置尾灑衞於永寧州西偏南尾灑(後為永寧州),尋廢,二十三年末(1391)置安南衞。
新興千户所:弘治八年(1495)置新興守禦千户所。
新城千户所:弘治八年(1495)置新城守禦千户所。
查城站千户所:天啓年間置查城站千户所。
都勻軍民衞:洪武二十三年(1390)廢都勻安撫司,置都勻衞,二十九年(1396)改置都勻軍民衞。
龍里軍民衞: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龍里衞於龍里長官司,二十九年(1396)改置龍里軍民衞。
大平伐長官司:洪武十九年(1386)置大平伐長官司,屬貴州衞,二十八年(1395)改屬龍里衞。
平伐長官司:元為平伐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新添葛蠻安撫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平伐長官司,改屬貴州衞,二十八年(1395)改屬龍里衞,萬曆十四年(1588)省入新貴縣。
新添衞: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新添守禦千户所於新添長官司,屬貴州衞,二十三年(1390)升置新添衞。
新添長官司:倚郭。洪武四年(1371)置新添長官司,屬貴州衞,後改屬新添衞。
小平伐長官司:洪武十五年(1382)置小平伐長官司,屬貴州衞,二十三年(1390)改屬龍里衞,二十九年(1396)改屬新添衞。
把平寨長官司:洪武十五年(1382)置把平寨長官司,屬貴州衞,二十三年(1390)改屬龍里衞,二十九年(1396)改屬新添衞。
丹平長官司:洪武三十年(1397)置丹平長官司,尋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丹平長官司。
丹行長官司:洪武三十年(1397)置丹行長官司,尋廢,永樂元年(1403)復置丹平長官司。
畢節衞:洪武十七年(1384)置畢節衞。
七星關後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七星關守禦後千户所於畢節衞西,屬烏撒衞,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畢節衞。
赤水衞: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赤水衞。
赤水前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赤水前千户所。
阿落密千户所: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阿落密守禦千户所。
摩尼千户所: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摩尼守禦千户所。
白撒千户所: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白撒守禦千户所。
層台衞: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層台衞於畢節衞東北,二十七年(1394)廢。
威清衞:洪武二十三年(1390)析貴州衞置威清衞於威清站。萬曆三十年(1602)並屬安順軍民府節制。
平壩衞: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平壩衞。萬曆三十年(1602)並屬安順軍民府節制。
鎮西衞:崇禎三年(1630)析貴州宣慰司水東地置鎮西衞。並屬安順軍民府節制。
威武千户所:崇禎三年(1630)析貴州宣慰司水東地置威武守禦千户所。
赫聲千户所:崇禎三年(1630)析貴州宣慰司水東地置赫聲守禦千户所。
柔遠千户所:崇禎三年(1630)析貴州宣慰司水東地置柔遠守禦千户所。
定遠千户所:崇禎三年(1630)析貴州宣慰司水東地置定遠守禦千户所。
古州衞:洪武二十六年(1393)置古州衞於古州蠻夷長官司,尋廢。
敷勇衞:元為落邦扎佐蠻夷軍民長官司屬順元路軍民宣撫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札佐長官司,崇禎三年(1630)改置敷勇衞。
於襄千户所:元為青山遠地蠻夷軍民長官司屬順元路軍民宣撫司。洪武五年(1372)改置青山長官司,崇禎三年(1630)改置於襄守禦千户所。
息烽千户所:崇禎三年(1630)析貴州前衞故絕六屯和底寨司一部置息烽守禦千户所。
濯靈千户所:崇禎三年(1630)析貴州宣慰司水東地置濯靈守禦千户所。
修文千户所:崇禎三年(1630)置修文守禦千户所。
清平衞: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清平衞於清平長官司(後為清平縣)北一里。萬曆二十九年(1601)並屬平越軍民府節制。
清平中左千户所:嘉靖十二年(1533)徙清平衞中左千户所於清平縣。
興隆衞: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興隆衞。萬曆二十九年(1601)改屬平越軍民府節制。
烏撒衞(在四川):洪武十五年(1382)置烏撒衞於烏撒府,屬雲南都司,洪武十六年屬四川布政使司,永樂十二年(1414)改屬貴州都司。
烏撒後千户所:永樂二年(1404)置烏撒後千户所。
永寧衞(在四川):洪武四年末(1372)置永寧衞。
普市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1390)析永寧宣撫司置普市守禦千户所。
黃平千户所:洪武十一年(1378)置黃平守禦千户所於黃平長官司城西北,十五年(1382)升置黃平衞,同年復降為黃平守禦千户所。
重安千户所:弘治元年(1488)置重安守禦千户所於重安長官司
歷任貴州布政使 [1]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共有 60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賀長庚
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廿一日(1793,9,25)
嘉慶二年七月三日(1797,8,24)調山西布政使
-
2
常明
嘉慶二年七月三日(1797,8,24)
嘉慶六年七月九日(1801,8,17)調黔撫
-
3
百齡
嘉慶六年七月九日(1801,8,17)
嘉慶七年八月十一日(1802,9,7)緣事解任
-
4
百齡
嘉慶七年九月九日(1802,10,5)
嘉慶七年十二月廿四日(1803,1,17)調雲南布政使
-
5
公峩
嘉慶七年十二月廿四日(1803,1,17)
嘉慶九年十月十八日(1804,11,19)緣事革職
以廣西按察使任內有失
6
衡齡
嘉慶九年十月十八日(1804,11,19)
嘉慶十年十月廿二日(1805,12,12)調廣東布政使
-
7
李長森
嘉慶十年十月廿二日(1805,12,12)
嘉慶十三年九月廿六日(1808,11,14)緣事革職到京候旨
-
8
陳預
嘉慶十三年九月廿六日(1808,11,14)
嘉慶十五年十一月十四日(1810,12,10)調廣西布政使
-
9
齊布森
嘉慶十五年十一月十四日(1810,12,10)
調
嘉慶十八年七月三日(1813,7,29)調光祿寺卿
-
10
福昂
嘉慶十八年七月三日(1813,7,29)
嘉慶十九年正月廿一日(1814,2,10)調浙江布政使
-
11
常發祥
嘉慶十九年正月廿一日(1814,2,10)
嘉慶十九年十月廿七日(1814,12,8)調光祿寺卿
-
12
慶格
嘉慶十九年十月廿九日(1814,12,10)
嘉慶十九年十一月廿九日(1815,1,9)調江寧布政使
-
13
史致光
嘉慶十九年十一月廿九日(1815,1,9)
嘉慶廿二年五月廿七日(1817,7,11)調閩撫
-
14
毓岱
嘉慶廿二年五月廿七日(1817,7,11)
嘉慶廿四年九月廿九日(1819,11,16)調巡撫
-
15
富信
嘉慶廿四年九月廿九日(1819,11,16)
道光二年正月五日(1822,1,27)命到京
-
16
糜奇瑜
道光二年正月五日(1822,1,27)
調
道光三年十月廿八日(1823,11,30)調太僕寺卿
-
17
吳榮光
道光三年十月廿八日(1823,11,30)
道光五年十月一日(1825,11,10)回籍省親解任
-
18
富呢揚阿
道光五年十月一日(1825,11,10)
道光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826,1,26)調湖南布政使
-
19
劉斯嵋
道光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826,1,26)
道光六年二月日丁母憂
未到任,離職根據濟南府志卷37頁60
20
祁������
道光六年三月四日(1826,4,10)
道光九年三月廿四日(1829,4,27)調刑部右侍郎
-
21
鄂順安
道光九年三月廿四日(1829,4,27)
道光十一年二月十日(1831,3,23)調盛京刑部侍郎
-
22
孔昭虔
道光十一年二月十日(1831,3,23)
調
道光十二年二月一日(1832,3,2)因病開缺
-
23
麟慶
道光十二年二月一日(1832,3,2)
道光十三年正月廿五日(1833,3,16)調鄂撫
-
24
額騰伊
道光十三年正月廿五日(1833,3,16)
道光十六年七月廿三日(1836,9,3)卒
離職根據軍機處檔072193號
25
慶祿
道光十六年八月五日(1836,9,15)
道光廿年二月十五日(1840,3,18)因病解任
-
26
李象鵾
道光廿年二月十五日(1840,3,18)
道光廿四年二月廿一日(1844,4,8)同上
-
27
羅繞典
道光廿四年二月廿一日(1844,4,8)
道光廿九年閏四月六日(1849,5,27)調鄂撫
-
28
駱秉章
道光廿九年閏四月六日(1849,5,27)
道光廿九年七月廿五日(1849,9,11)調雲南布政使
-
29
張集馨
道光廿九年七月廿五日(1849,9,11)
道光廿九年十二月五日(1850,1,17)調甘肅布政使
-
30
吳式芬
道光廿九年十二月五日(1850,1,17)
調
鹹豐元年五月廿三日(1851,6,22)調陝西布政使
-
31
呂佺孫
鹹豐元年五月廿三日(1851,6,22)
鹹豐四年正月十九日(1854,2,16)調閩撫
-
32
炳綱
鹹豐四年正月十九日(1854,2,16)
鹹豐六年二月廿四日(1856,3,30)命到京
-
33
王成璐
鹹豐六年二月廿四日(1856,3,30)
鹹豐六年四月八日(1856,5,11)因病解任
-
34
沈棣輝
鹹豐六年四月八日(1856,5,11)
鹹豐六年四月廿六日(1856,5,29)開缺,暫署廣東按察使
由廣東按察使遷,未到任,實四月十四日卒(鹹豐六年六月奏摺檔,頁185)
35
文謙
鹹豐六年四月廿六日(1856,5,29)
鹹豐六年十一月十三日(1856,12,10)因病解任
-
36
海瑛
鹹豐六年十一月十三日(1856,12,10)
同治二年五月十三日(1863,6,28)因病解職
-
37
龔自閎
同治二年五月十三日(1863,6,28)
同治三年四月十二日(1864,5,17)開缺送部引見
-
38
裕麟
同治三年四月十三日(1864,5,18)
同治四年十月九日(1865,11,26)因病開缺
-
39
賈臻
同治四年十月十日(1865,11,27)
同治四年十二月廿七日(1866,2,12)命到京
-
40
兆琛
同治四年十二月廿七日(1866,2,12)
同治五年十月廿二日(1866,11,28)調湖南布政使
-
41
嚴樹森
同治五年十月廿二日(1866,11,28)
同治六年八月十八日(1867,9,15)緣事革職
-
42
黎培敬
同治六年八月十八日(1867,9,15)
-
-
43
黎培敬
同治七年七月廿五日(1868,9,11)
光緒元年九月十四日(1875,10,12)調巡撫
實授
44
林肇元
光緒元年九月十四日(1875,10,12)
光緒七年八月十三日(1881,10,5)同上
-
45
沈應奎
光緒七年八月十三日(1881,10,5)
光緒九年十月六日(1883,11,5)緣事革職
以陝西按察使任內有失
46
李用清
光緒九年十月六日(1883,11,5)
光緒十一年六月十三日(1885,7,24)到京另候簡用
-
47
曾紀鳳
光緒十一年六月十三日(1885,7,24)
光緒十三年二月廿五日(1887,3,19)調雲南布政使
-
48
李元度
光緒十三年二月廿五日(1887,3,19)
光緒十三年九月廿七日(1887,11,12)卒
離職根據清史列傳卷76頁34、續碑傳集卷39頁3,光緒十三年十月(下)月摺檔
49
史念祖
光緒十三年十月十八日(1887,12,2)
光緒十五年十月六日(1889,10,29)調雲南布政使
-
50
王德榜
光緒十五年十月六日(1889,10,29)
光緒十九年三月七日(1893,4,22)卒
實二月十二日卒(光緒十九年三月(上)月摺檔)
51
嵩崑
光緒十九年三月八日(1893,4,23)
光緒廿一年閏五月十五日(1895,7,7)調巡撫
-
52
岑毓寶
光緒廿一年閏五月十六日(1895,7,8)
光緒廿一年六月三日(1895,7,24)調雲南布政使
未到任
53
唐樹森
光緒廿一年六月三日(1895,7,24)
光緒廿一年十二月十六日(1896,1,30)卒
離職根據續碑傳集卷39頁8
54
邵積誠
光緒廿二年正月十三日(1896,2,25)
光緒廿九年正月廿九日(1903,2,26)在籍丁憂(請假兩個月回籍省親,母正月廿九日卒)
離職根據軍機處檔154548號
55
曹鴻勛
光緒廿九年二月廿九日(1903,3,27)
光緒卅一年正月十三日(1905,2,16)調湖南布政使
-
56
袁開第
光緒卅一年正月十三日(1905,2,16)
光緒卅二年十月十五日(1906,11,30)卒
離職根據光緒朝宮中檔第23輯頁758-759
57
興祿
光緒卅二年十一月四日(1906,12,19)
光緒卅三年八月四日(1907,9,11)緣事革職
-
58
松堮
光緒卅三年八月四日(1907,9,11)
宣統元年九月十五日(1909,10,28)同上
-
59
沈瑜慶
宣統元年九月十七日(1909,10,30)
宣統三年四月十五日(1911,5,13)調河南布政使
-
60
王乃徵
宣統三年四月十五日(1911,5,13)
調
-
-
歷任貴州按察使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共有 83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常明
乾隆六十年七月十七日(1795,8,31)
嘉慶元年七月十七日(1796,8,19)丁母憂
離職根據嘉道兩朝上諭檔(一),頁195
2
尼堪巴圖魯
嘉慶元年七月十七日(1796,8,19)
調
嘉慶元年十一月卅日(1796,12,28)年力就衰留京以部員用
離職根據嘉慶元年十一月(下)起居注冊
3
常明
嘉慶元年十一月卅日(1796,12,28)
嘉慶二年七月三日(1797,8,24)調布政使
-
4
張繼辛
嘉慶二年七月三日(1797,8,24)
調
嘉慶三年七月十七日(1798,8,28)卒
離職根據嘉慶三年七月長編總檔
5
方昂
嘉慶三年七月十七日(1798,8,28)
嘉慶四年八月十五日(1799,9,14)調江蘇布政使
-
6
成寧
嘉慶四年八月十五日(1799,9,14)
嘉慶五年十月廿一日(1800,12,7)調湖北按察使
-
7
張長庚
嘉慶五年十月廿一日(1800,12,7)
調
嘉慶七年八月十一日(1802,9,7)緣事革職
-
8
董教增
嘉慶七年八月十一日(1802,9,7)
調
嘉慶九年六月一日(1804,7,7)調四川布政使
-
9
李長森
嘉慶九年六月一日(1804,7,7)
嘉慶十年十月廿二日(1805,12,12)調布政使
-
10
宋鎔
嘉慶十年十月廿二日(1805,12,12)
嘉慶十一年四月廿二日(1806,6,8)母老回京任職
-
11
朱棟
嘉慶十一年四月廿二日(1806,6,8)
嘉慶十二年三月廿三日(1807,4,30)調河南按察使
-
12
查淳
嘉慶十二年三月廿三日(1807,4,30)
嘉慶十三年九月廿六日(1808,11,14)調江西按察使
-
13
敦柱
嘉慶十三年九月廿六日(1808,11,14)
嘉慶十四年五月二日(1809,6,14)調廣西按察使
-
14
翁元圻
嘉慶十四年五月二日(1809,6,14)
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七日(1813,10,10)調湖南布政使
-
15
伊湯安
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七日(1813,10,10)
嘉慶十九年六月三日(1814,7,19)調雲南按察使
-
16
史致光
嘉慶十九年六月三日(1814,7,19)
調
嘉慶十九年十一月廿九日(1815,1,9)調布政使
-
17
張暉吉
嘉慶十九年十一月廿九日(1815,1,9)
嘉慶廿年二月廿八日(1815,4,7)調浙江按察使
-
18
廣慶
嘉慶廿年二月廿八日(1815,4,7)
調
嘉慶廿年十二月二日(1815,12,31)緣事降調
以浙江按察使任內有失
19
李堯棟
嘉慶廿年十二月二日(1815,12,31)
嘉慶廿年十二月四日(1816,1,2)調江蘇按察使
未到任
20
毓岱
嘉慶廿年十二月四日(1816,1,2)
調
嘉慶廿二年五月廿七日(1817,7,11)調布政使
-
21
玉輅
嘉慶廿二年五月廿七日(1817,7,11)
嘉慶廿二年九月十二日(1817,10,22)調廣東按察使
-
22
韓文綺
嘉慶廿二年九月十二日(1817,10,22)
調
嘉慶廿二年十一月廿二日(1817,12,29)調四川按察使
-
23
富信
嘉慶廿二年十一月廿二日(1817,12,29)
調
嘉慶廿四年九月廿九日(1819,11,16)調布政使
-
24
程贊寧
嘉慶廿四年九月廿九日(1819,11,16)
道光元年八月廿七日(1821,9,22)調山西按察使
為避宣宗諱,後改名程贊清
25
景謙
道光元年八月廿七日(1821,9,22)
道光三年二月一日(1823,3,13)調湖南布政使
-
26
蘇成額
道光三年二月一日(1823,3,13)
調
道光三年二月十五日(1823,3,27)調河南按察使
未到任
27
祥德
道光三年二月十五日(1823,3,27)
調
道光三年十二月廿四日(1824,1,24)因病解任
-
28
宋如林
道光三年十二月廿四日(1824,1,24)
調
道光五年正月卅日(1825,3,19)因病解任
-
29
李澐
道光五年正月卅日(1825,3,19)
調
道光五年十一月四日(1825,12,13)同上
-
30
嚴如煜
道光五年十一月四日(1825,12,13)
道光六年正月二日(1826,2,8)調陝西按察使
-
31
何金
道光六年正月二日(1826,2,8)
道光九年十二月廿六日(1830,1,20)在途病故
離職根據道光十年正月外紀檔,頁161
32
徐鏞
道光十年正月廿六日(1830,2,19)
道光十年八月廿六日(1830,10,12)調順天府府尹
-
33
吳邦慶
道光十年八月廿六日(1830,10,12)
道光十年八月廿七日(1830,10,13)調署漕運總督
由少詹事遷,未到任
34
李文耕
道光十年八月廿七日(1830,10,13)
調
道光十二年十二月廿五日(1833,2,14)年老休致
-
35
吳傑
道光十二年十二月廿五日(1833,2,14)
道光十三年二月一日(1833,3,21)調順天府府尹
-
36
王瑞徵
道光十三年二月一日(1833,3,21)
未到任
37
楊殿邦
道光十三年二月八日(1833,3,28)
道光十六年七月三日(1836,8,14)調山西布政使
-
38
唐鑑
道光十六年七月三日(1836,8,14)
調
道光十八年二月三日(1838,2,26)調浙江布政使
-
39
李象鵾
道光十八年二月三日(1838,2,26)
調
道光廿年二月十五日(1840,3,18)調布政使
-
40
文綸
道光廿年二月十五日(1840,3,18)
道光廿年十二月八日(1840,12,31)緣事革職
以長蘆運司任內有失
41
李鈞
道光廿年十二月十一日(1841,1,3)
道光廿三年三月廿六日(1843,4,25)調大理寺少卿
服闋,離職根據傳包
42
吳振棫
道光廿三年三月廿六日(1843,4,25)
道光廿八年八月十六日(1848,9,13)調山西布政使
-
43
武棠
道光廿八年八月十七日(1848,9,14)
道光卅年八月廿三日(1850,9,28)調江蘇布政使
-
44
孔慶鍸
道光卅年八月廿三日(1850,9,28)
調
鹹豐五年六月廿八日(1855,8,10)因病解任
-
45
桑春榮
鹹豐五年六月廿八日(1855,8,10)
鹹豐六年三月二日(1856,4,6)調雲南布政使
-
46
潘楷
鹹豐六年三月二日(1856,4,6)
鹹豐七年六月廿九日(1857,8,18)命到京
-
47
福連
鹹豐七年六月廿九日(1857,8,18)
鹹豐八年六月廿四日(1858,8,3)因病出缺
離職根據鹹豐八年七月奏摺檔,頁058
48
王庭蘭
鹹豐八年七月十四日(1858,8,22)
鹹豐九年三月卅日(1859,5,2)留安徽剿匪
-
49
賈洪詔
鹹豐九年三月卅日(1859,5,2)
鹹豐十年三月廿六日(1860,4,16)調雲南布政使
-
50
龔自閎
鹹豐十年三月廿六日(1860,4,16)
同治二年五月十三日(1863,6,28)調布政使
-
51
裕麟
同治二年五月十三日(1863,6,28)
同治三年四月十三日(1864,5,18)同上
-
52
承齡
同治三年四月十三日(1864,5,18)
同治四年八月十八日(1865,10,7)卒
-
53
席寶田
同治四年八月十八日(1865,10,7)
同治六年二月十八日(1867,3,23)開缺養親
-
54
葆亨
同治六年二月十九日(1867,3,24)
同治九年七月廿三日(1870,8,19)調福建按察使
-
55
林肇元
同治九年七月廿三日(1870,8,19)
光緒元年九月十四日(1875,10,12)調布政使
-
56
餘思樞
光緒元年九月十四日(1875,10,12)
光緒三年十一月廿九日(1878,1,2)調山東布政使
-
57
吳德溥
光緒三年十一月廿九日(1878,1,2)
光緒六年十二月十五日(1881,1,14)調雲南布政使
-
58
易佩紳
光緒六年十二月十五日(1881,1,14)
光緒八年十一月十一日(1882,12,20)調山西布政使
-
59
曾紀鳳
光緒八年十一月十一日(1882,12,20)
光緒十一年六月十三日(1885,7,24)調布政使
-
60
李元度
光緒十一年六月十三日(1885,7,24)
光緒十三年二月廿五日(1887,3,19)同上
-
61
馬丕瑤
光緒十三年二月廿五日(1887,3,19)
光緒十三年八月卅日(1887,10,16)調廣西布政使
-
62
廖壽豐
光緒十三年九月一日(1887,10,17)
光緒十四年四月廿一日(1888,5,31)調浙江按察使
-
63
葉永元
光緒十四年四月廿一日(1888,5,31)
-
-
64
賀良楨
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1889,1,12)
光緒十五年三月日卒
入覲病歿京邸
65
田國俊
光緒十五年三月十八日(1889,4,17)
光緒十六年四月五日(1890,5,23)終養解職
-
66
黃槐森
光緒十六年四月五日(1890,5,23)
光緒十八年二月十一日(1892,3,9)調廣西布政使
-
67
唐樹森
光緒十八年二月十一日(1892,3,9)
光緒廿一年六月三日(1895,7,24)調布政使
-
68
邵積誠
光緒廿一年六月三日(1895,7,24)
光緒廿二年正月十三日(1896,2,25)同上
-
69
文海
光緒廿二年正月十三日(1896,2,25)
光緒廿二年二月十日(1896,3,23)調駐藏辦事大臣
由雲南迤東道遷,未到任
70
李希蓮
光緒廿二年二月十一日(1896,3,24)
光緒廿三年九月三日(1897,9,28)調陝西布政使
-
71
玉恆
光緒廿三年九月三日(1897,9,28)
光緒廿五年九月十六日(1899,10,20)調奉天府府尹
-
72
陳慶滋
光緒廿五年九月十六日(1899,10,20)
光緒廿五年十一月十七日(1899,12,19)因病解職
-
73
林紹年
光緒廿五年十一月十七日(1899,12,19)
光緒廿七年三月三日(1901,4,21)調雲南布政使
-
74
曹鴻勛
光緒廿七年三月四日(1901,4,22)
光緒廿九年二月廿九日(1903,3,27)調布政使
-
75
全楙績
光緒廿九年二月廿九日(1903,3,27)
調
光緒卅二年三月十一日(1906,4,4)開缺
-
76
興祿
光緒卅二年三月十二日(1906,4,5)
光緒卅二年十一月四日(1906,12,19)調布政使
-
77
松堮
光緒卅二年十一月四日(1906,12,19)
光緒卅三年八月四日(1907,9,11)同上
-
78
關以鏞
光緒卅三年八月四日(1907,9,11)
光緒卅三年九月十二日(1907,10,18)緣事開缺以簡缺道員歸部銓選
-
79
楊文鼎
光緒卅三年九月十二日(1907,10,18)
光緒卅四年二月十二日(1908,3,14)調湖北按察使
-
80
常裕
光緒卅四年二月十二日(1908,3,14)
光緒卅四年十二月卅日(1909,1,21)因病解職
-
81
王正雅
光緒卅四年十二月卅日(1909,1,21)
宣統元年四月十六日(1909,6,3)丁憂開缺仍留滇帶邊軍
-
82
嚴雋熙
宣統元年四月十六日(1909,6,3)
宣統元年九月十五日(1909,10,28)緣事革職
-
83
文徵
宣統元年九月十七日(1909,10,30)
-
-
歷任貴州學政

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共有 45 筆資料

-
任職人員
任職資訊
類別
卸任資訊
備註
1
談祖綬
乾隆六十年八月十八日(1795,9,30)
-
-
2
彭希濂
嘉慶三年八月十一日(1798,9,20)
嘉慶五年六月日丁母憂
離職根據國史列傳卷78頁5
3
周鍔
嘉慶五年六月廿七日(1800,8,17)
-
-
4
陸以莊
嘉慶六年八月八日(1801,9,15)
-
-
5
顧臯
嘉慶九年八月八日(1804,9,11)
-
-
6
錢學彬
嘉慶十二年八月廿一日(1807,9,22)
-
-
7
胡枚
嘉慶十五年八月廿二日(1810,9,20)
-
-
8
李宗昉
嘉慶十八年八月九日(1813,9,3)
嘉慶十九年七月三日(1814,8,17)回京供職
離職根據嘉慶朝起居注冊十九年七月(上)
9
程德楷
嘉慶十九年七月三日(1814,8,17)
-
-
10
張輶
嘉慶廿一年六月卅日(1816,7,24)
-
-
11
裘元善
嘉慶廿四年九月五日(1819,10,23)
-
-
12
戚人鏡
道光元年四月九日(1821,5,10)
道光元年十二月十二日(1822,1,4)入直上書房
離職根據道光元年十二月長編總檔
13
錢寶琛
道光元年十二月十二日(1822,1,4)
道光三年正月日奔喪(二年十一月丁母憂)
離職根據頤壽老人年譜,頁9、傳包
14
程恩澤
道光三年二月三日(1823,3,15)
道光五年八月三日(1825,9,14)調湖南學政
-
15
許乃普
道光五年八月三日(1825,9,14)
-
-
16
胡達源
道光八年八月三日(1828,9,11)
-
-
17
陳憲曾
道光十一年八月二日(1831,9,7)
-
-
18
賈克慎
道光十四年八月二日(1834,9,4)
-
-
19
王慶雲
道光十七年八月二日(1837,9,1)
-
-
20
鍾裕
道光廿年八月二日(1840,8,28)
-
-
21
胡家玉
道光廿三年八月二日(1843,9,25)
-
-
22
何桂珍
道光廿六年八月四日(1846,9,23)
道光廿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46,12,28)丁父憂
離職根據道光廿六年十一月長編總檔
23
丁嘉葆
道光廿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46,12,28)
道光廿八年六月廿九日(1848,7,29)卒
離職根據道光廿八年七月外紀檔,頁098
24
翁同書
道光廿八年七月廿一日(1848,8,19)
-
-
25
黃統
鹹豐二年八月六日(1852,9,19)
鹹豐四年十一月廿三日(1855,1,11)因病開缺
離職根據鹹豐四年十一月分上諭檔,頁00179
26
鮑源深
鹹豐四年十一月廿三日(1855,1,11)
-
-
27
黃圖南
鹹豐八年八月三日(1858,9,9)
-
-
28
陸仁恬
鹹豐十一年八月三日(1861,9,7)
-
-
29
黎培敬
同治三年八月一日(1864,9,1)
同治六年八月十八日(1867,9,15)調署布政使
-
30
廖坤培
同治六年八月十八日(1867,9,15)
-
-
31
劉青照
同治九年八月一日(1870,8,27)
同治十一年八月廿五日(1872,9,27)丁父憂
離職根據同治十一年九月(下)月摺檔(父於八月廿一日在署卒)
32
韋業祥
同治十一年九月廿六日(1872,10,27)
-
-
33
張登瀛
光緒二年八月一日(1876,9,18)
-
-
-
34
林國柱
光緒五年八月一日(1879,9,16)
-
-
35
孫宗錫
光緒八年八月一日(1882,9,12)
光緒九年八月廿五日(1883,9,25)緣事開缺
-
36
楊文瑩
光緒九年八月廿五日(1883,9,25)
-
-
37
陳榮昌
光緒十四年八月一日(1888,9,6)
-
-
38
葉在琦
光緒十七年八月一日(1891,9,3)
-
-
39
嚴修
光緒廿年八月一日(1894,8,31)
-
-
40
傅增淯
光緒廿三年八月一日(1897,8,28)
-
-
41
趙惟熙
光緒廿六年九月十日(1900,11,1)
-
-
42
朱福銑
光緒廿九年八月一日(1903,9,21)
光緒卅二年四月二日(1906,4,25)裁缺
-
43
陳榮昌
光緒卅二年四月廿日(1906,5,13)
-
-
44
柯劭忞
光緒卅三年正月廿四日(1907,3,8)
光緒卅四年五月廿四日(1908,6,22)命到京
-
45
陳驤
光緒卅四年五月廿四日(1908,6,22)
-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