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

鎖定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城東南約12公里處,由龍塘景區、平西景區、一線天景區等景區組成,屬觀光型森林公園。 [1]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最高峯是堯人峯,海拔1365.1米,森林覆蓋率為88.5%。公園總面積4787公頃。
2001年11月,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獲批為國家森林公園。 [2] 
中文名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級別
國家級
地理區域
苗嶺山脈南部
地理位置
三都水族自治縣城東南
面    積
4787 公頃
氣候帶
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
植被類型
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
批准時間
2001年11月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地理環境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位置境域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三都水族自治縣三合街道拉攬社區內,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07°53′-107°58′,北緯25°54′-25°59′之間。公園南北長8.8千米,東西寬7.2千米,總面積4787公頃。 [3]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地形地貌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5張)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苗嶺山脈南部,屬黔中山地向廣西丘陵的過渡地帶的中低山丘陵區。地勢南高北低,最高峯堯人山,海拔1365.1米,最低處都柳江底,海拔354米。地貌為深切割的中山地貌,山體下部多陡峭,中部相對平緩,上部較陡。 [4]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氣候條件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總體特徵為夏長東短,春秋分明。年平均氣温18℃,年日照時數1196.3小時,年降水量1349.5毫米,年相對濕度80%,無霜期328天,風向多為北風。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水文特徵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屬珠江流域柳江水系,境內河流都柳江,發源於縣境內西部更頂山區和獨山縣拉林附近的磨石灣,其幹流在縣境內長83.5千米,在公園境內由西向東穿境而過,公園內長4.8千米。 [5]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資源情況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植物資源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植被類型多樣,有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山頂矮體、灌叢草甸、竹林等多種植被景觀。園內有木本植物431種,79科207屬,屬國家一、二級保護樹種17種,珍貴樹種9種,觀賞樹12種,藥用植物65種,奇特樹種如:風流草、望郎榕、羊福古杉、馬尾樹、雞湯樹等。 [1]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動物資源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發現野生獸類有獼猴、金錢豹、香獐、野山羊、麝香、野豬、狐狸等12種,兩棲動物有山烏龜、蛤蚧、石蛙、樹蛙、角怪、小鯢等,鳥類有翠鳥、貓頭鷹、斑鳩、麻雀、老鷹、山雞、紅腹錦雞、白鷳等17種。 [6]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主要景點

產蛋崖 產蛋崖
產蛋崖位於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內。在山腳的崖壁上生長有大小不一的“石蛋”,“石蛋”多為扁圓形、圓形、橢圓形,一般間隔1-2米一顆,直徑30-50釐米,呈青赤色,或深或淺鑲在石壁上,有明顯的紋路線,成因不明。
堯人山遺址在堯人山頂峯南側,有屋基遺址,相傳是太平天國起義軍殘部紮營處,保留有射箭場、演武場、賽馬場等古代軍事工事和居住遺址。 [4]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開發建設

品牌建設
2001年11月,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獲批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2] 
2015年10月,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等37家森林旅遊勝地入選首批“中國森林氧吧”。 [7]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交通線路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交通

從三都縣城沿321國道順都柳江下行12公里即達,可在縣城乘前往榕江或打魚鄉的中巴車在拉攬下車。 [8]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線路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
A線:早上乘車從縣城206省道往九阡遊覽母改抗日舊址---水各卯文化風情園---周覃三江間歇潭---三洞板告村欣賞世界文化遺產馬尾繡---中餐後往姑魯產蛋崖景區觀賞世界地質奇觀“石頭下蛋”,體驗水族迎賓風俗,欣賞水族“遠古走來的貴族”原生態水族風情歌舞表演及史詩畫卷。
B線:三都乘車---公園遊---(觀光花果園---良寨景區---堯人遺址---堯人峯---中餐---來樓景區---一線天瀑布---水家灣景區---龍潭景區---龍潭瀑布)---返回縣城。
C線:縣城乘船漂流---拉攬湖壩址---都柳江風景名勝區---怎雷民族文化村---觀水族幹欄式百年民居---羊福懸棺墓---千年古杉---都江古城垣---返回縣城參觀水族博物館---欣賞“遠古走來的貴族”歌舞表演。 [1]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歷史人文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 貴州堯人山國家森林公園
相傳在遠古時候,堯人山上有一對青年男女,男的叫阿陽,女的叫阿燕,他們經常約到仙女潭邊來幽會,但她們的行為卻遭到族人的反對。一天,二人又在仙女潭邊幽會,還在潭中洗澡,族人發現後將兩人裝進豬籠裏沉到仙女潭底,二人死後變成一對鴛鴦,又經常在仙女潭的水面上戲耍,人們用火藥槍將其打傷,飛逃的途中掉進深溝裏。突然天下大雨,連下了三天三夜,此後人們發現它們飛落的地方分別出現了兩個大瀑布,因此人們將就把它叫做鴛鴦爆布了。
另外一個相傳是,古時候都柳江的小白龍與想來爭奪地盤的龍江小黑龍大戰於虎跳潭,兩條龍遍體鱗傷、奄奄一息,正巧有兩個砍柴的小夥子抬柴路過,分別將兩條龍扛回自己家中療傷。不久,兩條龍痊癒,因感激救命之恩,遂聽從勸導,化敵為友,並分別將自己的龍珠種在姑魯和渣拉溝這兩個地方,此後每隔幾十年就下個石蛋來,“天龍留寶,石頭下蛋”因此而得名。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