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貧困的哲學

鎖定
《貧困的哲學》是199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蒲魯東,譯者是餘叔通、王雪華。 [2] 
書    名
貧困的哲學
作    者
蒲魯東
類    別
圖書
譯    者
王雪華
餘叔通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
1998年9月
頁    數
528 頁
開    本
大32開
裝    幀
平裝
ISBN
7100022134 [2] 

目錄

貧困的哲學內容簡介

本書是19世紀法國小資產階級哲學家、經濟學家和無政府主義者蒲魯東(1809—1865)的一部重要著作,發表於1846年。這是在他的第一部理論著作《什麼是所有權?》於1840年問世之後為解答他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轉而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結果。但是,由於他的小資產階級立場的侷限性,由於他脱離歷史和現實的唯心主義觀點,以及由於他對政治經濟學、哲學、歷史等學科缺乏真正的瞭解,加之他太不自量、自吹自擂、狂妄自大的態度,使他徹底暴露了不懂得歷史發展的規律,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反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企圖推行小資產階級的社會改良,在資本和勞動之間搖來擺去的真實面目。因此,如果説《什麼是所有權?》是他的最好的著作,至少在論述風格上起了劃時代的作用,那麼這本書整個説來就“是一本壞書,是一本很壞的書”。
在《貧困的哲學》出版之後不久,馬克思“用了兩天的時間把本書瀏覽了一遍”,認為它有礙於在工人中間傳播科學共產主義思想,因此決定系統批判蒲魯東的觀點,同時從科學唯物主義的立場來闡明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許多理論和策略問題。1846年12月,馬克思在給俄國著名作家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扼要地批判了蒲魯東的錯誤觀點,這封信後來成為馬克思為系統批駁蒲魯東的觀點而寫的《哲學的貧困》這部著作的基礎。1847年1月,馬克思即着手寫作,僅用三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用法文寫的《哲學的貧困。答蒲魯東先生的<貧困的哲學>》的寫作任務,並於同年7月在布魯塞爾和巴黎出版。這就給蒲魯東的錯誤觀點以致命的打擊。
《貧困的哲學》共分十四章,分別論述經濟學、價值、分工、機器、競爭、壟斷、警察和捐税、人和上帝在矛盾規律下的責任、貿易的平衡、信用、所有權、共有制、人口、概述和結論。這種分章的結構且不説它們的內容正確與否,但就作者把它們當作社會發展的歷史時期來論述,顯然是不正確的。因為這些標題有的屬於經濟範疇的概念,如分工、競爭、壟斷;有的是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上所使用的生產工具,如機器;有的則屬於政府所採取的安全和財政政策措施;有的是金融制度,如信用;有的是所有制問題,如所有權、共有制。但是它們無論對於資本主義社會還是對於它以前的社會形態來説,都不能構成歷史發展的特定標誌。這充分表明全書在章的結構上概念含糊,缺乏邏輯,雜而無章。正如馬克思所説:“問題提得非常錯誤,甚至無法給它一個正確的回答。”
在論述方法上,儘管作者在書中不厭其煩地“胡扯科學”,妄圖以科學泰斗自居,但是他並不瞭解科學,特別是不懂得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們的物質關係所起的決定作用。因此,他把人們的生產實踐活動及由此而形成的社會聯繫説成是理性的自我表現,把經濟範疇的概念説成是歷來存在的永恆觀念,而不是把它們“看做歷史的、與物質生產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理論表現”。這就使得作者在書中述及各種問題時,不是立足於現實,從現實實際出發,通過深入細緻的研究和探索,求得對它們符合客觀規律的認識,而是求助於上帝,求助於理性,用先驗的和思辨的方法假設存在的問題和構想解決這些問題的公式。這就無異於用空想來求空想,用頭腦中的運動來代替實際運動。
在論述的內容上,可以説異常龐雜,無所不包。從政治經濟學、哲學、政治到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生育,面面俱到。這在表面看來似乎顯示了作者的“才華”,其實不過是東拉西扯,信口雌黃,並沒有對述及的問題進行歷史的、科學的論證。在論述經濟學時,他把政治經濟學家和社會主義者説成是爭奪世界領導權的兩種對立勢力。在論述價值時,他説經濟學家沒有闡明價值概念的起源(其實亞當•斯密和李嘉圖早已闡述過),並説交換價值是一個人不能單獨生產他所需要的東西,而要拿自己的產品與別人的產品進行交換而產生的,等等。其錯誤之荒唐,可見一斑。
1998年版《貧困的哲學》版權頁 1998年版《貧困的哲學》版權頁
總之,作者在本書中所暴露的種種錯誤,其中包括提出問題、論證方法和闡述的內容,都充分反映了作者的小資產階級立場和觀點。因為在資本主義已經發展起來的社會中,小資產者“由於本身所處的地位,必然是一方面成為社會主義者,另一方面又成為經濟學家,就是説,他既迷戀於大資產階級的豪華,又同情人民的苦難。他同時是資產者又是人民”。小資產者這種由“一方面和另一方面”所構成,是個“活生生的矛盾”,這就不能不使他陷入思想上的混亂,陷入“詭辯的泥坑”。因此,如果説本書還有一點用處的話,那就是它集中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的矛盾的思想體系。 [1] 

貧困的哲學目錄

上卷:
前言
第一章 經濟學
第一節 社會經濟中事實與法律的對立
第二節 理論的缺陷和批判的不足
第二章 論價值
第一節 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對立
第二節 價值的構成:財富的定義
第三節 價值比例規律的運用
第三章 第一個時期——分工
第一節 分工原則的對抗性後果
第二節 布朗基、舍伐利埃、杜諾瓦耶、羅西和帕西諸先生的無效處方
第四章 第二個時期——機器
第一節 機器在它與自由的關係中的作用
第二節 機器的矛盾——資本和僱傭勞動的起源
第三節 防止機器災難性影響的辦法
第五章 第三個時期——競爭
第一節 競爭的必要性
第二節 競爭的破壞作用及其對自由的損害
第三節 防治競爭弊病的辦法
第六章 第四個時期——壟斷
第一節 壟斷的必然性
第二節 壟斷在勞動中造成的災害和對思想的敗壞
第七章 第五個時期——警察或捐税
第一節 捐税的綜合概念——這個概念的出發點及其發展經過
第二節 捐税的二律背反
第三節 捐税的無可避免的災難性後果(生活必需品、禁奢法、農村和工業警察、發明專利證、商標等)
第八章 人和上帝在矛盾規律下的責任,或天命問題的解答
第一節 人的罪責——對原罪神話的説明
第二節 對天命神話的説明。上帝的退化
下卷:
第九章 第六個時期——貿易的平衡
第十章 第七個時期——信用
第十一章 第八個時期——所有權
第十二章 第九個時期——共有制
第十三章 第十個時期——人口
第十四章 概述和結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