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貢院東街

鎖定
貢院東街,原為元朝禮部舊址,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改建為貢院。萬曆二年(1574年)擴建。明清兩代為官,以科舉為正途。考試的主場即貢院。每隔三年在這裏會試一次,會試在春天三月進行叫“春闈”。考中了,就成為進士。順天府“鄉試”的考場也在這裏,在秋天八月舉行,叫“秋闈”。
中文名
貢院東街
地    區
東城區
北    起
東總布衚衕
南    至
建國門內大街

目錄

貢院東街簡介

貢院東街,原為元朝禮部舊址,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改建為貢院。萬曆二年(1574年)擴建。明清兩代為官,以科舉為正途。考試的主場即貢院。每隔三年在這裏會試一次,會試在春天三月進行叫“春闈”。考中了,就成為進士。順天府“鄉試”的考場也在這裏,在秋天八月舉行,叫“秋闈”。

貢院東街史料軼事

貢院的四周有高牆,四角有瞭望樓。大門稱為“龍門”,上懸三塊木匾,中為“天開文運”,東為“明經取士”,西為“為國求賢”。為三進,第一進曰“第一龍門”,又稱“天下文明門”。有號舍數千間,均為低矮甓(pi)木板屋。會試有三場,每場三天,考生就在裏面答卷,吃飯,住宿。每個號舍內有上下兩塊木板,上面的當做答卷的桌子,下面的當凳子,晚上兩塊一拼就當牀睡。
考試期間為了防止作弊,考生進場時,要脱去鞋帽,搜遍全身。並且有監考人員嚴加看管,但替代,懷夾,買號等營私舞弊現象還時有發生。會試一開始,緊鎖大門。由於考棚年多有燈燭,曾經不止一次發生考棚失火。天順七年(1463年)貢院一次大火,燒死九十多人,傷者更多。張居正為相時,為防止考棚失火,將木結構號棚改為磚牆屋頂掛瓦的房舍。清代對貢院進行擴建。乾隆年間,乾隆皇帝為表示對讀書人的重視,下令將貢院修葺一新,竣工時親自前來視察,並題詩命刻於石上,詩中有“從今不薄讀書人”,為當時的文人所稱讚。戊戌變法時,提出廢科舉,興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清朝最後一次優貢,拔貢考試,同時宣告科舉制度的結束。民國處改為官府用房,因政府財政拮据,將所屬官產逐漸變賣,後逐漸成為民居。在原貢院的所在地蓋起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