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貢銀

鎖定
“貢銀”,宗教特色用語,流行於莆仙地區,也是莆田特有的宗教特色。莆田的宗教慶典、民俗活動、民間祭祀中都離不開“貢銀”。這種寓情於形,託物寓意,敬神祈福的貢銀現象唯莆田獨具。 [1] 
中文名
貢銀
地理標誌
莆田市
習俗特點
宗教特色
主要運用
宗教慶典、民俗活動、民間祭祀

貢銀文化來源

一種祭品叫貢銀 一種祭品叫貢銀
莆田特有的貢銀文化,究其來源,鮮有人知。説到貢銀,不得不説到”八閩人祖”王審知。王審知長於中原,自幼深受儒家思想薰陶,而且舉於亂世,親眼目睹了晚唐民不聊生之狀,故其能體察到百姓安居樂業的重要性。當時,閩國地處東南沿海,環繞其周邊的國家分別有吳越、吳國(後屬南唐)、南漢。四方軍閥飛揚跋扈,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裏。王審知為使閩中地區保持安定局面,他力排眾議堅持不獨立不稱帝 ,並公開宣稱“寧為開門節度使 ,不做閉門天子”。對於唐朝、後梁、後唐他都一一納貢,俯首稱臣。在外交上採取遠交王廷,近聯吳越南漢的策略。
據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始者,我公之登壇也,其一之年,偃干戈,興禮樂。二之年,陳耒耜,均賦輿。三之年,疊貢輸,只寵澤。萬乘臣其職,四鄰視其睦,百姓天其政。故一川之鏡如,靈台之月如。融融怡怡,愉愉熙熙 。乃大讀儒釋之書 ,研古今之理。”從中可以看出,王審知上台之始,首先推行的是外交政策,保境安民。繼而發展農業、減輕賦税、興學攬才,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進而致禮禪林,奉行崇佛愛道政策。王審知在王宮中供奉玉皇大帝,還專設貢銀官一職,專門負責製作祭祀用的貢銀,每逢節日都會效仿納貢朝廷的禮節,舉行隆重的納貢儀式,焚化數量巨大的紙裱貢銀給玉皇大帝,祈求延年益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正是因為王審知儒釋方略的成功施行,形成了“三十年間,一境晏然”的鼎盛時期。福建經濟建設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
據義存禪師生平記載,於乾寧元年(894年)王審知將當代高僧義存禪師從浙江四明山迎回福建,並大加禮異。又時常迎請義存禪師住進節度使府的甲第為僚屬官將説法,王審知總是虔敬地前來聆聽高論,動輒幾個時辰,不知疲倦。在王審知父子兄弟虔誠奉佛信教的影響下,佛教極一時之盛,出現了“湖田種稻重收谷,山路逢人半是僧”的盛況。貢銀形式的出現與當時政治體制、宗教信仰、社會等級等分不開。貢銀的應用也漸漸在那時的宮廷王府、達官貴人,名流雅士之間風行起來。
莆田民間貢銀的出現與風靡,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據黃祖緒著《綬水書香》一書中“莆陽張姓源流與延壽”章節的介紹,南宋張世傑後裔,繁衍到第八代裔孫,為長房張掁極。大約在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之後他由南安洪瀨遷往莆田九華山下延壽村。據傳其先祖為閩王府王審知的“貢銀”官。閩王信佛愛道,大造佛院寺廟。常年祭拜天地鬼神,乞求消災去難,延年益壽,長命百歲。張掁極擇其靈山秀水的延壽村,又圖得延壽地名的吉利,重操先祖貢銀舊業,開創了莆田貢銀文化的先河。

貢銀寓意理念

這一宮廷宗教習俗很快在莆田民間流行起來。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日常生活裏,人們為了表達內心的企盼和願望,往往通過象徵、比擬、諧音、聯想等“意寄物形祈瑞祥”的傳統。這種傳統形成的寓意理念恰如生活中的調味劑,總在愉悦人們的心情,催生美好的憧憬,營造積極樂觀的情緒,這些寓意的無限魅力走進了一代代人的思維之中。鎮前的貢銀也叫草貢 ,原料來源自農作物下料稻草 、蔗禾和竹片。寄稻草比擬五穀豐登;寄蔗禾象徵生活幸福甜蜜;寄竹片寓意竹爆平安。而延壽的貢銀相對比較形象化,金元寶金燦燦,寓意金(精)誠所致,企盼有求必應。而涵江江口一帶的貢銀有別於兩者之處在於貢銀頭是一面較大的三角形或梯形的畫面 ,畫面上的圖騰文字表達了人們美好的心願 ,如:萬事如意、招財進寶,或書雙喜、賜福等。 [1] 

貢銀結構特點

貢銀的構成 ,是由各種形式的元寶、貢銀頭、貢銀尾綁紮而成 。由於區域文化背景不同,在用料上、結構上稍有不同,外觀與色調上基本相同,用途上完全一致,互為通用。貢銀習慣上分為大中小三種規格,其計量單位為擔,計量依據是以元寶的數量為準,每隻元寶的標重為500克。小規格的二十四隻至五十隻元寶為一付的,中規格的也是從五十隻元寶到八十隻不等,最大規格的是120斤擔的貢銀倒是相對統一 。
一隻元寶也叫一杯,通常也叫XX杯的貢銀一付 。比如120只元寶一付的貢銀,也叫120杯的貢銀,也叫120斤擔的貢銀。鎮前、延壽的貢銀沒有嚴格的元寶個數標準,都以外形長短大小區分不同級別的貢銀 。市場上流通的貢銀 ,外觀單調,形式單一 ,沒有統一的計量標準,產品規格形式不夠規範,市場相對混亂。 [1] 

貢銀歷史緣由

究其緣由,其實貢銀的焚化還是很有講究的。貢銀有頭尾之分,貢銀頭裱有象徵意義的圖騰,焚化時要視情放置。一般每付貢銀都配有天金或大銀,所以在莆田民間,有天金壓貢與大銀壓貢的傳統。
據莆田城隍廟供事多年的老人(阿成)口述整理。一般每個宮觀廟宇都設有焚化貢銀的貢銀爐,據説爐前都有兩位收執的神,專事收繳登記貢銀的職責。當天金與貢銀一起焚化時,所焚化的貢銀直接上繳天庭國庫,由財神爺掌管,由玉皇上帝統一支配。而沒有壓天金的貢銀,焚化後經值班收執神收繳後再交給本爐菩薩掌管支配。貢銀頭的朝向也是有講究的,向外的都是上繳給天庭國庫的,向內的就是上繳給本爐本境或貢銀頭對着的神明菩薩。在有貢銀爐的地點焚化貢銀,不會被剋扣補破夫腳雜費等費用(手續費或郵費)。如果不是在貢銀爐焚化的貢銀,一般都要交納補破夫腳雜費等費用(手續費或郵費),因此就有了大銀壓貢的傳統習慣 。要是隻單獨焚化貢銀,所上繳的貢銀數額將被剋扣,造成實際上納貢數額不足。所以貢銀一般都跟大銀或天金一起使用,在不同的使用情況,有其不同的意義所在。 [1] 

貢銀意義區別

貢銀,有別於那些冥金,如:天金、大銀、元寶 、銀紙、紙錢、小銀等。天金可用於諸神;大銀、元寶常用於福德正神等;銀紙用於祭祀祖靈;小銀用於鬼差。貢銀往往配合天金與大銀或單獨焚化,其意義也有所不同。貢銀也叫貢金,在宗教應用中一般只獻給地位較高的神,如玉皇大帝、三官大帝、關帝爺、中壇元帥等。社會進步了,人神的觀念也都與時俱進了,現在也多用於福德正神。莆田傳統的每月初二、十六牙,焚化貢銀成了必不可少的儀式。由此可見,貢銀與天金在神界與冥界中是作為一種官方的流通資本。而貢銀又不同於天金,天金可直接流通使用,而貢銀是上繳到國庫,由財神爺掌管,根據玉皇大帝的旨意統籌支配。貢銀好比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税收一樣,是國家的財政收入。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