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貢氏深海狗母魚

鎖定
貢氏深海狗母魚,Bathypterois guentheri (Alcock, 1889),是屬燈籠魚目狗母魚科深海狗母魚屬的一個物種。
外文名
TributeSpiderfish
別    名
中文學名
貢氏深海狗母魚
拉丁學名
Bathypteroisguentheri (Alcock, 1889)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燈籠魚目
狗母魚科
亞    科
深海狗母魚亞科
深海狗母魚屬

貢氏深海狗母魚形態特徵

背鰭12~14,臂鰭11~12,胸鰭2+6+5,腹鰭1+7,尾鰭1+16+2。側線鱗:49~54。鰓耙10+26~27。
體長為體高5.9~6.6倍,為頭長3.7~3.9倍。頭長為吻長3.0~3.3倍,為上頜長1.5~1.7倍,為眼徑8.9~11.8(為露出部眼徑19~26);為眼間隔2.9~3.1倍。尾柄長為尾柄高3.4~3.6倍。
體低而延長,側扁,尾柄長。頭前部平扁,背緣上斜。吻長,寬平。眼極小,側位。眼間隔寬,稍圓凸。兩鼻孔緊接,前鼻孔小,有鼻瓣;後鼻孔大,圓形,距眼比距吻端稍近。口大,前位。上頜邊緣由前頜骨組成,正中有1缺刻,上頜骨後端擴大,伸達頰部中央。下頜明顯突出,正中有l突起,嵌於上頜缺刻中。輔上頜骨1,狹長。牙小,圓錐形,可倒伏。兩頜具牙帶,犁骨牙稍大,兩端各具1牙叢。齶骨無牙。鰓孔大。鰓蓋膜與峽部不連。無假鰓。鰓耙發達,細長,向前進入口腔前方。鰓蓋條骨11~12。
體被圓鱗,小而薄。後頭部、頰部、鰓蓋和尾鰭基也有鱗。側線完全,平直,行於體中部,近尾基上翹伸達尾鰭。頭部感覺孔明顯,自吻側至眼前頭背有4孔,沿圍眶骨前下方邊緣有5孔,下頜腹側有8孔,均對稱成行排列。
背鰭起點約位於體中央,脂鰭完全在臀鰭後上方。臀鰭起點在背鰭第9、10鰭條下方,基底短於背鰭基底。胸鰭發達,上側位,鰭條分成上下兩部份,間隙寬,稍大於鄰近鰭條之間的距離,上部最上方2鰭條粗大延長,伸達尾基,下方有6鰭條短,且依次遞減。下部具5遊離鰭條,長者伸達尾柄。腹鰭基底位於背鰭之前,最外側1不分枝鰭條粗長,端部鈍,伸達尾鰭中部。第二鰭條細長,上半部分支,下半部與外側不分支鰭條癒合。尾鰭分叉,下葉外側2鰭條粗長,其長約為尾鰭長2倍。肛門距臀鰭比距腹鰭稍近。
體暗褐色,背鰭前方和尾柄有2條寬闊的白色橫帶。頭黑色。除尾鰭後部和各延長鰭條淡色外,各鰭均暗色。口腔和鰓腔黑色。

貢氏深海狗母魚習性及分佈

貢氏深海狗母魚狗母魚科

全世界計有3亞科,分別為狗母魚亞科 (Synodontinae)2屬34種、鐮齒魚亞科(Harpadontinae)2屬19種及深海狗母魚亞科(Bathysaurinae)1屬2種(Nelson, 1994)。為砂地上的主要底棲肉食性魚種,但有時亦會在礁砂混合區生活;棲息深度由沿岸淺海域至深達4500公尺的深水域。某些魚種之體表花紋在砂地上是很好的偽裝,常在砂地上停滯不動或將身體埋入砂中,僅露出眼睛,伺機捕食水層中之小魚或甲殼類。大部份分佈於印度-太平洋海域,少數則為全球分佈。

貢氏深海狗母魚覓食習慣

狗母魚的英文俗稱「蜥蜴魚」除了源自外型的聯想外,也因為它平時棲息在沙泥地上時,不但體色可模擬環境的色澤,而且會抬起頭部,以腹鰭支撐身體,姿態極似蜥蜴之故。狗母魚也會將全身埋在沙泥地中,只露出眼睛和口部,伺機竄起、吞食遊經的小魚或甲殼類小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