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貢(拼音:gò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字形從貝,工聲。本義指進貢、進獻,兼指上對下的賜予和下對上的貢獻。又指努力從事分內的工作,引申指進獻的貢品及向統治者交納的賦税,又引申為推薦人才。 [3] 
中文名
拼    音
gòng
繁    體
部    首
工、貝 [4] 
五    筆
AMU(86、98) [1] 
倉    頡
MBO [1] 
鄭    碼
BILO [1] 
筆    順
橫、豎、橫、豎、橫折、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627) [2] 
平水韻
去聲·一送 [5] 
總筆畫
3+4、4+3(部首+部首外)
四角碼
1080₂ [1] 
注音字母
ㄍㄨㄥˋ
造字法
形聲字(上聲下形)
字形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統一碼
基本區 U+8D21 [1] 
筆順編號
1212534
GBK編碼
B9B1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3]
形聲字。戰國文字作圖1,小篆作圖2,隸書作圖3、4。從戰國文字到楷書,字形無較大變化,皆是以“貝”為形,以“工”為聲的形聲字。漢字中以“貝”表意的字多與財物有關,“貢”的本義是向朝廷進獻物品,其中包括財物,且古時以貝為貨幣,所以“貢”以“貝”作形旁表意。按照《簡化字總表》的規定,“貝”簡化為“貝”,“貢”也類推簡化為“貢”。
“貢”這種進獻制度,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一開始,中央政府以此作為“致邦國之用”的方法,屬國或地方政府以“進貢”的方式表示臣服。進貢者往往得不到什麼賞賜作為回報,但後來“朝貢”逐漸成為一種形式,一種象徵。
古時又有“貢士”之説。地方上的傑出人才被舉薦到中央政府,就像進貢特產一樣。自唐代以來,朝廷選拔人才,由州縣推薦的叫作“鄉貢”。白居易《與陳給事書》:“嘗勤苦學文,迨今十年,始獲一貢。”他説的“貢”,就是“舉薦”,的意思。唐代鄉貢入選者可進京參加會試。後來,從各州縣秀才中選拔上來的人,可以入國子監學習,這些人叫作貢生。明清時期,貢舉製成為科舉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貢”字的引申義主要是“拿出”“奉獻”,如“貢獻”一詞,本為“進獻貢品”之意,又作為名詞,指進奉的東西。現代以來則多指把物資、建議等等用於對國家、公眾有益的事,如“我們要為祖國建設多作貢獻”“他為國家的國防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生”。 [3]  [16] 

詳細解釋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古代指臣民向君主,或屬國向宗主國進獻物品,後泛指進獻。
offer
《尚書·禹貢》:“任土作貢。”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葉聖陶《北上日記·一月十八日》:“餘據所知,略貢意見。”
貢品;貢奉;貢獻;朝貢
科舉時代指選拔人才,推薦給朝廷。
recommend
《三國志‧蜀志‧李恢傳》:“後貢恢於州,涉道未至。”
貢舉;貢生;貢院
成為貢生。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匡超人到家,躊躇了一夜,不曾睡覺,娘子問他怎的,他不好真説,只説:‘我如今貢了,要到京裏去做官。’”
進。
《尚書·顧命》:“思夫人自亂於威儀,爾無以釗冒貢於非幾。”
漢·王符《潛夫論‧本政》:“選舉實則忠賢進,選虛偽則邪黨貢。”
示告;告訴。
tell;talk
《易‧繫辭上》:“六爻之義易以貢。”
賞賜。
award
《史記‧樂書》:“歌曲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示告;告訴。

《易·繫辭上》:“六爻之義易以貢。”

潰敗。
漢·班固《幽通賦》:“周賈蕩而貢憤兮,齊死生與禍福。”
名詞
進獻的物品。
tribute
《左傳‧昭公十三年》:“昔天子班貢,輕重以列。列尊貢重,周之制也。卑而貢重者,甸服也。
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八:“辛辛苦苦一年,弄下的錢,都給人家進了貢。”
進貢;納貢
相傳為夏代税法名。
《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貢。”
明·方孝孺《求古齋記》:“孟子不取夏之貢,而取殷之助。”
指貢生。
《明史‧選舉志一》:“洪永間,國子生以數千計,今在監科貢共止六百餘人。
(Gòng)水名。贛江東源,在江西省境內。
明·王禕《崆峒山房紀》:“章、貢二水夾之以馳。”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西一·九江府》:“湖漢水即今貢水。”
(Gòng)姓氏用字,參看“貢姓”。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近義辨析

貢—獻
兩者都有“奉獻、進獻”的意義,不過“貢”多指獻給君主,“獻”則是恭敬地送給,可以是獻給君主,也可以是獻給其他人。 [1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貝部】古送切(gòng)
獻功也。從貝工聲。 [9] 

説文解字注

獻功也。貢、功疊韻。《魯語》曰:“社而賦事,烝而獻功。”韋注:“社,春分祭社也。事農桑之屬也。冬祭曰烝,烝而獻五榖布帛之屬也。”《周禮》“八則治都鄙”,“六曰賦貢,以馭其用”,注云:“貢,功也。九職之功所税也。”按《大宰》“以九貢致邦國之用”,凡其所貢皆民所有事也。故《職方氏》曰:“制其貢,各以其所有。”
從貝,工聲。古送切,九部。 [10] 

廣韻

古送切,去送見 ‖ 工聲東部(gòng)
貢,獻也。薦也。又姓,漢有琅邪貢禹。古送切。十。 [12] 

康熙字典

【酉集中】【貝部】 貢;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3
(gòng)《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送切,攻去聲。《説文》:獻功也。《書·禹貢序》:禹別九州,隨山濬川,任土作貢。傳:任其土地所有,定其貢賦之差。《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貢致邦國之用。《禮·曲禮》:五官致貢曰享。注:貢,功也。
又《易·繫辭》:六爻之義,易以貢。注:告也。
又《爾雅·釋詁》:貢,賜也。
又《廣雅》:貢,上也。
又《玉篇》:貢,通也。
又《廣韻》:貢,薦也。
又姓。《前漢·貢禹傳》:字少翁,琅邪人。《急就篇》:孔子弟子子貢,其後以字為氏。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圖 書寫提示圖
“工”,居上居中,豎筆在豎中線。“貝”,居下居中,第二筆㇕(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上側,寬度同“工”的上橫撇筆從田字格中心起筆,沿豎中線下行,末筆長點收筆與撇尖大致持平。 [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先秦
王力系統
k
ɔ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û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ew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
ungh
西漢



東漢





ung


ung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k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ung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一送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古送切
kuŋ
集韻
去聲
一送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古送切
kuŋ
禮部韻略

去聲





古送切

增韻

去聲





古送切

中原音韻

去聲
東鍾

合口呼

全清

kuŋ
中州音韻

去聲
東鍾





孤甕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一送


全清
古送切
kuŋ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六東董凍篤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14]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1]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2-06]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66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11
  • 5.    平水韻 一送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2-06]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0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79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458-459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863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52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963-964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181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42
  • 13.    貢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2-06]
  • 14.    貢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2-06]
  • 15.    貢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2-06]
  • 16.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415-416
  • 17.    張雙棣 編著.古漢語小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06:13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