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負(拼音:fù)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2]  。此字始見於戰國秦睡虎地秦墓竹簡文字,古字形由人和貝上下組合而成,指人的身旁有貨幣。“負”的本義為憑仗、仗恃。一説“負”的本義是揹負,即背(bēi)着,引申為擔負。人有財富(貝)則心有所恃,於是又引申出自負義。由揹負引申表示辜負、對不起、違背等義。“負”也引申作勝負的負,取凡戰敗則一定會背向地方逃走之義。 [3]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貝 [4] 
五    筆
QMU [1] 
倉    頡
NBO [1] 
鄭    碼
RLO [1] 
筆    順
撇、橫撇、豎、橫折、撇、點 [4] 
字    級
一級(編號:0503) [2] 
平水韻
上聲二十五有(fù)、去聲七遇(fù) [5] 
注音字母
ㄈㄨˋ
總筆畫數
2+4/4+2(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統一碼
8CA0 [1] 
四角碼
2780₂ [1]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16]
會意字。負字,小篆作圖1,上為人形,下為“貝”。隸書、楷書字形沿襲篆文,有的隸書字形將上部的“人”改成“刀”形,原從人的寫法失真。新中國成立後,“貝”簡化為“貝”,“負”類推簡化為“負”。殷商時代以貝為貨幣,整個字形表示人揹着很多錢財。錢用貝製成,比較笨重,出門時用袋子背在背上,且負字古音與背相同(同在並母之部)。因此“負”的本義應是“用背馱物”。例如《詩經·大雅·生民》:“恆之穈芑,是任是負。”由此引申為負擔、承擔,又引申出遭受、蒙受之義。
人擁有了錢財,就有了保障和依靠。故“負”又引申出依仗、依靠等義,如成語“負隅頑抗”,指依仗險阻或角落之處頑固抵抗。又如“自負”,就是自恃,自以為了不起。
表示“背靠着”的“負”又引申出“違背、背棄”之義。例如“負約”“忘恩負義”。由“違背”之義又引申出“辜負”。例如《戰國策·齊策》:“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吾負之,未嘗見也。'”辜負了別人必於心有愧,因此,由“辜負”之義又派生出“慚愧”義。例如《論衡·道虛》:“慚於鄉里,負於論議。”心裏有愧疚必然憂慮重重,所以“負”又由“慚愧”引申為“憂慮”。例如《後漢書·殤帝紀》:“在位不以選舉為憂,督察不以發覺為負,非獨州郡也。”
違背常理或事物發展的規律而輕舉妄動必然導致失敗,所以“負”又有“失敗”之義。例如《孫子兵法·謀攻》:“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虧欠是一種負擔。“負”由“負擔”之義引申出“欠債、虧欠”之義。欠債還錢是信貸之則,逾期不還就必須賠償對方的損失。因此“負”又由“虧欠、拖欠”引申為“賠償”。例如《韓非子·説林下》:“宋之富賈有監止子者,與人爭買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毀之,負其百金而理其毀暇,得千鎰。”虧欠是一種負債,故負字便又用於指小於零的整數。 [17-18]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以背載物;背(bēi)。
《詩經·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餱。”
郭沫若《歸去來·浪花十日》:“早飯後負鴻兒出,步至前山下。”
負薪;負重;負荊請罪
承受;擔任。
shoulder
《莊子·逍遙遊》:“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負責;擔負;身負重任
加;使承受。
add
《管子·法禁》:“廢上之法制者,必負以恥。”
《漢書·英布傳》:“夫楚兵雖強,天下負之以不義之名,以其背明約而殺義帝也。”
抱;懷抱。
《荀子·不苟》:“故懷負石而赴河,是行之難為者也。”
《淮南子·説林訓》:“負子而登牆,謂之不祥,為其一人隕而兩人傷。”
抱有;享有。
hold;
enjoy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少負不羈之行,長無鄉曲之譽。”
唐·高適《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詩:“故交負奇才,逸氣包謇諤。”
久負盛名
連累;拖累。
《晉書·束晰傳》:“一人失課,負及郡縣,此人力之可致也。”
遭受;蒙受。
宋·陳亮《又乙巳春書之一》:“負一世之謗,頹然未嘗自辯。”
負傷;負恥;負辱;負屈
依仗;倚靠。
rely on
《左傳·襄公十八年》:“齊環怙恃其險,負其眾庶。”
《儀禮·士喪禮》:“西面坐,命龜興,授卜人龜,負東扉。”
自負;負隅頑抗
背棄;違背。
betray;
be ungrateful
漢書·田儋傳》:“榮以負項梁,不肯助楚攻秦,故不得王。”
郭小川《春暖花開》詩:“春天的主人,不負春光好。”
負心;辜負;忘恩負義不負眾望
反背。
茅盾《子夜》七:“吳蓀甫負着手踱方步,心裏不住地這樣想。”
失敗(與“勝”相對)。
fail
《孫子·謀攻》:“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宋·楊萬里《舟過揚子橋遠望》詩:“今古戰場誰勝負,華夷險要豈山川?”
勝負
虧欠;拖欠。
owe;lack
漢·王符《潛夫論·斷訟》:“假舉驕奢,以作淫侈,高負千萬,不肯償責。”
宋·陸游《雜興》詩之四:“一身逋負愁賒酒,滿眼關山悔上樓。”
負債
賠償;補償。
compensate
《韓非子·説林下》:“宋之富賈有監止子者,與人爭買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毀之,負其百金,而理其毀瑕,得千溢焉。”
唐·杜甫《遣懷》詩:“組練去如泥,尺土負百夫。”
慚愧;抱愧。
漢·王充《論衡·道虛》:“﹝盧敖﹞離眾遠去,無得道之效,慚於鄉里,負於論議。”
憂慮。
《後漢書·章帝紀》:“自牛疫已來,穀食連少,良由吏教未至,刺史二千石不以為負。”
中醫術語。指稱脈象相互克賊。
《醫宗金鑑·張仲景〈傷寒論·合病並病〉》:“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
孵育,後作“孵”。
《詩經·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負之。”
敲打。
《莊子·天運》:“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矣,又奚傑傑然揭仁義,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邪?”
名詞
所揹負的物品;所承受的壓力;所擔當的責任。
《穀梁傳·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釋重負。”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故任益隆者負益重,位益高者責益深。”
毛擇東《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調整税收,酌量減輕民負。”
債務。
《史記·孟嘗君列傳》:“若急,終無以償,上則為君好利不愛士民,下則有離上抵負之名,非所以厲士民彰君聲也。”
罪責;過失。
《漢書·酈食其傳》:“項王有背約之名,殺義帝之負。”
唐·陳子昂《麈尾賦》:“此先都之靈獸,因何負而罹殃。”
古制喪服的一部分。指披在肩背上的粗麻片。
《儀禮·喪服》:“負,廣出於適寸。”
古代天文術語。
《晉書·天文志中》:“青赤氣如小半暈狀,在日上為負,負者得地為喜。”
通“婦”。老婦人。
漢·劉向《列女傳·魏曲沃負》:“曲沃負者,魏大夫如耳母也。”
《漢書·高帝紀上》:“好酒及色。常從王媪、武負貰酒。”
形容詞
屬性詞。數學上指小於零的(與“正”相對)。
minus

負數;負號;負增長;負角
屬性詞。物理學上指得到電子的(與“正”相對)。
negative
金平《停電》:“這會兒又埋頭專心地弄什麼負氧離子發生器。”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6]  《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貝部】房九切(fù)
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貸不償。 [9] 

説文解字注

恃也。《左傳》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於土地,逐我諸戎。”《孟子》曰:“虎負隅,莫之敢攖。”
從人守貝有所恃也。會意。房九切,古音在一部。《樂記》:“禮樂偩天地之情。”《史記》:“慄姬偩貴。”皆作“偩”,俗字也。
一曰:受貸不償。凡以背任物曰負,因之凡背德忘恩曰負。 [10] 

廣韻

房久切,上有並 ‖ 負聲之部(fù)
負,擔也。荷也。又受貸不償曰負,背恩忘德曰負也。 [12] 

康熙字典

【酉集中】【貝部】 負;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2
《唐韻》房久切。《集韻》《韻會》扶缶切,並音婦。《説文》: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史記·魏其武安侯傳》:武安負貴而好權。
又《説文》:一曰受貸不償。《前漢·鄧通傳》:通家尚負責數鉅萬。
又《釋名》:負,背也。置項背也。《玉篇》:擔也。或作偩。《廣韻》:荷也。《易·解卦》:負且乘,致寇至。《詩·大雅》:是任是負。《左傳·莊二十年》:弛於負擔。
又背也。《禮·明堂位》:天子負斧,依南鄕而立。注:負之言背也。
又依也。《孟子》:虎負嵎。趙岐注:虎依嵎而怒。
又失也。《戰國策》:公負令秦與強齊戰。注:負,猶失也。
又老母之稱。《史記·高祖紀》:常從王媪、武負貰酒。《漢書》注:如淳曰:俗謂老大母為阿負。師古曰:《列女傳》雲:魏曲沃負者,魏大夫如耳之母也。古語謂老母為負耳。
又敗也。《史記·陳丞相世家》:無益於勝負之數。《孫子·攻謀篇》:一勝一負。
又憂也。《後漢·章帝紀》:刺史二千石不為負。注:負,猶憂也。
又愧也。《後漢·張步傳》:負負無可言。注:負,愧也。
又《廣韻》:背恩忘德曰負。李陵《答蘇武書》: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又《類篇》:違也。《史記·信陵君傳》:以負於魏。注:索隱曰:負音佩。
又《唐韻正》葉房以切。《詩·小雅》:螟蛉有子,果蠃負之。敎誨爾子,式谷似之。
又葉房遇切。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傍夭矯以橫出,互黝糾而搏負。下岪蔚以璀錯,上崎嶬而重注。○按:負字,古音房以反。自《魯靈光殿賦》始讀為房遇反。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負”的筆畫順序 “負”的筆畫順序
“⺈”小“貝”大,“⺈”居上居中;撇從豎中線上端起筆,㇇(橫撇)在豎中線部位。“貝”,豎從橫中線上方起筆;㇕(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上方、撇筆從田字格中心起筆,點在豎中線右側底部撇低點高。 [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ŭɡ
先秦
王力系統
b
ǐwə
先秦
董同龢系統
juə̆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b
jwəɣ
先秦
李方桂系統
b
jəgx
西漢



東漢





jou


j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i̯ə̯u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b
ǐəu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ju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b
iəu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b
jə̆u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bvʰ
ǐo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4-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四十四有

開口呼
全濁
房久切
bʰju
集韻
上聲
四十四有

開口呼
全濁
扶缶切
bviəu
禮部韻略

上聲





房缶切

增韻

上聲





房缶切


去聲





符遇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魚模

合口呼

全清

fu
中州音韻

去聲
魚模





葉夫去聲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九有


全濁
房缶切
viou

去聲
五暮


全濁
防父切
vu
分韻撮要
陽去
第十二孤古故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14]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7]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1-28]
  • 3.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319-320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98
  • 5.    平水韻 二十五有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2-01-28]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0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62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406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862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54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967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181
  • 12.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22
  • 13.    負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28]
  • 14.    負的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28]
  • 15.    負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1-28]
  • 1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71
  • 17.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 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319-320
  • 18.    殷傑編著.漢字春秋:生活風貌[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61-6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