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貞陵

(唐宣宗李忱的陵寢)

鎖定
貞陵,陝西關中十八唐帝陵之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興隆鎮仲山,是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宣宗李忱的陵寢。 [2] 
貞陵因山為陵,陵園東、西二神門外兩對闕址分別位於仲山東西兩座山的峯顛之上,形勢壯觀。其東、西、北三面羣山環繞,東傍冶峪河,西鄰涇河,東南距德宗崇陵20多千米,範圍跨涇陽淳化兩縣。陵區面積同於太宗昭陵,史載“封內一百二十里”。是唐十八陵中最大者之一,也是晚唐帝陵的代表。 [2] 
1956年8月6日,貞陵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01年6月25日,包含貞陵在內的唐代帝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9年4月24日,包含貞陵在內的唐代帝陵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4] 
中文名
貞陵
地理位置
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興隆鎮北仲山
所處時代
唐朝
佔地面積
6290000 m² [5]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開放時間
全年24小時免費開放 [5] 
編    號
5-0184-2-040 [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3] 

貞陵歷史沿革

大中十三年八月七日(859年9月7日,此為《舊唐書》記載;《新唐書》則記為八月十日,即今9月10日),李忱在京師長安大明宮咸寧殿駕崩。 [2] 
唐大中十四年(860年)二月,唐懿宗安葬宣宗於貞陵。 [2] 
後梁開平二年(908年)起數年間,貞陵等多數唐陵地宮被温韜聚眾盜掘一空。 [2] 
後唐同光三年(926年)六月,後唐莊宗下詔修掩關中唐陵。 [2] 
1984年8月24日至9月14日,涇陽縣文教局對貞陵進行了勘查鑽探。 [1] 
貞陵

貞陵建築格局

貞陵陵園綜述

貞陵陵園依山勢構築夯土城垣,東西窄,南北長,平面呈不規則矩形;四面各闢一門,以四神命名,門外各置石獅1對,築闕台1對。陵園四隅建角樓。朱雀門(南神門)外設神道,長505米,寬68米,其南端築乳台1對,在南約1.5千米處築鵲台1對。神道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華表、翼馬、鴕鳥、仗馬、翁仲等。朱雀門內有獻殿遺址,門外南偏西有陵園附屬建築遺址。鵲台西北方發現下宮遺址。陪葬墓情況不詳。 [2] 

貞陵建築遺址

  • 陵園遺址
貞陵陵園遺址平面呈不規則矩形,南北長約3300米,東西寬約1950米。現尚存四隅角樓基址、東神門和北神門址以及局部地段的夯土牆基。東南角樓基址呈曲尺形,長、寬各12米,殘高2米;其餘3個角樓基址大小相近,底徑均約14米,殘高3米。東、北二神門址均寬約12米,北神門址附近遺存石門墩、石像座各1對。城垣牆基斷續可見,基寬3米,夯土層厚11~16.5釐米,夯窩徑約10釐米。現存東、南、西、北牆基最長的一段分別為1400米、380餘米、1500餘米、1000餘米,其中南、北牆基分別橫跨兩條山谷。 [2] 
  • 獻殿遺址
獻殿遺址位於陵園朱雀門內。範圍東西長約40米,南北寬約30米。地面散佈大量板瓦、筒瓦殘片及屋脊構件等。 [2] 
  • 闕台遺址
青龍門闕台遺址系陵園東門外闕台遺址,位於門址東38米。現存南、北二闕址,間距36米。兩闕址均底長23米,寬19米,高約12米,夯層厚8~10釐米。周圍散佈殘板瓦、筒瓦及殘磚等。 [2] 
白虎門闕台遺址系陵園西門外闕台遺址,位於門址西20餘米。現存南、北二闕址,間距約30米。兩闕址均底長18米,寬12米,高約10米,夯層厚8~10釐米。附近散佈大量殘板瓦、筒瓦、蓮花紋瓦當及殘磚等。 [2] 
玄武門闕台遺址系陵園北門外闕台遺址,位於淳化縣石橋鄉石馬坪村南。玄武門址位於陵園北城垣偏西部,東西寬12米,附近散見石門墩、石像座各1對。門址北約24米處,存有東、西二闕址,間距約24米。東闕址底長25米,寬14.6米,高8.2米;西闕址底長24米,寬14.8米,高8.5米。 [2] 
朱雀門闕台遺址系陵園南門外闕台遺址,位於門址南約40米。現存東、西二闕址,間距約108米。東闕址底長18米,寬8米,高4米;西闕址已近平毀。夯層厚8~10釐米。地表散佈大量殘板瓦、筒瓦、蓮花紋瓦當及殘磚等。 [2] 
  • 乳台遺址
乳台遺址系神道南端闕台遺址,北距朱雀門址482米。20世紀70年代調查時,存東、西二闕址,間距148米。兩闕址均底長約20米,寬14米,高4.5米,夯層厚8~10釐米。今東闕址尚存,西闕址僅餘殘跡。地表散佈大量殘板瓦、筒瓦、蓮花紋瓦當及殘磚等。 [2] 
  • 鵲台遺址
鵲台遺址系陵園南門外第三重闕台遺址,北距朱雀門址1982米。現存東、西二闕址,間距約100米。兩闕址均底長16米,寬10米,高4.5米,夯層厚度8~10釐米。附近散佈大量殘板瓦、筒瓦、蓮花紋瓦當及殘磚等。 [2] 
  • 下宮遺址
下宮遺址位於鵲台遺址西北約200米。範圍東西長250米,南北寬約200米。地面及斷崖堆積有大量殘板瓦、筒瓦、殘磚及菊花紋瓦當、蓮花紋方磚等。遺址南立有“大宋新修唐宣宗廟碑”1通。 [2] 
  • 祭壇遺址
祭壇遺址位於朱雀門址南偏西約80米,面積約1200平方米。地表散佈大量殘板瓦、筒瓦及殘磚等。另有僕倒的白石雕像2尊,均缺首,服飾相同,身着袍,腰束帶,足蹬圓頭履;分別殘高1.2米、1.35米,下有長方形座。 [2] 

貞陵文物遺存

貞陵陵園石刻

貞陵陵園四神門均有石獅,共4對,每神門外各置1對。除1對位於白虎門西325米的山樑上外,餘均置於各神門外8~9米處,每對間距14~22.4米。皆蹲踞狀,高1.58~1.8米;石座長1.33~1.43米,寬1.05~1.10米,高0.25~0.32米。朱雀門外左側牡獅完好,右側牝獅殘損嚴重。牡獅頭圓,捲毛,合口,顴骨突出;牝獅披毛,張口,怒吼狀,尾從左腿上部卷出,毛紋疏朗。玄武門闕址北有石仗馬,原為3對,分東、西二列向北排列,兩列間距約24米。現尚存2對,第1對南距玄武門址55米,第2對南距玄武門址79米。石馬高1.62~1.72米,長1.92~2米,均雕有鞍、鐙、攸勒、鈴鐺,下有座及礎石。 [2] 

貞陵神道石刻

神道石刻現存23件,均為青石質。自乳台闕址北24米處起始,分東、西兩列向北排置,兩列間距68米。依次為:華表1對,通高8.06米,覆蓮座,八稜柱身,寶珠頂。向北22米為翼馬1對,馬高2.8米,身長2.83米,頸部以下雕捲雲紋雙翼,東側馬身有獨角。再北22米為鴕鳥1件(東列),浮雕於石屏上,畫面殘損嚴重,屏高1.55米,寬1.97米,厚0.46米,屏面飾滿浮雕山石。再北22米為遞次向前排列的仗馬3對,每對亦隔22米;馬高1.75米,身長2.05米,背置鞍韉,披障泥,尾下垂,有3件馬背鑿有10多個圓窩。再北22米為遞次向前排列的翁仲6對,每對亦隔22米,均為立姿,身高2.47~2.88米;東列文官,着冠,穿寬袖長袍,足蹬三梁履或圓頭履,雙手執笏於胸前;西列除南數第二尊為文官外,餘均為武官,着冠,穿廣袖長袍,足蹬靴,雙手拄五節劍,其中北端一尊深目高鼻,顴骨突出,兩腮留須,似為胡人。 [2] 
貞陵石刻

貞陵研究價值

貞陵是晚唐帝陵的代表,陵園佈局基本上承襲了“因山為陵”的原有格局,但又有其獨特之處。如陵園西城牆北段,在山巔自然石崖上開鑿小道,以利用山樑東側特有的懸崖峭壁來代替土築夯打的城牆;在陵園石刻方面,內城白虎門外的蹲獅,雄踞於門闕之外的山樑上,距白虎門325米。各類石刻的形制與組合、雖然遵從了此前的泰、建、崇、莊等帝陵,但形體已見差小,雕工拙樸、粗疏。特別是司馬道兩側的石人像,既無中唐帝陵精細圓和的資質,也沒有盛唐帝陵粗壯魁梧的氣勢,更沒有初唐帝陵古樸新奇的風格,反映了唐王朝政權根基潰敗,國勢衰竭的景象,成為亡國前夕窘迫荒涼的寫照。 [6] 

貞陵保護措施

1956年8月6日,貞陵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1992年4月20日,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貞陵的保護範圍。 [2] 
2001年6月25日,包含貞陵在內的唐代帝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3年5月27日,包含貞陵在內的唐代帝陵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二五”專項規劃》“十二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7] 
2016年10月31日,包含貞陵在內的唐代帝陵(含唐順陵)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三五”專項規劃》“十三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2019年4月24日,包含貞陵在內的唐代帝陵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4] 
2021年10月12日,包含貞陵在內的唐代帝陵(含唐順陵)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7] 

貞陵旅遊信息

貞陵位置

貞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興隆鎮北仲山。

貞陵門票

貞陵全年24小時免費開放。

貞陵交通

貞陵沒有直達車輛,遊覽須自駕或包車、租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