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貝類動物

鎖定
在浩如煙海的動物世界裏,貝類動物可謂一大類絢麗多姿的海洋軟體動物。其斑斕的外殼,玲瓏的螺體,怪異的形態,無不使人賞心悦目、愛不釋手。軟體動物(有殼或無殼)約有105,000種,種類之多僅次於節足動物,為動物界第二大門。它們的生活習性隨種類的不同和地理分佈各異而千姿百態。大自然的造化賦予了這類動物神奇的生存方式。很多軟體動物就其經濟價值也和人類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關。這些已被人們認識的海洋動物,都具有自己的拉丁文名稱。而這些有着美麗外殼的小動物各有特點,其獨特的方式生存也是非常有趣和神奇的。

貝類動物名詞釋義

貝類動物即有外殼的軟體動物。軟體動物(Mollusca)是三胚層、兩側對稱,具有了真體腔的動物。軟體動物的真體腔是由裂腔法形成,也就是中胚層所形成的體腔。但軟體動物的真體腔不發達,僅存在於圍心腔及生殖腺腔中。軟體動物在形態上變化很大,但在結構上都可以分為頭、足、內臟囊及外套膜4部分。頭位於身體的前端,足位於頭後、身體腹面,是由體壁伸出的一個多肌肉質的運動器官,內臟囊位於身體背面,是由柔軟的體壁包圍着的內臟器官,外套膜是由身體背部的體壁延伸下垂形成的一個或一對膜,外套膜與內臟囊之間的空腔即為外套腔。由外套膜向體表分泌碳酸鈣,形成一個或兩個外殼包圍整個身體,少數種類殼被體壁包圍或殼完全消失。 [1] 
貝類動物 貝類動物
這些基本結構在不同的綱中有很大的變化與區別。軟體動物具有完整的消化道,出現了呼吸與循環系統,也出現了比原腎更進化的後腎(metanephridium)。軟體動物種類繁多,分佈廣泛。現存的有11萬種以上,還有35000化石種,是動物界中僅次於節肢動物的第二大門類。特別是一些軟體動物利用“肺”進行呼吸,身體具有調節水分的能力,使軟體動物與節肢動物構成了僅有的適合於地面上生活的陸生動物。 [1] 
軟體動物門中有殼的可分為5個綱:單板綱Monoplacophora)、多板綱Polyplacophora)、腹足綱Gastropoda)、雙殼綱(Bivalvia)、頭足綱(Cephalopoda)。其中僅腹足綱及雙殼綱有淡水生活的種類,腹足綱還有陸生種類,這兩綱包含了軟體動物中95%以上的種類,其他各綱均為海洋生活。

貝類動物腹足綱

腹足綱 腹足綱
腹足綱(Gastropoda)是軟體動物門中最大的一綱,全綱約有動物88000種,它們分佈在海洋、沼澤、高山和平原上,遍佈全世界。 [2] 
從外部形態來看,除個別的翼足類外,頭部都很發達,位於身體前端,大多呈圓筒狀,上面生有一對或兩對觸角,這些觸角均為圓錐形或棒形,能伸縮,在觸角旁還長了一對眼睛,有些有眼柄,有些則部分或全部退化。本綱動物的足部通常位於身體的腹面,蹠面特別寬廣,適於爬行,由於動物的種類不同,足的形態為適應各自生存的環境也產生了種種差異。 [2] 
貝類動物最神奇又最受人們關注的是那美麗的外,它是軟體動物的保護器官,是它們存放內臟的"皮膚",保護身體的"盔甲"。當動物活動時,頭和足伸出殼外,一遇到危險便縮入殼內。足部和腹部均有肌肉與貝殼的內表面相連,使它們伸縮自如。
貝殼的主要成分是佔全殼質量95%的碳酸鈣和少量的貝殼素(也稱殼基質)等所構成。這些物質是由動物的外套膜上皮細胞間隙的血液滲透出來的,血內含有一種蛋白質與重碳酸鈣的化合物,它可以分解成貝殼素和碳酸鈣,放出無水碳酸。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雕鑿下,貝殼隨着主人的生長增大容積,增加厚度,即富有個性,又充滿光澤。 [2] 
腹足綱通常具有一個螺旋形的貝殼,但是貝殼的形態變化很多,各不相同。例如:帽貝科的貝殼不成螺旋形,如同一把撐開的小傘;錐螺筍螺的貝殼縱軸極高,呈長錐形和筍狀;而玉螺則介於兩者之間,近似球體。
腹足綱 腹足綱
腹足綱 腹足綱
腹足綱 腹足綱
螺的貝殼每旋轉一週稱為一個螺層,螺層的數目隨種類的不同相差很多,如筍螺可達20層,而鮑只有數層,每一螺層上常有各種花紋斑點和突起物如、疣狀突等。 [2] 
對於行動緩慢,缺乏抵抗力的軟體動物來説,僅有一個堅固而實用的外殼來保護它們柔弱的軀體還不夠。為了封住那可自行進出的螺口,拒敵於門外,它們還生有一個。厴的作用不言而喻,也是一種保護器官,當小動物縮入殼內時,即用厴封住螺口。厴是腹足類動物的足後端所分泌出的角質或石灰質物形成的。它的大小和形狀常和殼口一致。但也有些種類如芋螺和鳳螺的厴極小,不能蓋住殼口,它們另有自己的防禦方式。 [2] 
它們通常棲息在岩石或珊瑚礁間,在沙質海底生活時也通常附着在他物上,具有擬態的本領,和它所棲息的岩石珊瑚顏色相似,使敵人難以發現。 [2-3] 

貝類動物雙殼綱

雙殼綱 雙殼綱
雙殼綱Bivalvia)又稱瓣鰓綱 Lamellibranchia 。為軟體動物門的一個綱,約有2萬種。體具兩片套膜及兩片貝殼,故稱雙殼類(Bivalvia);頭部消失,稱無頭類(Acephala);足呈斧狀,稱斧足類(Pelecypoda);瓣狀鰓,故稱瓣鰓類。 [4] 
該綱動物全部生活在水中,大部分海產,少數在淡水,極少數為寄生(內寄蛤Entovalva、戀蛤Peregrinamor等)。約有2萬種,分佈很廣。一般運動緩慢,有的潛居泥沙中,有的固着生活,也有的鑿石或鑿木而棲,少數營寄生生活。 [4] 
多數可食用,如蚶、牡蠣、青蛤、河蜆、蛤仔等;有的只食其閉殼肌,如扇貝的閉殼肌乾製品稱乾貝,江瑤的閉殼肌稱江瑤柱。不少種類的殼可入藥,有的可育珠,如淡水產的三角帆蚌、海產的珍珠貝等。有的為工業品原料,有的可作肥料、燒石灰等。 [4] 
主要特徵是貝殼一對,一般左右對稱,也有不對稱的(不等蛤Anomia 及牡蠣Ostrea等)。殼的形態為分類的重要依據、貝殼中央特別突出的一部分,略向前方傾斜,稱為殼頂(umbo),這是殼中最老的部分。殼頂所在處,為殼的前方。相反的一端為後方。以殼頂為中心,有同心環狀排列的生長線,有的種類有自殼頂向腹緣有放射的肋或溝。殼頂前方常有一小凹陷稱小月面,殼頂後的為盾而、殼的背緣較厚,於此處常有齒和齒槽,左右殼的齒及齒槽相互吻合,構成絞合部(hinge)。絞合齒的數目和排列不一,為鑑定雙殼類種類的主要特徵。絞合齒中正對殼頂的為主齒,其前的齒稱前側齒,其後為後側齒。在絞合部連結兩殼的背緣有一角質的、具彈性的韌帶(ligament),其作用可使二殼張開。殼自背至腹為其高度,自前至後為其長度,兩殼左右最寬處為其寬度。 [4] 
雙殼綱 雙殼綱
雙殼綱 雙殼綱
雙殼綱 雙殼綱
一些種類(貽貝扇貝等)在足的腹中線稍後處有一孔,稱為足絲孔,通人足絲囊內,其上皮細胞的分泌物遇水即變硬成貝殼素的絲狀物,集合成足絲(byssus),用以固着外物。口為上下二唇間的橫縫,唇多為三角形,具纖毛,可攝食。胃腸間有晶杆(crystalline style),細長棒狀。胃中有胃盾(gastric shield),有保護胃的作用。鰓在原始種類(灣錦蛤Nucula)為盾狀;有的為絲狀或瓣狀;有的鰓瓣互相癒合,且退化,形成一有孔的隔膜,為隔鰓(孔螂類Poromyacea),已無呼吸作用。心臟為一心室二心目構成,開管式循環;排泄器官為一對腎;神經節有腦、足、髒3對(灣錦蛤類尚有側神經節),感官不發達、多數雌雄異體,少數雌雄同體(牡蠣),個體發生中有擔輪幼蟲及面盤幼蟲、淡水蚌有特有的鈎介幼蟲。 [4-5] 

貝類動物頭足綱

頭足綱(Cephalopoda) 頭足綱(Cephalopoda)
頭足綱(Cephalopoda)現存的動物現僅存786 種,大多是沒有外殼的軟體動物,如人們熟悉的烏賊、章魚等,但是也有為數不多的具有貝殼的種類 如“鸚鵡螺船蛸”。鸚鵡螺一度是海洋中最具優勢的無脊椎動物,當今只有少數幾種存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船蛸所謂的“殼”,事實上只不過是一堆含鈣物質,是供雌性船蛸儲卵之用,一旦卵孵化完畢,“殼”就被丟棄。全世界温暖海域均有分佈。 [6] 
化石種在一萬種以上,主要是各類烏賊章魚。頭足綱動物為全部海生,肉食性,身體兩側對稱,分頭、足、軀幹三部分。頭部發達,兩側有一對發達的眼。足着生於頭部,特化為腕和漏斗,故稱頭足類。漏斗位於頭部腹面,在頭和軀幹之間。原始種類具有外殼,現存種類則多是內殼或無殼。鰓為羽狀,一對或二對,心耳和腎的數目和一致。口腔具有顎片和齒舌。神經系統集中,感官發達。循環系統為閉管式。直接發育(無需變態)。
頭足綱可分為兩個到四個亞綱,其中現存兩個亞綱。一個是蛸亞綱Coleoidea)又稱為二鰓亞綱,外殼已經消失或是內化。此亞綱包括章魚、烏賊、墨魚等。另一個是鸚鵡螺亞綱Nautiloidea)又稱為四鰓亞綱,外殼依然存在,此綱包括鸚鵡螺等。另有已滅絕的菊石亞綱(Ammonoidea,也可以分類為四鰓亞綱)和箭石亞綱(Belemnoidea)。 [6] 
頭足綱分佈在所有海域的所有深度,沒有發現適應淡水的種類,但有些能夠適應不同鹽度的水。 [7] 
頭足綱 頭足綱

貝類動物多板綱

多板綱 多板綱
多板綱(Polyplacophora)軟體動物門的一綱。體橢圓,背隆腹平,背側具有8塊石灰質殼片,多作疊瓦狀排列。最前面的一塊稱為頭板,最後一塊呈元寶形,稱為尾板,中間的六塊稱中間板。板片的形狀、大小和板片上的紋飾均隨種類而異,是分類的重要依據。動物體腹面平坦,頭在前方,圓柱狀。足在頭部的後方,掌狀,很大,用於吸附岩石或爬行。足與外套膜之間有許多成對的鰓。肛門位於後端。殼片周圍為一圈外套膜。腹面前端為不發達的頭,口位其腹面。頭後為寬大的足,可吸附於岩石表面或緩慢匍匐運動。足四周為外套溝,溝內有多對櫛鰓。真體腔發達;開管式循環,心臟具1心室、1心耳,位圍心腔內;具齒舌;1對管狀腎;單個生殖腺;神經系統簡單,梯式,無神經節。一般雌雄異體,個體發生中有一擔輪幼蟲期。約1000種,全海產。習見種類如毛膚石鱉(Acanthochiton),生活在海濱潮間帶岩石間。 [8] 
多板綱全屬海生,常見於沿岸潮間帶岩石裂隙中,以藻類、有孔蟲等小動物為食料。晚寒武世至現代。化石少,常見分為散骨板。該綱最常見的代表是石鱉(Chiton,白堊紀至現代)。 [8-9] 

貝類動物單板綱

單板綱 單板綱
單板綱(Monoplacophora)是軟體動物門的一綱。大多數為化石種,早在古生代泥盆紀(35000萬年前)已絕滅。它們有一帽狀貝殼,2~8對對稱的肌痕,類似現代腹足類的類(Patellacea),故多年來一直認為它們是原始的類。1938年,有人指出這類動物身體為兩側對稱,不是腹足類,應單獨列為一綱。1952年於太平洋沿岸哥斯達黎加3750米水深處第一次採得生活標本,1957年訂名為新碟貝(Neopilina galathea),此後在大西洋、印度洋又發現了8種。體為兩側對稱,具一近圓而扁的殼,腹面是寬大的足,足四周為外套溝,溝內有5對櫛鰓,前後排列。頭部不明顯,口位足的前端,足末為肛門。心臟2對,位圍心腔內,每一心臟由1心室2心耳組成,腎6對;生殖腺2對,雌雄異體。圍食道還有一神經環,向後伸出的側神經索和足神經索。神經環的兩側增厚形成腦神經節。這類“活化石”的發現,對研究貝類的起源與進化,有着重大的意義。 [10] 
單板綱是一羣原始海洋軟體動物,具一枚鈣質殼,呈低錐形或帽形,兩側對稱。該綱化石生存於寒武紀至中泥盆世。1952年一般丹麥考察船首先在中美洲西邊太平洋深海(3000m以上水深)中首次發現了現生的單板類,名為Neopilina(新笠板貝),視為活化石。隨後對其軟體進行了詳細研究,頗有意義的是發現身體有分節現象,從而認為環節動物就是軟體動物的始祖。古代單板類生活於淺海,有些甚至是礁體或近礁體的居住者。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