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貝葉棕

鎖定
貝葉棕(Corypha umbraculifera L.)是棕櫚科貝葉棕屬的喬木。高達18-25米,直徑50-90釐米,有較密的環狀葉痕;葉大型,呈扇狀深裂,形成近半月形,葉柄粗壯,上面有溝槽,邊緣有短齒;花序頂生,大型、直立,呈圓錐形;花小,兩性,乳白色,有臭味;果實呈球形,干時果皮產生龜裂紋;種子近球形或卵球形。花期2-4月,果期翌年5-6月。 [1] 
貝葉棕原產於印度、斯里蘭卡等亞洲熱帶國家,在中國主要分佈於雲南西雙版納地區。 [1]  喜温暖、潮濕、陽光充足的環境,生長適温 20-28℃。適合生長於土質疏鬆、濕潤、肥沃、土層深厚的砂質壤土,切忌膠泥土。人工繁殖時可採用播種繁殖法。 [6] 
貝葉棕的葉可入藥,其味微甜、性熱,有通氣活血、除風止痛的功效,可治療寒濕痹證、肢體關節痠痛等症狀。 [7]  其根的汁液可治腹瀉,幼株的水煎劑可治感冒等。其樹形美觀,是很好的綠化觀賞植物。從花序割取汁液,可制棕櫚酒、醋或熬製成糖;幼嫩種仁可用糖漿煮成甜食,成熟種仁有毒不能吃;樹幹髓心搗碎經水浸提得澱粉,可供食用。其葉片可代紙作書寫材料,在印度和中國雲南(傣族)有用貝葉刻寫佛經,俗稱“貝葉經”。 [1] 
中文名
貝葉棕
拉丁學名
Corypha umbraculifera L. [5] 
別    名
長葉棕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棕櫚目
棕櫚科
貝葉棕屬
貝葉棕
分佈區域
中國西雙版納、緬甸、印度、斯里蘭卡
命名者及年代
L.,1764
國際瀕危等級
數據缺乏(DD) [4] 

貝葉棕植物學史

貝葉棕的葉片可代紙作書寫材料,在印度和中國雲南(傣族)有用貝葉刻寫佛經的,俗稱“貝葉經”。 [7] 

貝葉棕形態特徵

貝葉棕是棕櫚科貝葉棕屬的喬木。植株高大粗壯,喬木狀,高達18-25米,直徑50-60釐米,最大可達90釐米,具較密的環狀葉痕。
葉大型,呈扇狀深裂,形成近半月形,葉片長1.5-2米,寬約2.5-3.5米,裂片80-100,裂至中部,劍形,先端淺2裂,長60-100釐米,裂片寬7-9釐米;葉柄長2.5-3米,粗壯,寬7-10釐米,上面有溝槽,邊緣具短齒,頂端延伸成下彎的中肋狀的葉軸,長約70-90釐米。
花序頂生、大型、直立,圓錐形,高4-5米或更高,序軸上由多數佛焰苞所包被,起初為紡錘形,後裂開,分枝花序即從裂縫中抽出,約有30-35個分枝花序,由下而上漸短,下部分枝長約3.5米,上部的長約1米,4級分枝,最末-級分枝上螺旋狀着生幾個長約15-20釐米的小花枝,上面着生花;花小,兩性,乳白色,有臭味。
果實球形,直徑3.2-3.5釐米,干時果皮產生龜裂紋;種子近球形或卵球形,直徑約1.8-2.0釐米;胚頂生。只開花結果-次後即死去,其生命週期約有35-60年。花期2-4月,果期翌年5-6月。 [1]  [8] 

貝葉棕產地生境

貝葉棕原產印度、斯里蘭卡等亞洲熱帶國家,截至到1991年僅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零星栽植於緬寺(佛寺)旁邊和植物園內,在中國主要分佈於雲南西雙版納地區。 [1]  貝葉棕的原產地,生長於北緯6-10°,海拔500-600米,年均温25-28℃,年降雨量3000毫米。貝葉棕在西雙版納北緯21°10`-22°40`,海拔500-600米,年均温20-22℃,年降雨量1200-1900毫米,表現出-一定的生態適應能力,能正常生長、開花結果並繁殖後代;處於廣東省湛江市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北緯21°10``,海拔28米,年均温22.7℃,年降雨量1600毫米,種有4株貝葉棕,生長良好。 [3] 

貝葉棕生長習性

貝葉棕是喜光的陽性植物,貝葉棕喜温暖、潮濕、陽光充足的環境,早期適宜半廕庇,生長期要求陽光充足。在熱帶北緣西雙版納氣候條件下能正常開花結果、繁殖後代。 [2]  生長適温 20-28℃。適合生長於土質疏鬆、濕潤、肥沃、土層深厚的砂質壤土,切忌膠泥土。 [6] 

貝葉棕繁殖方法

人工繁殖時可採用播種繁殖法。 [6] 
貝葉棕
貝葉棕(5張)
催芽鮮種子剝去外種皮置於32-35℃温棚內進行催芽,催芽基質為粗砂。每天保持砂牀濕潤,10天胚開始萌動,25天萌動,萌動率90%,發芽率68.8%。貝葉棕為半出土、單子葉筒狀萌發類型,因此催芽時埋沙過厚不利於萌發。
移植貝葉棕苗生長緩慢,經催芽先長出胚根,胚根長可達40釐米,起初初生葉包裹在子葉鞘內,培養50天左右初生葉(鱗葉)從子葉鞘內抽出,90天左右第2葉從鱗葉中抽出形成幼苗。因此從種子催芽到胚根長至4-8釐米時即可移植到有混合營養土(生土+家畜糞)的營養袋中,否則胚根過長不利於移植成活。由於貝葉棕根系長,鬚根少,苗期不易生長鬚根,故營養袋子長度必須有40釐米以上。 [3] 

貝葉棕栽培技術

貝葉棕
貝葉棕(4張)
定植貝葉棕幼苗生長緩慢,種植3年袋苗僅生長2-4條側根,長出3片葉,因此定植穴坑深不能少於40釐米。也可採取砂牀催芽,胚根伸出8釐米後直接播於大田,子葉露於地面並在坑底放置瓦片,抑制根向下生長而萌發側根。定植時不要傷根,定植後必須遮蔭,除去雜草,保持土質疏鬆、濕潤。定植地要求陽光充足、土層深厚、肥活的沙質壤土,切忌膠泥土。
管理貝葉棕幼苗期間需精心護理,乾季勤澆水,幼苗用遮蔭網或棕桐科植物葉片遮蓋。冬季注意防寒,用稻草覆蓋基部,同時注意白蟻危害。 [3] 

貝葉棕主要價值

貝葉棕的引入首先是作為一種宗教信仰的植物而栽培。另外,還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其樹形美觀,是很好的綠化觀賞植物;從花序割取汁液,含有糖分可制棕櫚酒或醋或熬製成糖;幼嫩種仁可用糖漿煮成甜食(成熟種仁有毒不能食用);樹幹髓心搗碎經水浸提得澱粉,可供食用。貝葉棕的葉可入藥,其味微甜、性熱,有通氣活血、除風止痛的功效,可治療寒濕痹證、肢體關節痠痛等症狀。 [7]  其根的汁液可治腹瀉,幼株的水煎劑可治感冒等。其樹形美觀,是很好的綠化觀賞植物。從花序割取汁液,可制棕櫚酒、醋或熬製成糖;幼嫩種仁可用糖漿煮成甜食,成熟種仁有毒不能吃;樹幹髓心搗碎經水浸提得澱粉,可供食用。其葉片可代紙作書寫材料,在印度和中國雲南(傣族)有用貝葉刻寫佛經,俗稱“貝葉經”。 [1] 
參考資料
  • 1.    貝葉棕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羅文楊;熱帶地區綠化優良樹種——貝葉棕[J];農村百事通;2007-07-01;29
  • 3.    羅文揚; 胡建湘; 韓驊;貝葉棕及其繁殖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06-10-15;66-67
  • 4.    Corypha umbraculifera L.  .IUCN[引用日期2023-03-15]
  • 5.    貝葉棕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15]
  • 6.    陳璋編著.棕櫚植物: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09:91-92
  • 7.    茶旭,詹文濤主編;雲南省中醫中藥研究所,西雙版納州民族醫藥研究所,思茅地區民族傳統醫藥研究所編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編.中華本草 傣藥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2:69
  • 8.    貝葉棕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