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貝茨氏擬態

鎖定
1862年,英國博物學家H·W·貝茨首次以假警戒色假説來解釋巴西叢林中一些親緣關係很遠的蝶類之間在色斑上的相似性。他發現有些不可食蝴蝶與另一些分類地位相距甚遠的可食性蝴蝶(粉蝶科)具有相同的色斑,而這些色斑在被擬者所屬的屬中是典型的,在擬者所屬的屬中則是不典型的,這説明擬者的警戒色是假的,被擬者的才是真的,這種擬態現象後來就被稱為貝茨氏擬態。
中文名
貝茨氏擬態
外文名
Batesian mimicry
別    名
貝氏擬態
大多見於
鱗翅目昆蟲

貝茨氏擬態釋義

貝茨氏擬態,也稱貝氏擬態,1862年,英國博物學家H·W·貝茨首次以假警戒色假説來解釋巴西叢林中一些親緣關係很遠的蝶類之間在色斑上的相似性。他發現有些不可食蝴蝶與另一些分類地位相距甚遠的可食性蝴蝶(粉蝶科)具有相同的色斑,而這些色斑在被擬者所屬的屬中是典型的,在擬者所屬的屬中則是不典型的,這説明擬者的警戒色是假的,被擬者的才是真的,這種擬態現象後來就被稱為貝茨氏擬態。

貝茨氏擬態特點

貝茨氏擬態中的被擬者分佈廣、數量眾多、顯眼並具有不可食性或其他保護方式。被擬者的色斑通常是其所屬分類羣的典型色斑,而擬者的則相反。擬者和被擬者經常生活在同一地區和時間,這樣捕食者便難以將兩者分清。擬者與被擬者必須非常相似,否則易被自然選擇所淘汰。擬者和被擬者的相似性僅限於可見的形態結構、色斑和行為等,不涉及解剖學特徵。擬者的進化從一開始就需要一個大的表型的變化,所以大多數擬態圖案是由單基因控制的。擬態發生的可能性不僅取決於原模型的存在和恰當的突變的產生,也取決於模擬同一原模型的擬態種的數目,在沒有其他擬態種時,擬態容易建立。 [1] 

貝茨氏擬態舉例

貝茨氏擬態中最驚人的一個例子是巴布亞產的兔鳳蝶(Papilio laglaizei Depuiset)。 這個種的模型不是別的蝴蝶,而是白天活動的一種蛾(Alcidis agarthyrsus)。 它們從正面看非常相似,只有從反面看才能區分開來。這種蛾腹部腹面呈鮮豔的桔黃色, 而任何鳳蝶屬的種類都無此特徵。兔鳳蝶則利用後翅臀褶區的相同顏色的斑來達到這一目的,當其休止時這一部分正好蓋在腹部上而形成桔黃色現象。
非洲鳳蝶(Papilio dardanus Brown)具有雌體多型現象,從而呈現出多種有趣的貝茨氏擬態。其雄蝶很易識別,乳黃色的翅上具有黑色的花紋,後翅各具一枚尾突。在某些分佈區(埃塞俄比亞、馬達加斯加),雌蝶在顏色、花紋及形態方面都與雄蝶非常相似。在其他地區,絕大部分雌蝶後翅無尾突,形態差異懸殊,且大量模擬其他科的不可食種類的形態。已知非洲鳳蝶的多型雌體超過100種。貝茨氏擬態大量出現在鳳蝶科中。 [2] 

貝茨氏擬態輔助理解概念

貝茨氏擬態擬態

擬態是指一種生物在形態、行為等特徵上模擬另一種生物,從而使一方或雙方受益的生態適應現象。是動物在自然界長期演化中形成的特殊行為。擬態包括三方:模仿者、被模仿者和受騙者。這個受騙者可為捕食者或獵物,甚或同種中的異性。在宿主擬態現象中,受騙者和被模仿者為同一物。許多有毒、味道不佳或有刺的動物往往有警戒色,這點常為其他生物所模仿。動物具有與其他動、植物體或非生物體相似的顏色、形態或姿勢稱之為擬態。按其相反效果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尺蠖蛾像小樹枝似的不引人注目,因此稱為隱蔽擬態或稱為模仿(mimesis)。另一種是虻由於它具有像黃蜂一樣顯眼的色彩而欺騙了捕食者,諸如此類的擬態稱為標誌擬態或只稱擬態(mimicry)。

貝茨氏擬態擬態的組成

擬態系統的組成:典型的擬態系統由擬態者、模擬對象和受騙者共同組成。三者應有一定程度的同域性和同時性,但並非絕對地在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出現。有些擬態系統則只有由擬態者和模擬對象組成。
1、擬態者
明顯具有擬態現象的昆蟲主要有直翅目、螳螂目、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鱗翅目、雙翅目等。既有植食性昆蟲,也有肉食性昆蟲;既有寄生性類羣,也有共生性類羣。
2、模擬對象
昆蟲的模擬對象大體有三類:一類是對受騙者而言是不可食、不好食(味道不好)或有毒的動、植物或環境中的其它物體,包括植物的枝、葉、花、果、有毒的甲蟲、蝶類、石塊、鳥糞、蟲糞等;另一類是對受騙者而言是可怕的動物,擬態者可模擬這些動物的形、色、味、聲等,最典型的例子是擬態者模擬蛇頭、蜂形、蟻形、獸眼等,使受騙者望而生畏;第三類是模擬獵物、寄主或宿主的相關形態或特性,如蟻客模擬螞蟻的形態或行為、化學物質等。一般一種模擬對象只被一種擬態者所模擬,也有一種模擬對象被多種擬態者模擬的。如一種木工蟻可以被一種管巢蛛、一種跳蛛、一種盲蝽和一種螳螂等4種節肢動物所模擬。
3、受騙者
受騙者是擬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成擬態的選擇壓力。受騙者多是擬態者的天敵,包括天敵昆蟲、食蟲鳥、獸及人等,尤為鳥類為主。 [1] 
參考資料
  • 1.    張霄,方詩瑋,任東,楊強. 昆蟲擬態的歷史發展[J]. 環境昆蟲學報,2009,31(04):365-373.
  • 2.    擬態  .中國科普博覽[引用日期201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