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貝聿銘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土木專家、建築師)

鎖定
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2019年5月16日),出生於廣東廣州,原籍浙江蘭溪,祖籍江蘇蘇州,美國國籍,土木專家,建築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生前是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建築顧問。 [2-3]  [9]  [18-19]  [30] 
貝聿銘於1940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學士學位;1944年入讀於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45年任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1948年獲得哈佛大學建築學碩士學位;1948年—1960年任職於韋伯納普建築公司(Webb & Knapp Real Estate Corp);1958年—1965年任職於I.M. Pei & Associates;1966年—1989年任職於I.M. Pei & Partners;1967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9]  ;1990年起任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建築顧問;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籍院士 [2]  ;2019年5月16日在美國紐約逝世,年102歲。 [3]  [8]  [13-14]  [16]  [18] 
貝聿銘畢生從事建築設計工作。 [7] 
中文名
貝聿銘
外文名
Ieoh Ming Pei
國    籍
美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廣東廣州
出生日期
1917年4月26日
逝世日期
2019年5月16日
畢業院校
哈佛大學
職    業
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約翰·肯尼迪圖書館
玻璃金字塔
香港中銀大廈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展開
主要成就
1967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祖    籍
江蘇蘇州

貝聿銘人物生平

Ieoh Ming Pei Ieoh Ming Pei
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Ieoh Ming Pei)出生於廣東廣州。
1927年,入讀上海青年會中學。
1935年,入讀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學院,之後轉至麻省理工學院(MIT),改學工程專業。
1939年—1945年,任職於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 [31] 
1940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學士學位。
1944年,入讀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1945年,任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8年,獲得哈佛大學建築學碩士學位。
Ieoh Ming Pei Ieoh Ming Pei
1948年—1960年,任職於韋伯納普建築公司(Webb & Knapp Real Estate Corp)。
1955年,將韋伯納普建築公司建築研究部改組為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並獨立執業。
1958年—1965年,任職於I.M. Pei & Associates。
1960年起,離開韋伯納普建築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
1966年—1989年,任職於I.M. Pei & Partners。
1967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9] 
1990年起,任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建築顧問。
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籍院士。 [2] 
2019年5月16日,在美國紐約逝世,年102歲。 [3]  [8]  [13-14]  [16]  [18] 

貝聿銘主要成就

貝聿銘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Ieoh Ming Pei Ieoh Ming Pei
據2022年12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貝聿銘有超過50項建築設計作品,其中半數以上獲獎。包括醫院、學校、圖書館、公用建築等有30餘所,博物館等有12所。1961年—1967年,在美國大氣研究中心的設計中逐步形成個人風格。1968年—1978年,在美國華盛頓國家藝術館設計的成就得到世界盛譽。應法國總統邀請設計的盧浮宮擴建是其一生建築事業的最高成就,被稱為“將為20世紀建築留下傑出之篇章”。貝聿銘對北京城市規劃提出過重要建議,為北京城市建設規劃起到了推動作用。 [2] 
  • 設計獲獎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1984年
美國建築學會榮譽獎
-
得梅因藝術中心、埃佛森美術館 [11] 
美國建築師協會國家榮譽獎
  • 代表作品
落成時間
作品名稱
所在地
1946年
上海藝術博物館 [3] 
上海
1963年
紐約基普斯灣廣場(Kips Bay Plaza) [8] 
美國紐約
1963年
台灣東海大學盧思義教 [15] 
中國台灣
1964年
費城社會山塔(Society Hill Towers) [8] 
美國費城
1967年
紐約銀塔(Silver Towers) [8] 
美國紐約
1967年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8] 
美國科羅拉多州
1975年
美國波士頓
1976年
新加坡
1978年
美國華盛頓
1979年
美國波士頓
1982年
北京
1986年
賈維茨會展中心 [15] 
美國紐約
1989年
法國巴黎
1997年
美秀美術館 [3] 
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1990年
中國香港
2001年
北京
2004年
德國曆史博物館新翼 [15] 
德國柏林
2006年
卡塔爾多哈
2006年
蘇州
2009年
中國澳門
2009年
中國駐美大使館新辦公樓 [15] 
美國
-
海灣石油大廈(Gulf Oil Building) [8] 
美國亞特蘭大
-
中國銀行紐約分行大廈 [4] 
美國紐約
-
埃弗森藝術館 [11] 
美國紐約州雪城
-
得梅因藝術中心 [11] 
美國愛荷華州

貝聿銘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67年
1969年
國家榮譽獎 [3] 
1976年
托馬斯·傑斐遜建築獎章 [16] 
-
1979年
美國建築學會金獎 [1] 
美國建築學會
1979年
友邦保險金獎 [16] 
-
1981年
法國建築學金獎 [11] 
-
1983年
普利茲克獎 [7] 
-
1986年
美國自由勳章 [16] 
-
1988年
國家藝術獎章 [16] 
1988年
法國榮譽騎士勳章 [5] 
1989年
日本帝賞 [11] 
-
1992年
美國政府
1993年
皇家藝術學院名譽院士 [18] 
1996年
2010年
皇家金獎 [16] 
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
2020年1月
2019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 [5] 
-
-
哈佛大學榮譽博士 [18] 
-
哥倫比亞大學榮譽博士 [18] 
-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 [18] 
-
巴黎美國大學榮譽博士 [18] 
-
羅馬大學榮譽博士 [18] 

貝聿銘社會任職

擔任職務

貝聿銘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Ieoh Ming Pei Ieoh Ming Pei
貝聿銘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的祖父貝理泰擅長理財,被當地知縣看重,聘請他做幕僚。後來又協助陳光甫莊得之於1915年創辦了上海銀行,1917年曾出任蘇州分行經理。還促使中國旅行社的成立併兼任中國旅行社蘇州分社經理;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曾供職於盛宣懷創辦的漢冶萍煤鐵公司統計部。1914年,進入中國銀行北京總行,先後擔任廣州香港、上海分行經理及總行副總經理。1946年3月,又出任中央銀行總裁。1973年貝祖詒任香港上海商業銀行辦事董事 [13]  ;貝聿銘在香港度過了童年,1927年以後,他回到上海讀中學,後來又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1935年他遠渡重洋,到美國留學。貝祖詒原來希望貝聿銘留學英國學習金融,但他沒有遵從父命,而是依自己的愛好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建築系。 [12] 
  • 婚姻家庭
貝聿銘的妻子的名字是盧愛玲,兩人育有三子一女,長子貝定中、次子貝建中、幼子貝禮中都子承父業從事建築設計行業,女兒貝蓮從事法律行業。 [15] 

貝聿銘人物評價

Ieoh Ming Pei Ieoh Ming Pei
“貝聿銘在發展現代主義建築的幾何構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貢獻。”江蘇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建築裝飾學院評) [1] 
“貝聿銘是現代建築史上‘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他始終堅持着現代主義風格,在將建築人格化的同時為其注入東方的詩意。遊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他,無疑是建築界一個特殊的存在。貝聿銘這個名字,幾乎可以代表一個時代的建築。”(《新民晚報》評) [3] 
“貝聿銘是建築界的‘華人之光’。”中國新聞網評) [6] 
“貝聿銘是‘仍在實踐中的晚期現代主義中的最傑出的一員’。”(傳記作家卡特·懷斯曼評) [8] 
“貝聿銘是一名少見的能同時吸引房地產開發商、企業界領袖和藝術博物館董事的建築師之一,他所有的作品,從商業摩天大樓到藝術博物館,都代表了前沿與保守之間的謹慎平衡。”(《紐約時報》評) [8] 
Ieoh Ming Pei Ieoh Ming Pei
“貝聿銘努力探索一條把現代建築特徵與中國民族特色相統一的可行之路,為豐富中國新建築發展道路方面做了重要貢獻,為北京城市建設規劃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工程院評) [2] 
“貝聿銘是全球許多地標性建築背後的男人,20世紀最多產的建築師之一。他的設計因幾何精度、樸實的外表以及自然燈光而享譽世界。”英國廣播公司評) [10] 
“貝聿銘是現代主義建築師中最偉大的一位。”(建築媒體ArchDaily評) [10] 

貝聿銘人物影響

  • 人物傳記
圖書名稱
作者
出版時間
出版社
貝聿銘 [21] 
王天錫
1990年
《貝聿銘的世界》 [23] 
黃健敏
1995年
藝術家出版社
黃健敏
1996年
中國計劃出版社、貝思出版有限公司
《閲讀貝聿銘》 [27] 
黃健敏
1997年
中國計劃出版社、貝思出版有限公司
聿銘 [22] 
倪衞紅
2001年
波姆(Gero Von Boehm)著、林兵譯
2004年
徐寧、倪曉英
2007年
貝聿銘傳 [29] 
廖小東
2008年
貝聿銘全集 [24] 
菲利普·朱迪狄歐、珍妮特·亞當斯·斯特朗
2012年
《貝聿銘 [20] 
何其莘、楊孝明
2018年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