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貝塞尼家的姐妹

鎖定
《貝塞尼家的姐妹》是2009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勞拉·李普曼。
書    名
貝塞尼家的姐妹
作    者
勞拉·李普曼
類    別
小説
譯    者
李靜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6月01日
頁    數
378 頁
定    價
29 元
開    本
32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802256873

貝塞尼家的姐妹內容簡介

該書為美國作家勞拉·李普曼的作品,曾獲得2007年鵝毛筆大獎、《海濱》雜誌評論家獎、亞馬遜2007年度暢銷書、2008年安東尼獎、麥卡維提獎和巴瑞獎《紐約時報》精選好書等榮譽稱號。全書以三十年前的一宗失蹤案為引子,通過作者奇幻細膩的筆法描繪了兩姐妹之間的複雜情感。 [1] 
《貝塞尼家的姐妹》是一本好書,失去了你們,人生該如何繼續下去,就算要再傷一千遍的心,我還是希望有一個答案。
三十年前,貝塞尼家的一對姐妹珊妮和希瑟,在一所購物中心離奇失蹤。沒有勒索電話,沒有目擊證人,沒有發現屍體。
三十年後,一個車禍現場,肇事司機竟自稱是貝塞尼家的妹妹希瑟。她究竟是不是希瑟?過去的三十年到底發生了什麼?最重要的是,事發當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三十年前,貝塞尼家15歲的珊妮和12歲的妹妹希瑟,在城裏的購物中心消失無蹤。警方竭盡所能調查仍毫無頭緒,也始終未尋獲屍體。這樁離奇的失蹤案,讓一個家庭從此分崩離析,也讓所有當事者從此活在歉疚與哀痛中。
而今,在一場公路車禍裏肇事逃逸、彷徨失措的女子,卻自稱是貝塞尼家失蹤多年的妹妹希瑟。沒有絲毫證據可以支持她的説法,但她卻對往事歷歷如繪,甚至知道一般人不可能得知的細節。
為何回家的路要經過三十年?為什麼事隔這麼久她才打破沉默?而這些年來她又過着什麼樣的生活?最重要的,當初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當所有塵封的傷痛、謊言和秘密,因為女子的出現而再度開啓,這場延宕了多年的折磨,是否終能劃下句點?

貝塞尼家的姐妹章節目錄

引子
第一部 星期三
第二部 帶藍吉他的人(1975)
第三部 星期四
第四部 PRAJAPATAYE SVAHA PRAJAPATAYE IDAM NA MAMA.(1976)
第五部 星期五
第六部 電話良伴(1983)
第七部 星期六
第八部 真相(1989)
第九部 星期天
第十部 SWADHAYAYA

貝塞尼家的姐妹作者簡介

勞拉·李普曼,生於1959年,曾在《巴爾的摩太陽報》擔任記者達十二年之久,後轉而嘗試小説的創作。1997年出道至今,發表了十部“黛絲探案”系列,三部獨立作品,不但獲得愛倫坡、安東尼、夏姆斯、克莉絲蒂等推理大獎,此外在羅曼史、主流文學圈均獲得肯定,包括浪漫時代女性偵探成就獎、馬里蘭作家獎、首屆巴爾的摩市文學獎等殊榮。目前定居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
《貝塞尼家的姐妹》是她第三部獨立作品,甫上市即攻佔全美暢銷排行榜,包括紐約時報、邦諾書店、獨立書商協會、出版者週刊和華盛頓郵報等,並獲得2007年鵝毛筆獎“偵探、懸疑、驚悚類”大獎,以及2007史全德評審獎“年度最佳小説”大獎。

貝塞尼家的姐妹社會評論

作者把理智動腦的橋段埋藏於一個高度人性的故事之中,予以獨特的結合……第一次閲讀這個故事時,你只能全篇屏息讀到結尾。等你再次翻閲,將讚歎李普曼如此高明地騙過了讀者。 ——《紐約時報》
故事劇情吸引了讀者注意,但這部作品在人物劃畫方向,包括豐富的細節和描述方式,令人印象特別深刻……這是處於寫作巔峯的作家完全零缺點之作。 ——《華盛頓郵報》
對於情感上的逃避與躲藏,提供了寫實而強烈的細節描述……一個精彩的謎團,一場關於悲傷和失去的深刻探索。——《衞報》
青春期宛如碩大的傷痂,或是疤痕組織,一步步掩蓋住太過柔軟的靈魂,但一掀開就露出本質。然而,我們的人生呢?又有多少禁得住一覽無遺的推敲?!
誠然,從文學角度來講,本書是極具有觀賞價值的,流暢、優美的文字,錯落而閃回式的敍事結構,大量細膩的內心獨白,都很好地增強了書的可讀性。但是,讀完後內心很難説是愉悦的,因為真實。
本書不能算是推理類的作品,更像是社會紀實小説,對於現實社會和社會中的人,有着幾近無情地直面。青春期成長的煩惱,兩代人認知的對抗,宗教對於迷失靈魂的籠罩,夫妻關係的畸形鏈條,以及對於自我極力推崇的唯我主義,等等等等。閲讀者很容易在其中找到曾經的影子,有共鳴,更有唯恐不及的逃避。現實的邪惡,似乎更有殺傷力。我很慨嘆一位女作家有如此氣度寫出這樣一部作品,不為討人喜歡的作品。
書的翻譯是另一大亮點,《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的譯者,而《貝塞尼家的姐妹》絕對讓人再一次的驚喜。 ——站在岸上看風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