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β粒子

鎖定
β粒子(英語:Beta particle),又譯貝塔粒子或貝他粒子。指的是當放射性物質發生β衰變,所釋出的高能量電子或正電子。β衰變有兩種:β−衰變與β+ 衰變。β−衰變會產生電子,而β+ 衰變會產生正電子。
中文名
β粒子
外文名
Beta particle
別    名
貝塔粒子或貝他粒子
性    質
高能電子

β粒子簡介

β粒子是高速的電子,由於帶負電荷,會受電磁場影響。它的體積比α粒子細得多,穿透能力則比α粒子強,需要一塊幾毫米厚的鋁片才可以阻擋它。很多放射性物質都會在衰變時放出β粒子。
β粒子為組成β射線基本粒子,帶有電子流或正電子流。其質量極小,僅為α粒子的1/8000。

β粒子β粒子的衰變

β粒子 β粒子
在β衰變過程當中,放射性原子核通過發射電子和中微子轉變為另一種核,產物中的電子就被稱為β粒子。在正β衰變中,原子核內一個質子轉變為一箇中子,同時釋放一個正電子,在“負β衰變”中,原子核內一箇中子轉變為一個質子,同時釋放一個電子,即β粒子。
β粒子衰變後,會產生質子、電子、中微子反中微子也是β衰變的副產品),放射性物質進行核聚變反應時會出現β衰變的現象。例如,太陽內核的氫核聚變就會引發β衰變,生成中微子,並將中微子投射向宇宙中,有人提出的“中微子導致地核融化”一説的中微子就是來自太陽的β衰變。
1930年,奧地利物理學家泡利為了解釋中子在衰變成質子和電子(β衰變)時,能量出現虧損的問題,提出了一個猜想,認為是一種不可探測的中性粒子帶走了能量。這種粒子隨後被意大利物理學家費米叫做“中微子”,以區別於中子。費米利用泡利的這個猜想成功地建立了β衰變理論,於是中微子很快被廣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