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點紋斑竹鯊

鎖定
點紋斑竹鯊,是須鯊目鬚鯊科 [6]  斑竹鯊屬 [7]  底棲小型鯊 [8]  。體延長細狹,淺黃褐色,尾細長;吻寬而圓鈍,眼小,具鼻口溝;口寬大,平橫,上下頜具唇褶;齒小,齒頭三角形,側齒頭細狹或無,多行;尾鰭狹長,上葉較狹,下葉前部不突出,與中部連合呈廣圓形;臀鰭低長,與尾鰭下葉毗連。
點紋斑竹鯊分佈於中國台灣海域和南海,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及澳大利亞沿岸也有分佈。常棲息於鬆軟的沙泥質或珊瑚礁或潮間帶水坑中。夜行性,以小型甲殼動物及魚類為食。卵生,卵殼扁平形,孵化約需要4個月。 [9] 
出於自我保護意識,點紋斑竹鯊會像變色龍一樣,體色會根據周圍環境而變化,所以是“鯊魚家族裏的變色龍” [10] 具有一定的觀賞性。 [11]  點紋斑竹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近危(NT)保護等級。 [12] 
拉丁學名
Chiloscyllium punctatum
別    名
貓鯊
外文名
Brownbanded Bamboo Shark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軟骨魚綱
鬚鯊目
天竺鯊科
斑竹鯊屬
點紋斑竹鯊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亞    綱
板鰓亞綱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Müller & Henle,1838
保護級別
(IUCN2015年 ver 3.1)——近危(NT) [2] 
中文名
點紋斑竹鯊
同義學名
Scyllium punctatum van Hassel1823

點紋斑竹鯊動物學史

點紋斑竹鯊最初由Müller & Henle於1838年描述並命名為Chiloscyllium punctatum。屬名Chiloscyllium源自希臘語“cheilos”(意為嘴唇)和“skylla”(被定義為一種鯊魚)。 [3] 

點紋斑竹鯊形態特徵

點紋斑竹鯊
點紋斑竹鯊(6張)
體長最長約104釐米。體延長細狹。尾細長,比頭和軀幹長1.5倍餘。頭長几為全長1/6。背面在兩背鰭之間有1縱行皮嵴。吻中長,寬而圓鈍。眼小,橢圓形,無瞬膜,距第一鰓孔與距吻端約相等。鼻孔近口,具鼻口溝;前鼻瓣前部具一尖長鼻須,伸達上唇,後部廣圓形突出,鼻間隔後緣稍凹入;後鼻瓣前部具一平扁半環形皮褶,後部具一螺旋形皮褶,沿着鼻口溝外側,與上唇褶相連。口寬大,平橫,距眼的前緣垂直線比距吻端近許多;唇褶寬短,位於口側,下唇寬扁,成一連續橫褶,後緣遊離波曲。齒小,齒頭三角形,側齒頭細狹或無,多行在使用。噴水孔小,幾全部位於眼的後半部下方。鰓孔狹小,最後1個最寬,最後2個很接近,最後3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
背鰭2個;第一背鰭較大,起點對着腹鰭基底前部,上角圓鈍,後緣凹入,下角尖突,基底長約與背鰭間隔相等或稍短;第二背鰭形狀與第一背鰭相似,基底長比背鰭間隔稍短。尾鰭狹長,尾椎軸平直;上葉較狹,下葉前部不突出,與中部連合呈廣圓形,與後部相隔處有一缺刻,後部圓形,與上葉相隔處也有一缺刻。臀鰭低長,與尾鰭下葉毗連,起點後於第二背鰭後端垂直線有一相當距離,基底長約等於尾鰭下葉缺刻前長的1/2。腹鰭比第一背鰭小,外角和裏角圓形,後緣圓凸。胸鰭頗狹小,比腹鰭為大,後緣圓凸,外角鈍圓,裏角圓形,鰭端伸達胸鰭起點至腹鰭起點之距離的1/2至3/4。
體淺黃褐色,具棕褐色橫紋11條;頭的前部在眼的前後方1條,頭的後部至胸鰭基底上方1條,第一背鰭和腹鰭前方1條,第一背鰭下方和後方1條,第二背鰭前方1條,第二背鰭下方1條,第二背鰭後方至尾鰭5條。體上和鰭上常具許多暗褐色小斑。 [4] 

點紋斑竹鯊生活習性

點紋斑竹鯊屬沿海普通小型底棲鯊。主要棲息於沿海珊瑚礁區,經常棲息於潮間帶。活動緩慢,常蟄伏於礁區附近海牀。離水後可存活約12小時。夜行性。以底棲之魚、蝦、蟹、貝類等為食物。 [4-5] 

點紋斑竹鯊分佈範圍

海域:分佈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從日本至澳洲北部海域。在中國分佈於台灣海域、南海。 [4-5] 
國家: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北領地、昆士蘭州)、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馬來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東帝汶、越南。 [2] 

點紋斑竹鯊繁殖方式

點紋斑竹鯊卵
點紋斑竹鯊卵(3張)
卵生,卵殼圓形。 [4]  配對的卵被釋放到底棲環境中。卵盒長11釐米×15釐米,扁平。胚胎完全以卵盒內的蛋黃為食,直到孵化並自由遊動。在圈養中,從雌性被釋放後可能需要長達4個月的時間才能孵化。孵化後,幼鯊總長為13-17釐米。 [3] 

點紋斑竹鯊保護現狀

點紋斑竹鯊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 ver 3.1)——近危(NT)。 [2] 

點紋斑竹鯊保護措施

該物種在澳大利亞東海岸的大堡礁海洋公園和摩頓灣海洋公園中受到保護。雖然在公園的大部分區域仍然允許捕魚,但該物種並未成為主要目標魚類,由於其總體堅韌性,很可能在捕撈中倖存下來。
在泰國普吉島,曾經有一次從人工繁殖的水族箱種羣(普吉島海洋生物中心)中重新放養野生種羣,其中包括在2004年12月2日釋放6-12個月大的99條人工繁殖的點紋斑竹鯊。
巴布亞灣對蝦拖網漁業是根據巴布亞新幾內亞國家法律和條例管理的,並且有一些季節性關閉措施。 [2] 

點紋斑竹鯊主要價值

主要以底拖網或沉底刺網捕獲,一般被利用加工為鯊魚醃或製成魚槳、魚丸等,大型水族館偶有展示。 [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