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貓頭獅

鎖定
貓頭獅又稱客家獅,因獬、豸,獅頭形狀似貓,流傳於客家人羣中,是一種流傳年代比較久遠而且比較少見的地方傳統獅舞 [7]  地方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在宗族禮儀、神廟灘頭祭祀、拜年賀壽時,在從化客家人聚居的村落水寨,人們必會敲鑼打鼓吹嗩吶,架起貓頭獅,戴上面具,閃展騰挪地舞獅。
客家貓頭獅製作匯聚了泥塑、繪畫、裱糊等民間工藝,須具備一定的美術基礎,共有取泥、塑坯、上紙、點畫、上油等五道工序。 [1] 
貓頭獅成品共分大、中、小三種尺寸,最大載重量達到100公斤以上,貓頭獅的獅頭重量最重為6斤,最輕為3斤。 [2] 
貓頭獅是貓頭獅身的吉祥瑞獸,表演以模仿貓的機敏、表情為主,輔以獅舞動作,表演套路仿照貓步、馬步、麒麟步等動作,滑稽風趣。創始至今有300多年曆史,具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內涵,2018年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5] 
中文名
貓頭獅
別    名
客家獅
流行地區
客家地區
類    別
地方傳統獅舞

貓頭獅舞獅簡介

貓頭獅 貓頭獅 [6]
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地方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年初一、初二,貓頭獅隊大多圍繞村頭門樓舞獅,以驅邪鎮妖,盼如意吉祥。貓頭獅舞造型、舞步動作、鼓樂與一般獅舞不同,獅頭造型較一般本地獅頭小,頭頂插着兩束青葱的麥草,生氣盎然。

貓頭獅從化貓頭獅

貓頭獅舞動技巧

貓頭獅的獅頭形狀似貓 貓頭獅的獅頭形狀似貓 [6]
從化貓頭獅主要流傳於當地客家人羣及其生活地區,因此又被稱為客家獅,是與南獅並存的民俗節慶表演,自明末清初流傳已有300多年曆史。在城郊街北星社區,每逢過年節慶、開業慶典、新居落成,都有機會見到貓頭獅歡樂助興。 [6] 
從化貓頭獅的最大特色在於其造型和舞步動作與眾不同,同時,伴奏的鼓樂節拍也十分獨特。 [6] 
貓頭獅的服裝 貓頭獅的服裝 [6]
頭獅的個頭體形比南獅要小,服裝五光十色。獅頭形狀似貓,頭上扎有一對小耳朵,額前嵌有小圓鏡,在太陽映耀下如佛光照四方,又如古代武將的“護心鏡”,雙目突出如金魚眼,扁圓形的大口兇而不怒,頭頂插着兩束青葱的麥草,造型既生機盎然,又憨態可掬。 [6] 
貓頭獅的舞蹈動作風趣幽默且細膩,共有四個完整的套路,即拜四面、獅子解潔(清潔身體)、尋青(即找食)和採紅(即搶香包)。舞獅人踩着鑼鼓節拍,時而疾馳跳騰,時而磨蹭徘徊,時而昂首直立,時而低眉順眼。
傳統獅隊一般由24人組成,6人一組輪流上場,其中2人舞獅頭,2人舞獅尾,1人扮演“大頭佛”,1人扮演“小猴子”,全套可舞1個多小時。和一般醒獅表演有所不同,貓頭獅舞均在平地上完成,沒有梅花樁表演。
配合貓頭獅舞蹈的打擊樂器一般有鼓、鑼、鈸(鑔),有固定的敲打音樂調式,節奏鏗鏘有力、震撼人心。

貓頭獅起源傳説

從化貓頭獅的誕生與流傳和北星社區的發展變遷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據瞭解,北星社區在2014年由村改社區,老一輩的村民原來居住在位於流溪河上游的玉溪村,因修建流溪河水庫需要,20世紀50年代遷居至此。北星社區的大門樓上至今刻有一幅“新玉溪”的石匾,時刻提醒族人不要忘記故鄉。
傳説當時玉溪村裏鼠患盛行,農作物被破壞,村民於是想到利用造型似貓的貓頭獅驅除鼠患,祈求一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貓頭獅個頭較小也是有緣由的。玉溪村是典型的客家村,臨山傍水,到處都是又彎又窄的山路,比起大塊頭的南獅,小巧的貓頭獅更方便在山路上通行。 [6] 
據《從化貓頭獅》一書記載,還有一種流傳於從化客家人中的傳説是貓頭獅與西遊記故事有關。相傳古代有一對獅子橫行天地,無惡不作,傷噬萬類,令生靈塗炭。佛祖為普救蒼生,便指派捲簾大將(即沙和尚)下凡降服惡獅。捲簾大將降服獅子渡其皈依佛門,途經東海時遭風浪,雄獅勇敢下海探路而被淹死,母獅膽小,涉水未深而被捲簾大將救起。多年後,唐僧去西天取經,途中遭遇毒瘴,得悉雌獅能避險驅邪,遂率弟子前往,使盡各種招數,引獅子出來消災避邪。從化貓頭獅只有雌獅而無雄獅。 [6] 

貓頭獅和平貓頭獅

公元1444年的興寧肖德茂來到南壩村學東片定居,同時也將客家特色龍、獅製作技藝帶到南壩,代代相傳至今。
和平縣貓頭獅既異於北獅,也不同於南獅,形貓似獅,獅頭正額寫有一個金光閃閃的“王”字,獅面牙尖,鼻高,眼大,眉顯,整個獅頭上繪有七彩龍、鳳、梅、蘭、竹、菊、八仙的法器及海浪、浮雲,使獅頭在威武、和善、凝練、生機,彰顯客家人在不斷的遷徙中積極應對自然挑戰豪情。
和平縣貓頭獅曾參加2006年6月廣東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實物被廣東省博物館收藏。 [1] 
和平“貓頭獅”多銷售至江西“三南”(定南、全南、龍南)地區以及廣東河源、梅州、惠州等客家地區。粵、贛兩地的客家人,認為舞獅有吉祥喜慶、如意發財的寓意,舞獅是當地節日的民間習俗之一。 [2] 
和平客家貓頭獅 和平客家貓頭獅 [8]
舞獅表演過程貫穿故事情節,配有民間武術表演。舞獅隊員舞獅要有強壯的身體,故要通過練武壯身。舞獅有舞雙獅和舞單獅,一頭獅子由舞獅子頭和舞獅子尾二個人一起共同完成系列舞獅動作過程的叫舞雙獅。一頭獅子由舞獅子頭一個人完成系列舞獅動作過程的叫舞單獅。舞單獅還有飛越桌子的高難動作,飛越桌子台數越多説明武功越高強。舞獅表演不管是舞雙獅還是舞單獅,有白麪沙生、紅面沙生(又叫駝背沙)、小猴等角色配襯,還配有打拳、棍、刀、矛頭、叉等民間武術表演,和平縣客家地區的武術派系主要有彭寨鎮安坳九子堂的林家傳統武術等等。 [8] 

貓頭獅文化遺產

2011年7月7日,從化貓頭獅入選《廣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屬傳統舞蹈。 [3] 
2022年4月29日,貓頭獅(龍川貓頭獅)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項目編號Ⅶ-26。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