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貓耳朵草

(毛芨蕨)

鎖定
貓耳朵草又名毛芨蕨。屬於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短,斜生,密被氏線形棕色鱗片。葉近生;葉柄高7~15釐米,褐黑色,有光澤,被糠秕狀鱗片;1次羽狀複葉,長15~30釐米,寬3~4釐米;頂端羽片最大,兩側羽片7~14對,互生,羽片卵圓形至卵圓狀矩圓形,全緣,先端鈍,中部羽片長2~2.5釐米,寬7~12毫米;下部羽片剖、柄,上部的無柄;葉厚紙質,兩面密被細長鏽毛,尤以下面為多;葉脈扇狀。
別    名
草蚱螞蓮、土知母、毛芨蕨、龍頭鳳尾、象牙七、聯公七
中文學名
貓耳朵草
植物界
分佈區域
分佈於山東、河北、山西、雲南、四川、台灣、西藏等地。
生態環境
生於石面。
拼音名
Māo ěr Duo Cǎo

貓耳朵草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狀莖粗短,斜生,密被長線形棕色鱗片。1次羽狀複葉,長15-30cm,寬3-4cm;頂端羽片最大,兩側羽片7-14對,互生,羽片卵圓形至卵圓狀矩圓形,全緣,先端鈍,中部羽片長2-2.5cm,寬7-12mm;下部羽片有小柄,上部的無柄;葉厚紙質,兩面密被細長鏽毛,尤以下面為多;葉脈扇狀,孢子囊羣沿側脈着生,隱沒於鏽毛內;囊羣蓋缺如。

貓耳朵草分佈範圍

分佈於河北、山西、雲南、四川、台灣、西藏等地,生於石面 [1] 

貓耳朵草性狀鑑別

根莖粗短,密生長線形鱗片;鬚根長達15cm,棕黑色,彎曲,纖細而堅韌。葉柄長7-15cm,棕色至棕黑色,有光澤,被有淡棕色鱗片,基部鱗片較多;葉片厚紙質,單數一回羽狀,長15-20cm,寬3-7cm,先端羽片較大,兩側羽片7-14對,下部羽片近對生,有短柄,向上漸成互生,無柄;羽片卵圓形至矩狀卵形,長1.5-2.5cm,寬5-12mm,全緣,上面中脈可見粗毛,背面有較密的淺棕色長毛;葉脈扇狀。孢子囊羣近球形,沿側脈着生,被柔毛覆蓋。氣微,味辛 [2] 

貓耳朵草藥理作用

①對大鼠實驗性關節炎的作用綿毛馬兜鈴揮發曲及提出的總生物鹼對大鼠蛋清性關節炎有明顯的預防作用,非生物鹼部分無效,冷浸劑經乙醇沉澱1次所得的製劑對蛋清性及甲醛性關節炎均有效果,但如沉澱兩次,並經高壓滅菌者即失去作用。
②抗腫痛作用全草的粉末混於飼料中餵食小鼠,對艾氏腹水癌和腹水總細胞數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艾氏癌皮下型瘤亦有明顯效果。 煎劑內服也有效。
經初步分析,有效成分似能溶解於水和乙醇,不溶於氯仿,受熱不被破壞。
參考資料
  • 1.    徐君主編,中藥圖譜 (彩色圖文版),中醫古籍出版社,2003年05月第1版,第572頁
  • 2.    李文瑞 李秋貴主編,中藥別名辭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09月第1版,第9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