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豬水泡病

鎖定
豬水泡病是由豬水泡病毒引起、發生在身上的病害。病初可見蹄冠、趾間、蹄踵的皮膚髮紅、腫脹、疼痛,站立時頻頻舉蹄,跛行。隨後蹄踵出現大小不等的水泡,波及趾間,蹄冠。水泡內有淡黃,淡紅稍渾濁的液體。嚴重時局部化膿、壞死,蹄殼脱落,卧地不起,呈爬行狀。 [2] 
豬水泡病是一種急性傳染病,該病主要集中在歐洲和亞洲,病害無明顯的季節性,不同品種、年齡的豬均可感染髮病,傳染快,發病率高,可達 70-80%,但病死率很低。 [1]  [4] 
豬水泡病的防治採用防止病原傳入以及注射疫苗的綜合防治措施。 [2] 
中文名
豬水泡病
別    名
豬傳染性水泡病
病 原
豬水泡病毒
病害類型
急性傳染病
為害動物
侵害部位
皮膚、黏膜等

豬水泡病病害學史

1966年10月,豬水泡病首先發生於意大利Lombardy的豬羣,以後在歐洲的許多國家相繼發生豬水泡病的流行蔓延,引起嚴重的經濟損失並導致世界肉食市場的混亂。 [2] 
1968年,查明其病原為腸道病毒的一種。 [4] 
1971年,豬水泡病見於中國香港地區,隨後英國,奧地利、法國、波蘭、比利時、德國、日本、瑞士、匈牙利、蘇聯和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先後報道發生該病。 [3] 
197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召開的第20屆會議和國際獸疫局(OIE)第41屆大會,確認了是一種新病,定名為“豬水泡病”。 [4] 

豬水泡病病原特徵

豬水泡病形態特徵

豬水泡病的病原為豬水泡病病毒(學名:Swine vesicular disease virus),屬於微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病毒粒子呈球形,在超薄切片中直徑為20-23納米,用磷酸鎢負染法測定為28-30納米,用沉降法測定為28.6納米。病毒粒子在細胞質內呈晶格排列,在細胞質的囊泡內凹陷處呈環形串珠狀排列。病毒的衣殼呈二十面體對稱,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無囊膜。 [3] 

豬水泡病生理特性

豬水泡病病毒在仔豬腎、倉鼠腎原代細胞和豬傳代細胞上生長,24小時內在細胞質內出現顆粒,細胞變圓,48小時內細胞單層全部脱落。對牛、倉鼠、豚鼠、兔的腎細胞、牛甲狀腺細胞、BHK-21傳代細胞等均不感染。據報道,病毒不同毒株在IBRS-2細胞單層上均可見到蝕斑,蝕斑直徑達4-5納米。 [3] 
豬水泡病病毒無血凝特性,對環境和消毒劑有較強抵抗力,在50℃30分鐘仍不失感染力,60℃30分鐘和80℃1分鐘即可滅活,在低温中可長期保存。病毒在污染的豬舍內存活8周以上。 [3] 

豬水泡病為害症狀

豬水泡病根據症狀,可以分為典型、温和型和亞臨牀型(隱性型)三種:
  • 典型:早期症狀為上皮蒼白腫脹,在蹄冠和蹄踵的角質與皮膚結合處首先見到,36-48小時時水泡明顯凸出,裏面充滿水泡液,很快破裂,但有時維持數天。水泡破後形成潰瘍﹐真皮暴露,顏色鮮紅。常常環繞蹄冠皮膚與蹄殼之間裂開。病理變化嚴重時蹄殼脱落。部分豬的病理變化部位因繼發細菌感染而形成化膿性潰瘍。由於蹄部受到損害而出現跛行。有的豬呈犬坐式或躺卧地下,嚴重者用膝部爬行。水泡也可見於鼻盤,舌,唇和母豬乳頭上。仔豬多數病例在鼻盤發生水泡。體温升高(40-42℃),水泡破裂後體温下降至正常。病豬精神沉鬱、食慾減退或停食,肥育豬顯著掉膘。在一般情況下,如無併發其他疾病者不引起死亡,初生仔豬可造成死亡。病豬康復較快,病癒後2周,創面可痊癒,如蹄殼脱落,則相當長時間後才能恢復。 [3] 
  • 温和型(亞急性型):只見少數豬隻出現水泡,病的傳播緩慢,症狀輕微﹐往往不容易被察覺。 [3] 
  • 亞臨牀型(隱性感染):豬感染後沒有出現臨牀症狀,但可產生高濃度的中和抗體。據報道,將一頭亞臨牀感染豬與其他5頭易感豬同圈飼養,10天后有2頭易感豬發生了亞臨牀感染,這説明亞臨牀感染豬能排出病毒,對易感豬有很大的危險性。豬水泡病發生後,約有2%的豬發生中樞神經系統紊亂,表現向前衝,轉圈運動,用鼻摩擦咬齧豬舍用具,眼球轉動,有時出現強直性痙攣。 [3] 
症狀

豬水泡病流行情況

豬水泡病僅發生於豬,而牛、羊等家畜不發病。豬不分年齡、性別、品種均可感染。在豬高度集中或調運頻繁的單位和地區,容易造成該病的流行,尤其是在豬集中的豬舍,豬隻數量和密度愈大,發病率愈高。在分散飼養的情況下,很少引起流行。該病在農村主要由於飼餵城市的鉗水,特別是洗豬頭和蹄的污水而感染動物。 [3] 
病豬、帶毒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通過糞、尿、水泡液、乳汁排出病毒。感染常由接觸、飼餵病毒污染的泄水和屠宰下腳料、生豬交易、運輸工具(被污染的車、船)而引起。被病毒污染的飼料、墊草、運動場和用具以及飼養員等往往造成該病的間接傳播。受傷的蹄部、鼻端皮膚、消化道黏膜等是主要傳播途徑。 [3] 

豬水泡病病理變化

豬水泡病病毒侵入豬體,扁桃體是最易受害的組織。皮膚、淋巴結和咽後淋巴結可發生早期感染。原發性感染是通過損傷的皮膚和黏膜侵入體內經2-4天在入侵部位形成水泡,以後發展為病毒血症。病毒到達口腔黏膜和其他部位皮膚形成繼發性水泡。上皮病理變化的發生可分為兩個過程,一是細胞死亡和由於皮膚棘細胞層鬆解喪失了結合力;二是細胞內水腫導致上皮細胞的網狀變性。 [3] 
豬水泡病特徵性病理變化表現為蹄部、鼻盤、唇、舌面、乳房出現水泡,水泡破裂,水泡皮脱落後,暴露出創面有出血和潰瘍。個別病例心內膜上有條狀出血斑。其他內臟器官無可見病理變化。組織學病理變化為非化膿性腦膜炎腦脊髓炎,大腦中部病理變化較背部嚴重,腦膜含有大量淋巴細胞,血管嵌邊明顯,多數為網狀組織細胞,少數為淋巴細胞和嗜伊紅細胞,腦灰質和白質出現軟化病灶。 [3] 

豬水泡病診斷方法

豬水泡病的症狀無法區分其與口蹄疫、豬水泡性疹和豬水泡性口炎,因此必須依靠實驗室診斷加以區別。該病與口蹄疫區別更為重要,常用的實驗室診斷方法有下列幾種:
  • 生物學診斷:將病料分別接種1-2日齡和7-9日齡乳豬,如2組乳豬均死亡者為口蹄疫;1-2日齡乳豬死亡,而7-9日齡乳豬不死者,為豬水泡病。病料經在pH3-5緩衝液處理後﹐接種1-2日齡乳豬死亡者為豬水泡病,反之則為口蹄疫。或以可靠的豬水皰病免疫豬或病癒豬與發病豬混羣飼養,如兩種豬都發病者為口蹄疫。 [3] 
  • 反向間接血凝試驗:用口蹄疫A、O、C型的豚鼠高免血清與豬永皰病高免血清抗體球蛋白致敏經1%戊二醛或甲醛固定的綿羊紅細胞,製備抗體致敏紅細胞與不同稀釋的待檢抗原,進行反向間接血凝試驗,可在2-7小時內快速區別診斷豬水陋病和口蹄疫。 [3] 
  • 熒光抗體試驗:用直接和間接免疫熒光抗體試驗,可檢出病豬淋巴結冰凍切片和塗片中感染細胞,也可檢出水泡皮和肌肉中的病毒。 [3] 

豬水泡病防治措施

  • 疫苗防治:豬感染水泡病病毒7天左右,可在豬血清中出現中和抗體,28天達高峯。因此用豬水泡病高免血清和康復血清進行被動免疫有良好效果,免疫期達1個月以上,為此在商品豬大量應用被動免疫,對控制疫情擴散、減少發病率會起到良好作用。用於水泡病免疫預防的疫苗有弱毒疫苗和滅活疫苗,但由於弱毒疫苗在實踐應用中暴露出許多不足,已停止使用。滅活疫苗安全可靠,注苗後7-10天即可產生免疫力,保護率在80%以上,免疫期在4個月以上。用水泡皮和倉鼠傳代毒製成滅活苗有良好免疫效果,保護率為75-100%。 [3] 
  • 防止病原擴散:組織病原由疫區向非疫區擴散是控制豬水皰病的重要措施,尤其是應注意監督牲畜交易和轉運的畜產品。運輸時對交通工具應徹底消毒,屠宰下腳料和沾水經煮沸方可餵豬。 [3] 
  • 加強檢疫:在收購和調運時,應逐頭進行檢疫,一旦發現疫情應按照中國動物防疫法中相關規定立即向主管部門報告,按早、快、嚴、小的原則,採取封鎖、隔離,撲殺、銷燬、消毒、無害化處理、緊急免疫接種等強制性措施,迅速撲滅疫病。病豬及屠宰豬肉、下腳料應嚴格實行無害處理。環境及豬舍要進行嚴格消毒,常用於該病的消毒劑有過氧乙酸、複合酚、氨水和次氯酸鈉等。 [3] 
參考資料
  • 1.    李貴興主編.中西結合防治豬病: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2:第113頁
  • 2.    馬興元,趙玉軍主編.國家法定豬病診斷與防制: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04:第36-39頁
  • 3.    單虎主編.獸醫傳染病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7.04:第231-234頁
  • 4.    林瑞炮,林冰影編著.人畜 獸 共患性疾病: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09:第1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