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豬梭菌性腸炎

鎖定
豬梭菌性腸炎是由C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初生仔豬腸毒血癥。
中醫病名
豬梭菌性腸炎
多發羣體
初生仔豬
常見發病部位
人畜腸道
常見症狀
仔豬初生當天就可出現出血性腹瀉(血痢)

豬梭菌性腸炎疾病概述

以腹瀉(血痢)、腸壞死、病程短、病死率高為特點。C型產氣莢膜梭菌革蘭氏陽性、有莢膜、運動的厭氧大桿菌,在中央或近端形成卵圓形芽胞。主要產生α和β等外毒素,引起腸毒血癥和壞死性腸炎 [1] 

豬梭菌性腸炎流行特點

該病由於C型產氣莢膜梭菌及其芽胞在人畜腸道、糞便、土壤等廣泛存在。新生仔豬通過污染的母豬乳頭、地面或墊草等吃入本菌芽胞而感染。該病多發於1~3日齡仔豬,1周齡以上的仔豬發病很少。同一豬羣內各窩仔豬的發病率不同,最高可達100%,病死率20%~70%。該病一旦傳入一個豬羣,病原就會長期存在,如果預防措施不力,該病可連年在產仔季節發生,造成嚴重危害。 [1] 

豬梭菌性腸炎臨診症狀

最急性型:仔豬初生當天就可出現出血性腹瀉(血痢),後軀沾滿帶血稀糞。精神不振,走路搖晃,迅速進入瀕死狀態。部分仔豬無血痢而衰竭死亡。
急性型:病程一般可維持2天左右,拉帶血的紅褐色水樣稀糞,其中含有灰色壞死組織碎片,病豬迅速脱水、消瘦,最終衰竭死亡。
亞急性型:發病仔豬一般在初生後5~7天死亡。病豬開始精神、食慾尚好,持續性的非出血性腹瀉,糞便開始為黃軟便,後變為清水樣,並含有壞死組織碎片,似米粥樣。隨病程發展,病豬逐漸消瘦、脱水死亡。
慢性型:病程一至數週,呈間歇性或持續性腹瀉。糞便為灰黃色粘液狀,肛門周圍、尾巴及後軀被稀便污染,乾燥後形成糞痴或幹糞球附着於後軀或尾巴上。病豬精神尚好,但生長停滯,最終死亡或形成僵豬。 [1] 

豬梭菌性腸炎病理變化

剖開腹腔,有多量櫻桃紅色積液,病變主要發生於空腸,有時也可延至迴腸,十二指腸一般無病變。
最急性型:空腸呈暗紅色,與正常腸段界限分明,腸腔內充滿暗紅色液體,有時包括結腸在內的後部腸腔也有含血的液體 。腸粘膜及粘膜下層廣泛出血,腸繫膜淋巴結鮮紅色。
急性型:出血不十分明顯,但腸壞死嚴重,可見腸壁變厚,彈性消失,色澤變黃。腸粘膜呈黃色或灰色,腸腔內含有稍帶血色的壞死組織碎片鬆散地附着於腸壁。
亞急性型:病變腸段粘膜壞死嚴重,可形成壞死性假膜,易於剝下。在壞死腸段的漿膜下層和腸繫膜淋巴結中有數量不等的小氣泡。
慢性型:腸管外觀正常,但粘膜上有壞死性假膜牢固附着的壞死區。其他實質器官變性,並有出血點。 [1] 

豬梭菌性腸炎防治措施

豬梭菌性腸炎治療

該病發病急、病程短,一旦出現臨診症狀,用抗菌藥物治療效果較差。在早期可用青、鏈黴素10萬IU/kg體重口服療效也可用“迪美唑”製成舔劑,按30mg/kg體重,口服,每日3次,連用3~5天為一療程。對急性和亞急性病例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1] 

豬梭菌性腸炎預防

免疫預防:該病流行的豬場,給母豬注射C型魏氏梭菌類毒素2 次,可產生足夠的初乳抗體,保護仔豬免於發病。在懷孕中期進行一免(即第一次免疫),於產前2~3周進行二免(即第二次免疫)。以後在每次懷孕時於產前2~3周進行加強免疫。
藥物預防:沒有進行C型魏氏梭菌類毒素免疫注射的豬羣,一旦仔豬發生本病,對所產的仔豬,可用青、鏈黴素進行預防。初生仔豬產後未哺乳前,用青、鏈黴素各10萬IU/kg體重,灌服,能有效預防本病的發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