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豬偽狂犬病
- 外文名
- Herpesviridae
- 病 原
- 豬偽狂犬病病毒
- 為害動物
- 豬
- 侵害部位
- 腎、肺、腦
- 病害類型
- 急性傳染病
豬偽狂犬病病害學史
編輯1948年,中國由劉永純報道了貓偽狂犬病,這是中國首次報道的動物偽狂犬病。
1956年,分別在黑龍江國有寶泉嶺農場和廣東珠海國有珠江機械農場豬場中發現豬偽狂犬病流行(歐守杼等,1958)。
1957年,在四川華容縣發現了豬偽狂犬病(曹修源,1959)。
1967—1978年,開展牛源偽狂犬病毒(Fa株)研究(黃壽森等,1966)。
1984年,佘永建等報道了斷奶仔豬偽狂犬病,並分離到病毒。
豬偽狂犬病病原特徵
編輯豬偽狂犬病病毒屬於皰疹病毒科,甲型皰疹病毒亞科,豬皰疹病毒1型。本病毒可在很多種動物細胞中生長繁殖,如在豬腎細胞、兔腎細胞、牛睾丸細胞、雞胚成纖維等原代細胞以及PK-15、Vero、BHK-21等傳代細胞中都能很好地增殖,併產生明顯的細胞病變和核內嗜酸性包涵體。偽狂犬病病毒只有一種血清型,但毒力卻有一定差異。PRV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如44℃經過5小時不能將其完全滅活,在低温潮濕的環境下,pH6~8時病毒最為穩定。
[1]
豬偽狂犬病病毒的動物感染譜非常廣,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都易感,其中包括豬、牛、綿羊、山羊、犬、貓、兔、鼠及幾種野生動物如洗熊、水貂、銀狐等,豬是豬偽狂犬病病毒的儲存宿主。各種動物的易感程度具有一-定的差異,牛、綿羊、犬、貓和兔都比豬易感,這些動物感染後均以死亡而告終。實驗動物如兔、小鼠等人工接種該病毒可引起典型的發病症狀。
[1]
豬偽狂犬病為害症狀
編輯豬偽狂犬病的臨牀症狀隨豬年齡和毒株毒力不同而有變化,其中感染豬的年齡是最主要的。潛伏期一般3~6天,個別可達10天,妊娠母豬感染PRV後引起流產、產死胎和木乃伊胎,且以產死胎為主。流產常發生於感染後的10天左右,流產胎豬的體形大小較一致。感染母豬有時還具有屢配不孕、返情率增高的表現。新生仔豬感染後可出現大批死亡,特別是1周齡內仔豬發病率、死亡率幾乎可達100%。仔豬往往在生後第2天開始突然發病,表現高熱、沉鬱、昏睡、嘔吐、拉稀、尖叫、共濟失調、轉圈,倒地後四肢盲目的划動,3~5天達死亡高峯。病程短、死亡較快。2~4周齡仔豬發病時,有上述類似的神經症狀,但病程稍緩。4周齡到3月齡小豬出現嚴重感染時,特徵症狀為咳嗽、流鼻液、打噴嚏等,個別病豬表現有中樞神經紊亂症狀,如強直、陣發性痙攣、後肢運動失調等,死亡率常低於育肥豬。育肥豬感染較少出現神經症狀,呈一過性的類似於感冒樣的症狀。
[1]
豬偽狂犬病流行情況
編輯豬偽狂犬病的傳播途徑主要為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交配、精液、胎盤傳播。病毒可直接接觸傳播,更容易間接傳播,如吸人帶病毒粒子的氣溶膠及飲用污染的水,或通過其他媒介物如靴子、衣服、飼料、運輸工具等傳播。偽狂犬病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多發生在寒冷季節,這是因為低温有利於病毒存活。
[1]
豬偽狂犬病病理變化
編輯豬偽狂犬病通常缺乏典型的病變,但經常可見漿液性到纖維索性壞死性鼻炎、壞死性扁桃體炎及口腔和上呼吸道局部淋巴結腫脹或出血。有時可見肺水腫以及肺臟散在有小壞死灶、出血點或肺炎灶。仔豬及流產胎兒的肝、脾表面可見到黃白色壞死灶(2~3毫米),肺和扁挑體有出血性壞死灶。流產母豬可能有輕度子宮內膜炎。
[1]
豬偽狂犬病診斷方法
編輯- 豬偽狂犬病的診斷通常需結合病史、典型的臨牀症狀和病變可以作出初步診斷,但若缺乏神經症狀,或者感染只侷限於育肥豬和成年豬則較難作出初步診斷,需進行實驗室確診。
- 病毒分離和鑑定:採取流產胎兒、腦炎病例的腦等組織病料分離病毒。對於潛伏感染者,三叉神經節適合於病毒分離。無條件進行細胞培養時,可用疑似病料皮下注射家兔,若為PRV可引起注射部位的瘙癢,家兔撕咬注射部位並於2天后死亡。利用PCR技術可從患病動物分泌物、組織器官等病料中擴增PRV特異基因,從而對患病豬進行確診。熒光抗體檢測法是一種檢測組織中PRV的快速、可靠的方法,首選的被檢組織是扁挑體,此外腦、咽組織塗片也可應用。
豬偽狂犬病防治措施
編輯防止輸入:引進動物時進行嚴格的檢疫,防止將野毒引人健康動物羣是豬偽狂犬病控制的一個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措施。嚴格滅鼠,控制犬、貓、鳥類和其他禽類進入豬場,禁止牛、羊和豬混養,控制人員來往,搞好消毒及血清學檢測對該病的防治都有積極的作用。
[1]
注射疫苗:
- 豬偽狂天病滅活疫苗
- 偽狂犬病活疫苗
- 豬偽狂天病活疫苗(HB98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