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豫西山歌

鎖定
豫西山歌係指流傳於河南省西部洛陽市、三門峽市及所轄15個縣(市)山歌的總稱。豫西山歌作為中州民間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韻味世代流傳,經久不衰。
中文名
豫西山歌
音樂風格
民歌
豫西山歌大致有如下幾類:
(1)勞動歌曲。包括工業、農業方面的勞動歌曲。工業勞動歌曲在豫西山歌中主要包括“船工號子”“打夯號子”等。如偃師縣的《黃河拉篷號》《黃河拉船號》,伊川縣的《打夯歌》等。這類歌曲是人們在從事集體性的沉重勞動中所喊唱的,用它起到振奮精神、增強幹勁、統一步伐的作用。多采用一唱眾合的演唱形式,因而節奏鮮明,強拍突出。領唱時,有時節奏比較自由,眾合時多用齊唱,以勞動呼聲為主。農業勞動歌曲在豫西山歌中佔有較大的比重,主要包括“山歌”和“田歌”。如靈寶縣的《姐兒哥》盧氏縣的《望吾郎》《採花》,欒川縣的《打獐子歌》等,這類歌曲是山區羣眾在田間勞動或在山坡放牧、打獵時所唱的歌曲,多采用對唱、獨唱、齊唱等演唱形式。無論是山歌還是田歌的節奏一般都比較自由,隨個人興致而即興演唱。這類山歌的曲調相當豐富,其中有些還與河南地方戲曲如豫劇或曲劇等有着很深的淵源關係。
(2)燈歌。燈歌就是豫西人在逢年過節或喜慶時的一種載歌載舞的演唱形式,它是一種表演性或娛樂性的歌曲。如靈寶的《鬧元宵》,偃師的《串金扇》《勤儉歌》,洛陽的《玩花船》等。這類山歌的曲調一般都比較歡快跳躍,熱烈軒昂,優美動聽,歌詞具有深厚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地方色彩。
(3)小調。小調是泛指流行於豫西人民羣眾日常生活中能夠獨立演唱的,反映羣眾各個方面生活、抒發人們各種思想感情及自我娛樂時所唱的小曲。如流傳在伊川的《十二月採茶》,孟津的《小佳人》《紡花經》及洛陽的《催眠曲》等。這類山歌在豫西山歌中佔比重最大。它的曲、詞大都比較完整、穩定,旋律委婉優美、動聽,其中有些如敍事類山歌的歌詞往往有四五十段之多。
(4)叫賣歌曲。叫賣歌曲在收集到的豫西山歌中只有很少的幾首。這類歌曲是由小商販為招攬生意,從一般吆喊聲中發展而來的。貨郎們走街串巷用這種帶有歌唱性的喊聲招攬生意,如流傳在洛寧縣的《少針無線難做活》等。這種山歌節奏自由、旋律變化多端,生動活潑,簡易上口。由於和當地的語言、音韻結合得密切,因此,與當地的戲曲及説唱音樂有着密切的關係。 [1] 
參考資料
  • 1.    劉利生主編;餘志雄副主編. 山歌對唱. 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8.07.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