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豫皖蘇抗日根據地

鎖定
豫皖蘇抗日根據地地處黃淮平原,位於河南東部、安徽北部、江蘇西北部的廣大地區,東抵津浦鐵路,西至新黃河,北起隴海鐵路,南到淮河以北,是聯結華北、華中兩大戰略區的樞紐。 [1] 
中文名
豫皖蘇抗日根據地
別    名
豫皖蘇邊區
創建背景
徐州、開封淪陷,華中告急
位    置
豫東、皖北、蘇北
中    心
永城
主要領導
蕭望東吳芝圃、張愛萍

豫皖蘇抗日根據地創建背景

1938年5月4日,中共中央、毛澤東根據當時的中原戰況,指出:“徐州失守以後,河南將迅速陷入敵手,我應準備向豫皖蘇魯四省敵後發展。華中各地區黨委要動員城市中大批學生、工人、革命知識分子和黨員到農村去發動羣眾,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遊擊戰爭,建立游擊區。”5月22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徐州失守後華中工作的指示》,要求“目前即應將河南省劃二個主要區域:以津浦線、隴海線、平漢線、浦信公路中間的豫東和皖北為一個區;隴海線以南、平漢線以西為一個區。’'遵照中共中央指示,1938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將豫東劃分為四個游擊區:以西華為中心的游擊區;以商丘為中心包括永城、夏邑、虞城等縣的游擊區;睢杞太游擊區和陳留、鄢陵一.帶游擊區。並作如下佈置:一、以西華抗日武裝為基幹,“聯繫領導和影響全豫東的游擊戰爭,特委中心跟着游擊戰爭走二、推動淮陽專員與商丘民運專員來公開號召全豫東遊擊戰爭,使豫東變為聊城專員區第二;三、嚴厲的防止軍事盲動主....四、在商丘應在普遍發展中求得創立我黨領導下的基本部隊”(1938年5月《河南省委致長江局工作綜合報告》)。這就從整體上對豫東工作進行了安排。 [2] 

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發展沿革

創建經過
豫皖蘇抗日報鏹1939年春,新四軍遊擊支隊,在彭雪楓率領下,開進了豫皖兩省邊界的商邱、毫縣、永城地區,成立了豫皖蘇邊區聯防辦H處及各縣抗日民主政權,豫皖蘇抗日根據地初步建成。1940 年2月,抽調大批幹部充實各縣基層政權,建立了邊區聯防委員會,並開闢了碭山以南地區,成立了碭南縣政權。6月,經中央同意,將八路軍第三四四旅與新四軍第六支隊(原第四總隊)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彭雪楓任司令員,留在豫皖蘇地區執行向西防禦的任務。9月,又開闢了安徽淮河以北的淮上地區,建立了淮上辦事處。在鬥爭中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 [1] 
根據地的擴大與鼎盛
豫皖蘇抗日根據地建立後,區黨委和邊區聯防委員會領導各級黨委和中心區的縣區鄉政府,放手發動羣眾,組織工、農、青、婦羣眾團體,實行減租減息,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民生活。使基本區得到鞏固。1940年7月彭雪楓指揮主力部隊一部,再次進軍淮上,成立了中共淮上地委和淮.上行署,使豫皖蘇抗日根據地進一步擴大和鞏固,到1940年底,豫皖蘇抗日根據地區轄有淮上行署、水東辦事處兩個專署級政權,以及睢縣、杞縣、太康、永城、夏邑、亳縣、渦陽、宿南、蒙城、宿西、懷遠、鳳台、蕭縣、碭南等14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此時,豫皖蘇邊區已是東起津浦鐵路,西至黃泛區;南自淮河(鳳台至懷遠段)禍河,北抵隴海鐵路,人口達430萬。根據地還創辦了抗大四分校、淮上聯中、《拂曉報》、《羣眾導報》《海上報導》、拂曉劇團等文化教育設施,呈現了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成為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鼎盛時期。 [3] 
結果
1941年5月,在反皖戰鬥中失利。除睢(縣)杞(縣)太(康)和肖縣地區留少數武裝堅持鬥爭外,大部地區喪失。直到1944年8月,新四軍第四師西進,12月基本上恢復了豫皖蘇根據地。 [1]  [4] 
參考資料
  • 1.    馬洪武等主編.《中國革命史辭典》:檔案出版社,1988.03:256.
  • 2.    中共商丘市委黨史研究室著;王聯主編;閻執榮,謝勝利,馮慧等副主編;《中共商丘黨史 第1卷》;出版發行 :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1998.12:121.
  • 3.    安徽省新四軍歷史研究會. 安徽抗日根據地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9-152.
  • 4.    新四軍的成長之路  .湖北黨史網-中共湖北省委黨史研究室[引用日期20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