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豫旺鎮

鎖定
豫旺鎮豫旺鎮轄鎮。1949年設六區,1956年改豫旺區,1958年改豫旺公社,1984年置豫旺鄉,1992年建鎮。位於縣境東南部,距縣府74公里。面積346.2平方公里,人口2.6萬。轄南關、北關、南塬、土峯、沙土坡、柳樹堡子、陳石塘、郭陽窪、李家窪子、胡家堡子、孫石家莊、青羊泉、龔家灣、白崖子、賀家塬15個村委會。鄉鎮企業以商貿、運輸、加工和飲食服務為主。農業主產小麥、糜子、油料;畜牧業以養牛、羊為主。
中文名
豫旺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寧夏吳忠同心縣
面    積
346.2 km²
電話區號
0953
人口數量
2.6 萬
車牌代碼
寧C

豫旺鎮歷史沿革

豫旺鎮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東部山區丁家二溝等地藴藏着豐富的古生物化石,經專家鑑定,這裏幾千萬年前就生息着大批動物和類人猿。紅城水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表明幾萬年前人類就在這裏生息繁衍。古代為羌戎氏族居住之地,屬雍州。秦統一六國後歸屬北地郡。漢設三水縣,屬安定郡,唐置安樂州,治所在今韋州附近,至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靈武節度使接管安樂州後,改名為威州,即今韋州。宋時李元昊稱帝建西夏國,在今韋州設監軍司,後改為靜塞軍。元滅西夏,太祖成吉思汗令豫王築城於今預旺,故名豫旺城。明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旃冊封為慶王,在韋州修築王府,史稱慶靖王府,後設韋州羣牧千户所。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下馬關設平遠縣,隸屬固原直隸州。民國三年(1914年)改平遠縣為鎮戎縣,劃歸寧夏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寧夏建省後,改鎮戎縣為預旺縣。1936年6月中國工農紅軍西征,解放了預旺、海原等大部分地區,同年10月20日,西征紅軍幫助同心人民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縣級回民自治政權--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1936年11月下旬紅軍撤離後,國民黨又重新進佔豫海,回民自治政府遂告終結。1938年國民黨預旺縣政府從下馬關遷至同心城(原稱半個城),改名為豫旺鎮。1949年9月12日豫旺鎮獲第二次解放,同年12月正式成立豫旺鎮人民政府,縣址設在同心城。1958年縣城由原半個城逐步遷址於今同心新城。由於多民族長期共同生活和互相影響,創造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光輝燦爛文化

豫旺鎮所在城市介紹

豫旺鎮 豫旺鎮
同心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隸屬吳忠市管轄。東北與鹽池縣甘肅環縣接壤,南與固原市原州區毗連,西與海原縣、中衞市沙坡頭區為鄰,北與中寧縣、吳忠市利通區、靈武市三縣市交界,地處鄂爾多斯台地南部黃土高原,地勢呈南高北低之勢,海拔1240-2625米,屬丘陵溝壑區。地貌類型主要有山脈、黃土丘陵、河谷灘地、沙漠垣地等五種,地形複雜,山川縱橫交錯分佈。境內有羅山、米缽山、馬大山、老爺山、青龍山、窯山等,均屬六盤山系。
土特產有甘草髮菜二毛皮寧夏“五寶”中的“三寶”,而且同心是這“三寶”的主要產地之一。同心甘草條杆順直,色棕紅,骨重粉足,味純甜,是同類中的佳品;同心的髮菜絲細長,色澤黑亮,堪稱上品;同心的二毛皮毛穗柔軟潔白,波浪彎曲,皮板柔軟,輕便保暖,享譽全國。同心土質適合生長洋芋、紅葱、豌豆、扁豆、蕎麥、瓜果等作物,尤其紅葱聞名全區,瓜果含糖量高,香甜可口,耐儲存。
同心縣轄7個鎮、3個鄉:豫海鎮、河西鎮、韋州鎮下馬關鎮、豫旺鎮、王團鎮、丁塘鎮、田老莊鄉、馬高莊鄉、張家垣鄉。

豫旺鎮同心縣行政區劃

鎮級
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