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豪勳爵島竹節蟲

鎖定
豪勳爵島竹節蟲(學名:Dryococelus australis)是竹節蟲科昆蟲。豪勳爵島竹節蟲是澳大利亞特有的一種大型竹節蟲,是一種有光澤、身體沉重、紅褐色、無翅的物種,雄性的後股骨非常增厚,下面有一些重刺。 [3]  成蟲呈黑色光澤,幼蟲呈綠色或金褐色。雄性長到10釐米,而雌性可以長到近12釐米。雄性的觸角和大腿較粗,但雌性的腿上的鈎子很強,身體比雄性厚。體型龐大的蟲子為它們贏得了“陸地龍蝦”的綽號。 [6] 
豪勳爵島竹節蟲生活在澳大利亞大陸海岸的豪勳爵島,最初被認為僅限於豪勳爵島本身。該物種被認為在1918年因為意外將黑鼠引入該島後被驅趕滅絕。後來在距離豪勳爵島23千米處的高聳的火山岩波爾斯金字塔島上發現了一小羣豪勳爵島竹節蟲。 [3]  [5]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極危(CR)。 [5] 
(概述圖參考來源: [5] 
中文名
豪勳爵島竹節蟲
拉丁學名
Dryococelus australis
別    名
陸地龍蝦
樹龍蝦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亞    門
有顎亞門
昆蟲綱
亞    綱
有翅亞綱
竹節蟲目
竹節蟲科
Dryococelus
豪勳爵島竹節蟲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Montrouzier, 1855 [2] 
保護級別
極危(IUCN)
英文名
Lord Howe Island Stick-insect, Land Lobster, Lord Howe Island Phasmid

豪勳爵島竹節蟲動物學史

  • 名稱來源
豪勳爵島竹節蟲拉丁學名中特定的種加詞australis,來源於一個希臘詞,意思是“幻影”。豪勳爵島竹節蟲由於體型巨大,通常被稱為龍蝦。 [6] 
  • 再現過程
豪勳爵竹節蟲在豪勳爵島上曾經非常普遍,一度被當成魚餌使用。但自從1918年,擱淺的“Makambo”號運輸船將黑鼠帶進島內後,因為外來優勢物種的入侵,這種昆蟲很快就在當地滅絕。最後一次在島上看到這種昆蟲是1920年,之後人們便認為它已經絕種。 [6] 
1960年一組登山隊造訪位於豪勳爵島東南方23千米處的波爾斯金字塔(世界上最高的獨立的海蝕柱,從海平面到海拔562米是完全沒有植被的絕壁)。在這裏發現一隻已死的豪勳爵島竹節蟲,其後數年陸續有零星的發現,但始終沒有發現存活的個體。 [10] 
1986年,豪勳爵島竹節蟲的種羣於被正式宣佈滅絕。 [7] 
2001年,一羣昆蟲學家及保育人士前往波爾斯金字塔調查當地的動植物羣落,意外的在獨立的千層樹叢下發現一個十分小的豪勳爵竹節蟲聚落,數目約有20-30只。 [4]  [7] 
2003年來自新南威爾士國家公園暨野生動物覆育的人員,為了覆育該物種,在波爾斯金字塔採集了兩對成蟲,一對送往位於悉尼的私人飼育中心,另一對送至墨爾本動物園。雖然起步艱難,但經過努力已經取得人工繁殖的成功。最終的目標是培養足夠覆育的野放數量,並在豪勳爵島消滅入侵物種黑鼠計劃成功後,將它們野放覆育。 [9]  [10]  [12] 
至2006年,豢養的數量已達到50只個體及上千顆待孵化的卵。 [9]  [10] 
一項2017年的研究將源自波爾斯金字塔的竹節蟲與在豪勳爵島捕獲的標本進行了DNA對比,發現了兩者的基因序列差距可與標本之間的差距相提並論。這説明了儘管兩者在形態上有所不同,這兩個種羣代表相同的物種。 [11] 

豪勳爵島竹節蟲形態特徵

豪勳爵島竹節蟲雌蟲

頭部有一個淺的、傾斜的溝,從每個觸角窩的後緣向後延伸;背內側兩孔,眼後緣稍後方;觸角達到約中線的中部。前背板在中部前面有後凸的橫溝;中凹和後凹稀疏具點;前、中股骨隆突過時,後股骨弱發達,有鋸齒;跗骨背部圓形;跗節5等於節1-4的總和。頂端背板短,後部狹圓形,背面觀幾乎呈圓錐狀;產卵器鞘約四分之一的長度延伸到末節骨的先端後部,頂端三分之一平緩,背側逐漸彎曲,先端鋭尖;尾果葉狀,腹後部突出,產卵器鞘的後部。
顏色:一般顏色為深紅棕色,頭部和胸部呈黑色;胸骨系膜和膜質的臀部區域蒼白。 [3] 
體量:身長:120毫米,前股骨:18毫米,後股骨:23毫米,後脛骨:18毫米,前胸背板:12毫米,中管:22毫米,產卵器鞘:24毫米。 [3] 

豪勳爵島竹節蟲雄蟲

中胸膜結節和後胸膜棘較發達;前、中股骨隆突較弱。後股骨背側、外側隆突各具6-12鋸齒,大部分在基部三分之一處;內腹隆突具約5顆牙齒,遠端增大;沿腹中線約8顆小齒,長度中部最大;外隆突頂端半部有2顆重而明顯的齒,基部幾乎是頂端長的兩倍,隆突的基部半部有2或3個鋸齒。後脛骨非常弓形,在頂端半部背面有深溝;腹側隆突中部不規則缺刻,頂端有鈍齒。腹部比雌蟲更窄且不那麼變細;頂端背板近截形,在頂端半部沿背中線狹裂,側尖角稍微向後延伸,寬圓形;尾尾草薄,葉狀,腹向後延伸;胸骨頂端鈍,微缺。
顏色:胸部近黑色;大多數體節後緣黃色。
體量:身長:106毫米,前股骨:18毫米,後股骨:32毫米,前脛骨:16毫米,後脛骨:20毫米,前胸背板:12毫米,中管:21.5毫米。

豪勳爵島竹節蟲

卵呈米色,帶有凸起的網狀圖案。珠孔板呈淚珠狀,鰓蓋呈圓形,邊緣朝前。 [3] 

豪勳爵島竹節蟲棲息環境

在豪勳爵島的原始棲息地,豪勳爵島竹節蟲在樹木叢生的地區被發現,避開了活樹幹內的大洞穴,可藏身在空心樹幹中,但鮑爾金字塔島上沒有樹木。然而,波爾斯金字塔島上沒有樹木,而在這個地區,豪勳爵島竹節蟲生活在岩石洞穴中唯一的灌木上。豪勳爵島竹節蟲庇護在由灌木叢中積聚的碎片形成的洞穴內。 [4-5]  [8] 

豪勳爵島竹節蟲生活習性

豪勳爵島竹節蟲是夜間活動的昆蟲,它們在夜間以千層葉為食,並在白天撤退到由植物碎片或灌木基部形成的空腔中。他們白天擠在一起以保護自己免受掠食者的傷害。一個藏身處可以有多達幾十只豪勳爵島竹節蟲。幼體被稱為若蟲,白天活躍,晚上躲藏,但隨着它們的成長慢慢變成夜行動物。科學家們不確定這些昆蟲在幾乎滅絕之前是否還吃過其他東西。 [6] 
豪勳爵島竹節蟲幼蟲的作息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適時更改。小的時候,它們選擇在白天活動,漸漸長大後,就會改為夜間活動。因為,在不同的時期它們身上的顏色會發生改變,幼年時,它們身上的顏色為鮮綠色,極為顯眼。因此,白天的時候,它們就藏在綠葉綠草之下,借綠色來遮掩着自己,而長大以後,身上為黑色,和黑夜的顏色相同。這種顏色夜行是再合適不過了。 [1] 
雄性豪勳爵島竹節蟲對妻子十分真摯,在生活的點滴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雄蟲十分體貼妻子,總是遵循着妻子的意願,連一起活動的方向、地點都讓妻子定奪。妻子指東,它絕不會往西。在夜晚的時候,雄性還會用自己強有力的三根腿包裹着妻子,為妻子抵禦風寒,直到妻子入眠。 [1] 
豪勳爵島竹節蟲原先的腿部不是這樣粗壯,而是極為纖細的。但是因為棲息地被毀壞,它們便向南遷徒。然而南方都是陸地又多風,它們纖細的小腿很難抓住地面,極容易被風吹走。因此,它們不斷強化着自己的大腿,努力鍛鍊使大腿變長變粗壯。甚至為了更好地捕食,它們的大腿上還武裝有“兇相畢露”的刺,使敵人見了望風而逃。利用這粗壯的大腿,它們可以牢牢抓住地面,甚至可以跑得更快,使獵物無處可逃。 [1] 

豪勳爵島竹節蟲分佈範圍

豪勳爵島粘蟲以前被認為是澳大利亞豪勳爵島的特有種。在1918年意外引入黑鼠Rattus rattus)後,該物種在幾年內從島上消失,因此被認為已經滅絕。然而,在1960年,據報道在距離豪勳爵島23千米處的高聳的火山岩波爾斯金字塔島上發現了一小羣豪勳爵島竹節蟲。波爾斯金字塔島上的種羣僅限於在岩石島西北面的幾株千層植物,只有地被植物(Priddel等人,2003)。這個區域的範圍只有大約300平方米(Honan,2008)。因此,該物種的分佈範圍和佔有面積均估計為4平方千米,儘管該物種的實際佔有面積為300平方米。由於分佈非常小,任何對該物種棲息地的干擾都可能導致該物種滅絕。 [3]  [5] 
豪勳爵島竹節蟲分佈圖(橙色) 豪勳爵島竹節蟲分佈圖(橙色)
波爾斯金字塔島上該物種的分佈圖 波爾斯金字塔島上該物種的分佈圖 [13]

豪勳爵島竹節蟲繁殖方式

雄性會在夜間與雌性交配1-3次。一旦卵子受精,雌性就會離開樹或植物,將腹部推入土壤中產卵,以9個為一組。卵是米色的,帶有凸起的圖案,大小約為0.5釐米。雌性一生最多可產300個卵。豪勳爵島竹節蟲也能夠無性繁殖,未受精的卵孵化成雌性。 [6] 
卵在地下孵期為6.5個月。若蟲脱落連續的外骨骼,它們會從亮綠色變為金棕色再到黑色。為了保護自己,若蟲通過模仿在風中搖曳的小葉子來偽裝自己。若蟲在大約7個月時達到成年期。 [6] 
孵化 孵化

豪勳爵島竹節蟲保護現狀

豪勳爵島竹節蟲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極危(CR)。 [5] 

豪勳爵島竹節蟲種羣現狀

在2002年的第一次數量普查中,僅在波爾斯金字塔島上報告了24只標本(Priddel等人,2003年)。此後,對野生種羣的監測發現,成年個體的數量在9-35只之間波動(Carlile等人,2009 年)。 [5]  截止到2012年4月,墨爾本動物園已有超過9000只豪勳爵竹節蟲個體,包括1000餘隻成蟲和2萬顆卵。 [9]  [12] 

豪勳爵島竹節蟲瀕危原因

該物種的種羣規模非常小,並且分佈非常有限,這使得豪勳爵島竹節蟲對任何隨機事件都非常敏感。由於波爾斯金字塔島上物種的唯一合適棲息地是島上一個階地上的少數千層灌木,因此棲息地的任何干擾和對這些灌木的任何威脅都可能嚴重威脅物種的生存。除了乾旱和風暴等氣候變量外,入侵藤本植物黑牽牛Ipomoea cairica (Linn.) Sweet)的發生可能導致該物種食用植物的死亡,從而可能導致該物種野生種羣的滅絕。此外,由於昆蟲採集者潛在的偷獵行為,將這種稀有物種從野外清除可能會導致鮑爾斯金字塔上的小種羣崩潰(Priddel等人,2003年)。 [5] 

豪勳爵島竹節蟲保護措施

建立了體外育種計劃。墨爾本動物園有大約700只個體和數千只卵,聖地亞哥、多倫多和布里斯托爾的動物園啓動了額外的繁殖計劃。此外,2003年還對靠近該物種棲息地的甘薯植物進行了清除。豪勳爵島正在實施一項滅鼠計劃。一旦這項工作完成,就有針對性地將豪勳爵島竹節蟲重新引入其原始棲息地。波爾斯金字塔島是豪勳爵永久公園保護區的一部分,只允許出於科學目的進入。 [5] 
參考資料
  • 1.    張瑄珩編著.動物原來是這樣·倔強的蟲子[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15.01,第35-36頁
  • 2.    Dryococelus australis  .gbif[引用日期2022-07-29]
  • 3.    Dryococelus australis  .petermiller[引用日期2022-07-29]
  • 4.    Dryococelus australis  .Entomologando[引用日期2022-07-29]
  • 5.    Dryococelus australis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引用日期2022-07-29]
  • 6.    Dryococelus australis  .thoughtco[引用日期2022-07-29]
  • 7.    Dryococelus australis  .pulseheadlines[引用日期2022-07-29]
  • 8.    (英)蒂姆·弗拉克攝影;(英)喬納森·貝利,薩姆·威爾斯撰文;(美)林肯譯,瀕危 我們與它們的未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03:322
  • 9.    Act Wild for Lord Howe Island Stick Insects. Zoos Victoria. [5 November 2012]
  • 10.    Dryococelus australis  .dcceew[引用日期2022-07-29]
  • 11.    Mikheyev, Alexander S.; Zwick, Andreas; Magrath, Michael J. L.; Grau, Miguel L.; Qiu, Lijun; Su, You Ning; Yeates, David. Museum Genomics Confirms that the Lord Howe Island Stick Insect Survived Extinction. Current Biology. Current Biology: 3157–3161.e4. 2017-10-23 [2020-09-03]. doi:10.1016/j.cub.2017.08.058
  • 12.    Dryococelus australis  .Insect Wiki | Fandom[引用日期2022-07-29]
  • 13.    Ball's Pyramid  .researchgate[引用日期2022-07-2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