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象拔蚌

(海產品)

鎖定
象拔蚌,是海螂目潛泥蛤科 [7]  海神蛤屬的大型貝類。 [8]  其貝殼薄而脆;兩扇殼一樣大,前端有副殼;淡褐黃色;水管發達,表皮白,不能完全回縮殼肉;殼面前端有鋸齒狀;肉管粗壯多肉。 [9]  因其蚌身呈象鼻的樣子伸出而得名。 [6] 
象拔蚌分佈於中國、美國、加拿大、澳洲、新西蘭、日本等地,棲息於深海砂地、平靜水緩的沙泥底質的內灣。象拔蚌活動力不強,長到15釐米時無行動能力,從此窩在穴居不再移動。象拔蚌以單細胞藻類、沉積物、有機碎屑為食。 [9]  象拔蚌雌雄異體,每年的繁殖季節在4-7月,盛期為5-6月。 [10]  象拔蚌壽命可達100年以上。 [11] 
象拔蚌可治療肺虛咳嗽、腎虛陽痿等疾病,具有補腎助陽、質潤不燥、固本培元等功效。象拔蚌是中國和日本多地食用的高級海鮮,營養價值高,食療效果顯著。但由於其生活於淺海的砂地或泥地,捕捉時需用壓縮機將海底沙粒吹開,再派潛水員拾取,費人工資源,價格也頗高。 [7]  與此同時,各地科學家開始探索象拔蚌的人工養殖技術,華盛頓漁業部門總結了相關研究成果,建立起象拔蚌的基本養殖技術體系。中國海洋科技工作者於1998年引進種蚌,並分別採用網筐護養、海底播養和塑料管護養等方法進行人工養殖實驗。 [12] 
別    名
高雅海神蛤
皇蛤
管蛤
象鼻子蛤
泥筍 展開
別名
高雅海神蛤
皇蛤
管蛤
象鼻子蛤
泥筍
海筍 收起
中文學名
象拔蚌
拉丁學名
Panopea abrupta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
雙殼綱
海螂目
潛泥蛤科
海神蛤屬
象拔蚌
分佈區域
美國和加拿大北太平洋沿海
命名者及年代
Conrad, 1849

象拔蚌形態特徵

象拔蚌
象拔蚌(2張)
貝殼薄而脆,兩殼小,通常相等,殼面前端有鋸齒狀的齒,背殼的背、腹及後端有副殼,水管極發達,粗狀水管不能完全縮入殼內,留在殼外的部分有的長達10餘釐米,形如象鼻,故名象拔蚌。 [3] 

象拔蚌分佈範圍

生活在水温0℃-24℃,鹽度26‰-34‰,水深6m-30m,泥沙底質的海區中 [2]  。原產美國和加拿大北太平洋沿海 [4]  。以北美洲西岸所產最為肥美,加拿大温哥華為最大的象拔蚌集散地 [5]  。1998年中國開始引進象拔蚌,中國東南部沿海開始有養殖。 [1] 

象拔蚌生活習性

象拔蚌
象拔蚌(2張)
象拔蚌以海水中的單細胞藻類為食,也可濾食沉積物和有機碎屑。它的主要敵害是蟹、海星、蝸牛及鰈魚等魚類,成貝棲居於海底,有較強的保護能力。 [1] 
象拔蚌前4年生長較快,1齡貝殼長5-6釐米,重36-40克;2齡貝殼長8-10釐米,重200-250克;3齡貝殼長10-12釐米,重400-500克;4齡貝殼長12-15釐米,重500-800克。隨着年齡增長,貝殼生長漸變緩慢,但軟體生長仍能繼續,壽命可達100多年。 [1] 

象拔蚌品種分類

一般而言分成泥蚌和沙蚌兩種,在沙地成長的象拔蚌頸部較白,而在泥地成長的象拔蚌頸部顏色較深。食用以少雜質無異味的沙蚌為上品。 [5] 

象拔蚌繁殖方式

象拔蚌
象拔蚌(2張)
象拔蚌雌雄異體,每年的繁殖季節一般在4-7月,盛期為5-6月。個體產卵量達1000-2000萬粒,產卵水温為14-17℃。卵徑為82微米,受精卵經4-5天發育成D形幼蟲(120-130微米);10-12天發育成殼頂幼蟲(160-180微米);30天左右幼蟲下沉,隨着變態,殼長達350-400微米。 [1] 

象拔蚌養殖技術

人工育苗
在鹽度28-30條件下,受精卵在水温11℃、13℃、16℃時發育至D形幼蟲所需時間分別為83、60和46小時;在水温16-18℃,經20天發育至殼長約380微米的殼頂幼蟲時出現足和水管原基,進入附着變態階段。投放附着基後培育約70天,可生長至殼長5毫米的幼貝。殼長日增長量在D形幼蟲階段為6.2微米,在殼頂幼蟲階段為16.8微米,附着變態後生長速度加快,外形具成體形態。不同附着基的採苗率依次為:細砂>卵石>聚乙烯網片>波紋板。 [1] 
水温鹽度
象拔蚌是埋棲型貝類,生活海區的水温為3-23℃,經3年馴化,可適應水温為0-25℃,鹽度為27‰-32‰,棲息底質以沙泥為主,水深3-18米,埋棲深度與個體大小有關。象拔蚌苗種在殼長5-10釐米時潛沙能力很強,一般潛入只需5分鐘;殼長15釐米以上即失去匍匐與潛沙能力,終生穴居生活,不再移動。
冬季海底水温不低於0℃,夏季不高於25℃。 [1] 
基質選擇
象拔蚌養殖海區要選擇在水流暢通、風浪較小、餌料豐富、沙泥底質的內灣,養殖水深從低潮線至10米均可。象拔蚌的附着基以沙為好,附着後採用流水法培育稚貝,日投餌量逐步增加到6-12萬細胞/立方厘米,幼體8-10天發育成單管期稚貝(殼長0.6-1毫米);22-23天發育成雙管期稚貝(殼長1.4-1.6毫米);30天后殼長達2毫米(1500-800粒);40天殼長達3.5毫米(150-180粒);60天殼長達8毫米(20-26粒),此時可下海播苗。 [1] 
塑管養護
象拔蚌養殖 象拔蚌養殖
象拔蚌的養殖方法,過去採用底播法,每袋放苗1萬粒,苗種播養後,生長速度很快。6月底播苗,8月底殼長可達3毫米左右。但由於敵害侵食,貝苗的成活率低,1年後約為10%,3年後約為1%-2%。因此,自2001年起,採用PVC管護養的方法養殖象拔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年後成活率達到60%,平均殼長4毫米,重30克。該法採用直徑為10-20毫米,長為25-30毫米的塑料管(或PVC管),內放苗10-30粒,管一端埋入沙底,一端露出沙面5-10毫米,外罩孔徑1毫米的塑料網。3個月後苗鑽入沙中10毫米,6個月鑽入20-25毫米,10-12個月鑽入30-40毫米,並開始分散。此時可取出塑料管(可循環再用),苗得到保護後,成活率很高。管距在50-60毫米時,每畝可插管4000個,養苗4-10萬粒。 [1] 
貯存運輸
象拔蚌苗種近距離可幹運,遠距離要濕運。殼長5-10毫米的苗種,每塑料袋放5萬粒,加水3-5升,充氧,用泡沫箱密封運輸,歷時14-16小時,成活率可達95%。 [1] 

象拔蚌主要價值

象拔蚌具有個體大、生長快、味道鮮美、經濟價值高等優點 [5]  。象拔蚌的出肉率高,達60%-70%左右,在貝類中是不常見的,其中主要食用部位為水管肌,佔總食用量的30%-35%。每100克含熱量81千卡、蛋白質14.4克、脂肪1.3克,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5] 

象拔蚌選購指南

象拔蚌
象拔蚌(2張)
選購的方法是眼看、手摸。眼看,外殼開口而不能復閉的,為死蚌;手摸,用手觸摸蚌殼時,仍然顯得“硬口”的,也是死蚌。另外,初加工前用手稍捏,其肉體會出現跳動、收縮的反應,切片後肉質透明呈波曲狀,有鮮香味,此應為活體;反之,切片後平直且有腥味,即非活體。 [3] 

象拔蚌食用注意

象拔蚌內臟不能食用,因為象拔蚌內臟含有紅潮毒素,可能引發食物中毒。 [3] 

象拔蚌推薦菜品

即便同一個象拔蚌,其頸肉和胸肉的味道、質地也是差異極大的,其頸肉具有獨特的新鮮口感和韌而脆的質地,通常用於生食;而胸肉具有細膩的蛤蜊風味和出色的柔軟質地,極適合嫩煎或做湯。 [5] 
生食象拔蚌
象拔蚌刺身 象拔蚌刺身
不需焯水,直接批成薄片,蘸味碟食用。但需注意的是:生食象拔蚌最好選用無污染深海產的象拔蚌。其味碟可用中式、西式、日式味碟。
熟食象拔蚌
常用的方法有、燙、炒、爆、油泡等方法成菜。烹製象拔蚌宜旺火速成,火候寧欠勿過,否則蚌肉易變老發軔,口感很差;調味宜淡色輕口,以突出成菜潔白清鮮之特色。 [3] 
參考資料
  • 1.    象拔蚌養殖技術.  .萬方數據庫[引用日期2019-08-10]
  • 2.    貝類養殖技術之四象拔蚌人工育苗技術  .萬方數據庫[引用日期2019-08-10]
  • 3.    象拔蚌烹調技法談  .萬方數據庫[引用日期2019-08-10]
  • 4.    象拔蚌多糖體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萬方數據庫[引用日期2019-08-10]
  • 5.    天賜美味象拔蚌  .維普[引用日期2019-08-10]
  • 6.    潘英俊,粵廚寶典叢書 粵廚寶典 砧板篇 升級版,廣東科技出版社,2017.03,第137頁
  • 7.    王卉主編;徐小雄,張鐵濤副主編,海洋功能食品,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9.03,第127頁
  • 8.    陳桂明主編,東莞盛宴 2009鑽石名菜鑑賞,新世紀出版社,2009.09,第80頁
  • 9.    袁仲安編著,餐飲行業工具書 海鮮採購食用圖鑑,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09,第146頁
  • 10.    李朝霞編,中國食材辭典,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3,第645頁
  • 11.    周德慶,大海的饋贈,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8.01,第86頁
  • 12.    周德慶,大海的饋贈,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8.01,第8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