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豚足袋狸

鎖定
豚足袋狸是袋狸目袋狸科豚足袋狸屬哺乳動物。 [1]  體形比野兔瘦小。四肢長而纖細,前肢具2趾,後肢具4趾;耳朵大,吻部又尖又長;育兒袋向後張開。通體的毛色呈灰褐色,腹部以下顏色略淺。因其前肢像豬蹄而得名。 [2] 
豚足袋狸分佈於澳大利亞。 [3]  棲息於靠近水源又比較温暖而乾燥的洞穴中。白天在洞中睡覺,晚上外出覓食。領土意識非常強,為了保衞自己的家園,雄性袋狸往往與入侵者作殊死的戰鬥,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植物為食。 [4] 
豚足袋狸是澳大利亞的特有動物, [3]  由於人口的增加,墾荒、放牧等不斷髮展,再加上外來物種的引入,棲息地逐漸喪失,種羣數量鋭減。1970年12月,澳大利亞政府宣佈其為瀕危動物。 [5]  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滅絕(EX)物種。 [6] 
中文名
豚足袋狸
二名法
Chaeropus ecauda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袋狸目
豚足袋狸科
豚足袋狸屬
豚足袋狸
分佈區域
澳洲內陸乾旱及半乾旱的平原

豚足袋狸物種介紹

豚足袋狸示意圖 豚足袋狸示意圖
與其他有袋類動物一樣,袋狸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而豚足袋狸又是袋狸家族中的珍稀品種。豚足袋狸的體長約0.25米,尾長約0.1米。大耳朵,鼻子又尖又長,面部特徵非常象老鼠。豚足袋狸外觀比野兔要瘦小些,四肢細長,通體的毛色呈灰褐色,腹部以下的顏色略淺,非常漂亮。與其他種類的袋狸相比,它的前肢很象豬蹄,豚足袋狸的名稱由此而來。
豚足袋狸常常選擇靠近水源的比較乾燥的地方打洞穴居,洞穴一般深約0.3米,白天就在洞中睡覺,晚上外出覓食。豚足袋狸的領土意識非常強,為了保衞自己的家園,雄性袋狸往往與侵略者做殊死搏鬥,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儘管如此,由於豚足袋狸體型嬌小,勢單力薄,常常成為其他動物的犧牲品,慘遭殺害的事經常發生。
幾乎所有的食肉動物都是豚足袋狸的天敵,其中以狐狸和澳洲野犬為甚。但豚足袋狸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人類無止境的墾荒運動。由於澳大利亞人口的增長,墾荒、放牧等不斷髮展,再加上外來動物,如狐、犬等的引入,使豚足袋狸逐漸喪失了棲息地,種羣數量鋭減。1970年12月2日,澳大利亞政府宣佈豚足袋狸為瀕危動物。但事實上1926年以來,就沒有任何有關它們的報道了,世界上很多動物學家認為豚足袋狸在那時已經滅絕了,動物學家推測野生的豚足袋狸的滅絕時間為1907年。

豚足袋狸特徵

豚足袋狸約有小貓的大小,外觀像兔耳袋狸,有幼長的四肢,耳朵大而且尖,尾巴很長。豚足袋狸在近看時則很奇特,前肢有兩指,指甲像蹄,有點像豬或鹿。後腳的四趾較大,趾上的爪像小馬的蹄,其他的趾都已退化。

豚足袋狸棲息地

豚足袋狸棲息在多種的環境,包括林地及草原等。豚足袋狸主要分佈地為澳大利亞。

豚足袋狸行為

很少人可以見到活的豚足袋狸。唯一的紀錄指它們移動得很緩慢,似是拖着後肢來走路。但原住民則指它們日間在巢中睡覺,被騷擾時則走得很快。有指它們是棲息在樹穴中,或會挖掘短的隧道來築巢。

豚足袋狸標本

剝製的豚足袋狸標本 剝製的豚足袋狸標本
豚足袋狸的第一個標本是於1836年在維多利亞州北部近穆理河及馬蘭比吉河交界處採集的。其餘的標本是在南澳州、西澳州及北領地的乾旱郊區採集的。最後確實的標本是於1901年採集的。有指它們在南澳州生存多了20年以上,而在西澳州則生存至1950年代。

豚足袋狸分類

豚足袋狸 豚足袋狸
豚足袋狸以往是與兔耳袋狸分類在袋狸科。但是由於它們的外觀與普通的袋狸及兔耳袋狸相距甚遠,加上分子證據顯示它們的不同,它們現正分類在自己的豚足袋狸科中。

豚足袋狸保育狀況

豚足袋狸在歐洲殖民前已經不怎麼普遍,但於19世紀有科學紀錄時就已經大幅減少。到了20世紀初時,它們就已經在西澳州滅絕了。它們滅絕的原因不明。消失當時狐狸及野兔並未到達西澳州,而野貓則有可能掠食它們。它們最有可能的是失去棲息地而滅亡。
根據其食道及齒列結構,並標本內的食物,豚足袋狸似乎主要是草食性的。另外它們亦喜歡吃肉,包括螞蟻及白蟻。
參考資料
  • 1.    汪松等編,世界哺乳動物名典 拉漢英,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08,第7頁
  • 2.    李湘濤文/攝影,走獸之謎 1,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12,第20頁
  • 3.    陳濤編著,動物故事枕邊書 1,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3.02,第190頁
  • 4.    李湘濤文/攝影,走獸之謎 1,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12,第20頁
  • 5.    李湘濤文/攝影,走獸之謎 1,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12,第20頁
  • 6.    ICUN  .ICUN[引用日期202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