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豐城窯

鎖定
豐城窯歷東晉、南朝、直到隋唐,是一處延續燒造時間較長的瓷窯之一。
中文名
豐城窯
地    址
江西豐城
年    代
東晉
特    色
瓷窯

目錄

豐城窯由來

在今江西豐城寺前山一帶,又稱洪州窯,因唐代豐城屬於洪州故名。始燒於東漢晚期,發展於東晉、南朝,唐代中期達到鼎盛時期,晚唐五代時期逐漸衰落。早期所燒器物與江西地區東晉、南朝墓葬出土物近似。隋代高足盤心印有多種花葉紋飾,其造型紋飾與各地青瓷大體相同。唐代釉有青、褐二色,與陸羽茶經》記載"洪州窯瓷褐"基本一致;唐時豐城屬洪州,故此窯即唐代的洪州窯。

豐城窯歷史簡介

豐城窯位於江西豐城市曲江鄉的羅湖村。遺物散佈在贛江西岸的紅土丘陵地帶距岸1公里許。窯址面積約3萬餘平方米,範圍廣大,遺物十分豐富 [1] 
豐城窯 豐城窯
罐、壺、缽、盤、碗等各個時期都有燒製,其基本形制也延續下來。遺物中盤是該窯最具特色的一種器物,敞口,有大有小,均為小平底足,足稍內凹,盤心施弦紋數道,內刻蓮實紋,這類盤在江西曾有不少出土,都是該窯的產品。只有一類盤心印以薔薇花、梅花、寶相花等穿插組成的圓形圖案,這種盤南北各地的隋墓中常有出土,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盞託的形制與盤相同,惟盤心凸起一圈,以承託茶杯。碗的形制多樣,一種深腹碗,口微斂、平底足、器體呈大半球形,有的器身刻劃蓮瓣紋,紋飾凸起,分單層、雙層,或仰覆蓮瓣等,刻法各異,它與刻蓮實紋盤一樣,具有南朝至隋代時期瓷器的特徵。瓷硯為圓形,周有水槽,硯面凸起或下凹,下承以三五個蹄足,具有南朝至隋代瓷器的風格。隋代典型器物之一的高足盤,淺形,下承以喇叭高圈足,豐城窯中也大量燒製。高足杯為淺碗式,下承以高喇叭形圈足,杯心印有蘭花紋,也應與高足盤一樣,具有隋瓷的特徵。另一種深腹高足杯,下承以細喇叭圈足,杯口沿施凹弦紋兩道,此種器物在江西清江隋墓中曾有出土,形制釉色也十分近似。唾壺的足徑一般均大於口徑,器形穩重,也是隋代瓷器中的常見之物。
豐城窯瓷器釉色有青綠、黃褐或醬紫等色。但是由於胳質比較粗糙,因而在胎胚上先上一層白色化妝土'然後施釉’燒成後瓷釉一般明亮,青中泛白,玻璃狀透明。多數器物釉層開細小紋片,有垂釉現象。
豐城窯的窯爐是依山而建的龍窯,窯牀傾斜度為150~190,窯向北偏東30度,長18米,寬1.8米。龍窯,南方各地瓷窯普遍使用,燒成温度約在1200℃左右。豐城窯瓷器的青綠釉色尚在還原焰中燒成,但釉色不穩定,在窯爐結構或裝燒技術上,還存在着不少問題,系燒成時還原氣氛仍不穩定所致。
豐城窯瓷器的裝飾,有褐色斑點排列成連珠狀裝飾以及刻劃花、印花和捏塑等多種手法。常見的紋樣有蓮瓣紋、蓮實紋、梅花、水波、篦紋、弦紋等,還有柏樹、薔薇、寶相花等,蓮瓣有單瓣、重瓣之分,有時與蓮實紋同時裝飾一件器物,有時各種花紋穿插組成各種圖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