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豌豆鏽病

鎖定
豌豆鏽病是由豌豆單胞鏽菌、野豌豆單胞鏽引起的、發生在豌豆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和莖部。葉片染病初在葉面或葉背產生細小圓形赤褐色腫斑,破裂後散出暗褐色粉末,後期又在病部生出暗褐色隆起斑,縱裂後露出黑色粉質物;莖部染病後,病症與葉片相似。 [1] 
豌豆鏽病是豌豆的主要病害,分佈範圍廣,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發病株葉片早衰早落,商品性大幅度下降,發病重時減產可達50%以上。葉面結露或有水滴是發病的必要條件;温暖多雨、多霧、多露病害易發生。 [2] 
豌豆鏽病要採用綜合防治法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1] 
中文名
豌豆鏽病
外文名
Pea rust
病    原
豌豆單胞鏽菌、野豌豆單胞鏽
為害作物
豌豆
為害部位
葉片和莖部
方    法
採用綜合防治法

豌豆鏽病病原特徵

豌豆鏽病病原為豌豆單胞鏽菌(學名:Uromyces pisi (Pers.) Schrot),屬擔子菌門、冬孢菌綱、鏽菌目、柄鏽菌科、單孢鏽菌屬真菌。夏孢子、冬孢子堆在豌豆或其他豆類作物上,鏽孢子器、性子器在大戟屬觀賞植物上,在豌豆上有許多生理小種。 [1] 
有報道稱,擔子菌亞門真菌野豌豆單胞鏽(學名:Uromyces ervi (Wallr.) Westnd.),也可侵染豌豆。該病菌系單主寄生菌,鏽孢子器多生在葉背、葉柄、莖或莢上,杯狀,包被白或黃色,邊緣外翻;鏽孢子球形至橢圓形,密生瘤,淺黃色,大小(16~25)微米×(14~21)微米。夏孢子堆生於葉兩面、葉柄或莖上,肉桂色;夏孢子球形至橢圓形,具刺,黃褐色,大小(18~33)微米×(18~27)微米。冬孢子堆與夏孢子堆類似,黑褐色;冬孢子亞球形,褐色,大小(23~38)微米×(15~24)微米。 [1] 

豌豆鏽病為害症狀

豌豆鏽病主要為害豌豆的葉片,嚴重時葉柄和豆也發病。發病初期病斑出現黃白色小點,漸變成紅褐色。隆起星小瘡皰斑,外圍常有黃色暈環。有時老病斑四周有一圈新的紅褐色皰狀物(病原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後散發現紅褐色粉末,病株莖葉上有圓形褐色小斑點。後期葉片、葉柄和莖的病斑上產生大而明顯並且突起的黑色腫斑(病原冬孢子堆),破裂後散發現黑褐色粉末,為冬孢子。 [2] 
豌豆鏽病

豌豆鏽病侵染循環

中國北方以冬孢子附着在豌豆病殘體上越冬,翌春萌發時產生擔子及擔孢子,擔孢子成熟後脱落,借氣流傳播到寄主葉面,萌發時產出芽管,直接侵入豌豆,後在病部產生性子器及性孢子和鏽子腔及鏽孢子,然後形成夏孢子堆產出夏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秋季形成冬孢子堆及冬孢子越冬。中國南方以夏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並完成侵染循環。 [1] 

豌豆鏽病流行規律

豌豆鏽病的發生與温度、濕度、品種及播種期等有密切關係。豌豆單胞鏽菌喜温暖潮濕,氣温14~24℃,適於孢子發芽和侵染,夏孢子迅速增多,氣温20~25℃易流行,所以多數豌豆產區都在氣温回升後發病,尤其春雨多的年份易流行。如雲南冬春氣温高,早播的年前即開始發病,形成發病中心,到翌年2~3月後,雨日多,易大發生。從土質和地勢看,低窪積水、土質粘重、生長茂密、通透性差或反季節栽培的發病重。植株下部的莖葉發病早且重。早熟品種生育期短,可避病。 [1]  [3] 

豌豆鏽病防治方法

  • 適時播種,中國南方防止冬前發病,減少病原基數,生育後期避過豌豆鏽病盛發期。 [1] 
  • 選用早熟品種,在豌豆鏽病大發生前收穫。 [1] 
  • 合理密植,及時開溝排水,及時整枝,降低田間濕度。 [1] 
  • 不種夏播豌豆或早豌豆,減少豌豆冬春菌源,冬播時清水洗種也可減輕發病。 [1] 
  • 發病初期噴灑30%固體石硫合劑15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80%新萬生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萎鏽靈乳油8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200倍液、25%敵力脱乳油3000倍液或25%敵力脱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改用10%抑多威乳油3000倍液或40%杜邦福星乳油9000~10000倍。 [1] 
參考資料
  • 1.    呂佩珂等.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植物病蟲原色圖鑑 中國糧食作物病蟲原色圖鑑[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9.01:193
  • 2.    郭普.植保大典[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6.10:343
  • 3.    張寶棣.蔬菜病蟲害原色圖譜 豆類、葱蒜類、多年生蔬菜[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2.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