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豆黃

鎖定
豆黃,中藥名。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inn.)Merr.的黑色種子經蒸罨加工而成。全國各地廣泛栽培。具有祛風除濕,健脾益氣之功效。常用於濕痹,關節疼痛,脾虛食少,胃脘妨悶,陰囊濕癢。
別    名
大豆黃
中文學名
豆黃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薔薇目
豆科
大豆屬
大豆
分佈區域
全國各地廣泛栽培
採收時間
8-10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
毒    性
無毒

豆黃入藥部位

黑色種子經蒸罨加工而成。

豆黃性味

味甘,性温。

豆黃歸經

歸脾、胃經。

豆黃功效

祛風除濕,健脾益氣。

豆黃主治

濕痹,關節疼痛,脾虛食少,胃脘妨悶,陰囊濕癢。

豆黃相關配伍

1、治脾氣弱,不下食,餌此以當食:大豆黃二升,大麻子三升(熬令香)。上二味,治下篩。飲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情多少。(《千金要方》麻豆散)
2、治跌打、頭眼青腫:大豆黃末,和敷之。(《千金要方》)

豆黃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搗敷。

豆黃採集加工

8-10月果實成熟後採收,曬乾,碾碎果殼,揀取黑色種子。
《綱目》:“用黑大豆一斗,蒸熟,鋪席上,以蒿覆之,如盒醬法,待上黃,取出曬乾,搗末收用。”

豆黃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90釐米。莖粗壯,直立,或上部近纏繞狀,上部多少具稜,密被褐色長硬毛。葉通常具3小葉;托葉寬卵形,漸尖,長3-7毫米,具脈紋,被黃色柔毛;葉柄長2-20釐米,幼嫩時散生疏柔毛或具稜並被長硬毛;小葉紙質,寬卵形,近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頂生一枚較大,長5-12釐米,寬2.5-8釐米,先端漸尖或近圓形,稀有鈍形,具小尖凸,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側生小葉較小,斜卵形,通常兩面散生糙毛或下面無毛;側脈每邊5條;小托葉鈹針形,長1-2毫米;小葉柄長1.5-4毫米,被黃褐色長硬毛。總狀花序短的少花,長的多花;總花梗長10-35毫米或更長,通常有5-8朵無柄、緊擠的花,植株下部的花有時單生或成對生於葉腋間;苞片披針形,長2-3毫米,被糙伏毛;小苞片披針形,長2-3毫米,被伏貼的剛毛;花萼長4-6毫米,密被長硬毛或糙伏毛,常深裂成二唇形,裂片5,披針形,上部2裂片常合生至中部以上,下部3裂片分離,均密被白色長柔毛,花紫色、淡紫色或白色,長4.5-8(-10)毫米,旗瓣倒卵狀近圓形,先端微凹並通常外反,基部具瓣柄,翼瓣蓖狀,基部狹,具瓣柄和耳,龍骨瓣斜倒卵形,具短瓣柄;雄蕊二體;子房基部有不發達的腺體,被毛。莢果肥大,長圓形,稍彎,下垂,黃綠色,長4-7.5釐米,寬8-15毫米,密被褐黃色長毛;種子2-5顆,橢圓形、近球形,卵圓形至長圓形,長約1釐米,寬約5-8毫米,種皮光滑,淡綠、黃、褐和黑色等多樣,因品種而異,種臍明顯,橢圓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豆黃生長環境

全國各地廣泛栽培。

豆黃相關論述

1、《食療本草》:“主濕痹,膝痛,五臟不足氣,胃氣結積,益氣潤肌膚。末之,收成煉豬膏為丸,服之能肥健人。”
2、《綱目》:“壯氣力,潤肌膚,益顏色,填骨髓,補虛損。”“生嚼塗陰癢汗出。”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