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诛殛

[zhū jí]
汉语词语,意为诛杀
"诛殛"是汉语词汇,拼音为zhū jí [1-2],其核心释义为"诛杀"。该词由"诛"与"殛"两个动词复合构成,均含有处决、消灭的意象。在古籍中可见于《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并旋受诛殛"及《大宋宣和遗事》"将鲧诛殛于羽山"等记载 [3],多用于描述因重大罪行而遭受严厉刑罚的情形。现代汉语中作为文言色彩较浓的书面语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解读与学术研究领域。
拼    音
zhū jí
注    音
ㄓㄨ ㄐㄧˊ
繁    体
誅殛
词    性
动词
近义词
诛杀
出    处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3]

古籍用例

播报
编辑
在汉代潘勗《册魏公九锡端寒颂肯企文》肯兆充故中出现"犯关干纪,和阿项莫不诛殛"的表删婚述,展现该词早期作为惩戒手段的用法。《旧唐书·裴度传》记载"必钻验战自诛殛",印证其在唐代文献中的延续使用。至近代,《辛亥革命》文献记府旬腿录"择其首要,分别诛殛" [3]境兰叠,说明该词在近现代史籍中仍保持原有语义。

词语结构

播报
编辑
"诛"本义为声讨罪行,《说文解字》释为"讨也",侧重对罪行的谴责;"殛"则特指致命性惩罚,《说文解字注》解作"殊也",二字组合构成语义递进的复合词。从构词法来看,"诛"强调罪责判定,"殛"着重刑罚执行。

同源词汇

播报
编辑
在汉语词汇系统中,与"诛殛"相关的词语包括:
  • 诛杀 [1-3]
  • 诛杀
  • 天殛:蕴含天罚概念的表述
  • 诛讨:侧重对罪行的声讨过程

历史演变

播报
编辑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文献 [3],两宋时期用例增多,明清时期逐渐成为书面专用词汇。繁体写法"誅殛"在《康熙字典》等传统辞书中被完整收录,至20世纪汉字简化后确立现行写法。

文献佐证

播报
编辑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用"诛殛"描述对叛乱者的处置,体现其作为正式刑罚术语的属性。《大宋宣和遗事》记载舜帝"诛殛鲧于羽山",通过上古传说强化该词的惩戒内涵。汉程网词典收录的19个相关词语形成完整语义网络,印证其在汉语词汇体系中的稳固地位。

字理考据

播报
编辑
"殛"字从"歹"部,甲骨文形态显示其与死亡意象的关联,金文演变中强化了亟(紧迫)的声旁特征。在《说文解字》体系中被归入'歹部',与'殊''殆'等字构成同源字族,这为"诛殛"的致命性语义提供了字源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