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變質岩系

鎖定
一套性質複雜的變質岩石的總稱,其中有各種片岩、板岩、石英岩、大理岩、片麻岩等,如前寒武紀地層一般都是變質岩系。
中文名
變質岩系
釋    義
一套性質複雜的變質岩石的總稱
組    成
片岩、板岩、石英岩、大理岩等
劃    分
古太古代、中太古代、新太古代
分佈地區
主要分佈在華北地區
主要岩石類型
為角閃巖相和麻粒巖相

變質岩系太古宙變質岩系

太古宙變質岩系主要分佈在華北地區,主要岩石類型為角閃巖相和麻粒巖相。據變質岩系形成時代,劃分為古太古代(曹莊期)、中太古代(迂西期),新太古代(五台期)。

變質岩系元古宙變質岩系

元古宙變質岩系在我國分佈遍及華北、塔里木、揚子、華夏地塊及其間的造山帶內。變質岩石主要為綠片岩相至角閃巖相岩石。據變質岩形成時代,主要劃分為古元古代(呂梁期)、中元古代(四堡期)。新元古代變質岩系的變質作用形成時代比較複雜,可由新元古晚期至印支期。

變質岩系古生代變質岩系

變質岩系1 加里東期

該巖系主要分佈於天山—興安、崑崙—秦嶺、華南地區及高喜馬拉雅—滇西地區東南。變質類型以區域低温動力變質作用為主,部分地區為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

變質岩系2 華力西期

該巖系廣泛見於天山—興安、崑崙—秦嶺及華南部分地區。變質岩石以輕微變質到低綠片岩相(或綠片岩相),屬區域低温動力變質作用類型,部分為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類型,為低壓相系或中壓相系。在北天山出現以埋深變質作用類型的濁沸石相和葡萄石—綠纖石相。在閩浙地區出現由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形成的由低綠片岩相到低角閃巖相的遞增變質帶。

變質岩系中生代變質岩系

變質岩系1 印支期

印支期變質岩系主要分佈於祁連—秦嶺—大別—蘇魯造山帶內,及西藏北部、雲南瀾滄江及華南政和—大浦斷裂帶附近。主要為區域低温動力變質作用,形成低綠片岩相岩石。

變質岩系2 燕山期

該巖系主要分佈於藏北和藏東,以及台灣山脈東側,福建長樂—南澳一帶。在西藏岡底斯北部,即班公錯—東巧—怒江結合帶中西段,三疊繫有確哈拉羣、竹卡羣,早中侏羅世為接奴羣、雁石坪羣等被未變質的晚侏羅世以及白堊紀地層覆蓋,變質岩石出現黑硬綠泥石及硬柱石,為低温高壓綠片岩相系,屬區域低温動力變質作用類型。台灣山脈東側的玉里變質帶,原巖地層時代為二疊系、三疊系,變質岩石以青鋁閃石、藍閃石為代表的低温高壓相系,在其西側出現低壓中高温的高綠片岩相太魯閣變質帶。在長樂—南澳一帶,則以斷裂為中心,使晚三疊世—侏羅紀地層,因強韌性剪切形成由低綠片岩相到低角閃巖相,並伴有混合巖化的強動力變質帶。

變質岩系新生代變質岩系

新生代變質岩系主要分佈於喜馬拉雅—滇西、台灣地區。在藏南高喜馬拉雅地區包括元古宙在內的地層(大多為二疊系到白堊系),經受以喜馬拉雅主期(10 Ma~95 Ma)的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形成以中壓相系—高角閃相岩石為主,以藍晶石、矽線石為代表的多期(自新元古代至加里東期)疊加變質帶。在雅魯藏布江南側長約400km的帶內,由蛇綠岩及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地層變質形成以藍閃石—硬柱石為代表的藍閃—綠片岩相,屬區域低温高壓型埋深變質作用類型,而在其北側出現含紅柱石、堇青石、黑雲母組合的中高温低壓變質帶。在岡底斯—騰衝(雲南)地區,為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形成以高綠片岩相為主,由低綠片岩相到低角閃巖相的遞增變質帶。雲南西部,由中新元古代地層(瀾滄羣、西盟羣)及其上蓋層,在經受了多期變質作用基礎上,疊加了喜馬拉雅期變質作用,形成藍閃片岩帶。在台灣中央山脈,第三系經受區域低温動力變質作用,形成由沸石相遞增到低綠片岩相岩石,而在其東側海岸山脈中,中、更新世地層經受埋深變質作用,形成濁沸石相岩石。

變質岩系化學成分

與原巖的化學成分有密切關係,同時與變質作用的特點有關。在變質岩的形成過程中,如無交代作用,除H2O和CO2外,變質岩的化學成分基本取決於原巖的化學成分;如有交代作用,則既決定於原巖的化學成分,也決定於交代作用的類型和強度。變質岩的化學成分主要由SiO2Al2O3、Fe2O3、FeO、MnO、CaO、MgO、K2O、Na2O、H2O、CO2以及TiO2、P2O5等氧化物組成。由於形成變質岩的原巖不同、變質作用中各種性狀的具化學活動性流體的影響不同,變質岩的化學成分變化範圍往往較大。例如,在岩漿岩(超基性岩-酸性巖)形成的變質岩中,SiO2含量多為35~78%;在(石英砂岩、硅質岩)形成的變質岩中,SiO2含量可大於80%;而原巖為純石灰岩時,則可降低至零。在變質作用中,絕對的等化學反應是沒有的,在變質反應過程中,總是有某些組分的帶出和帶入,原巖組分總是要發生某些變化,有時則非常顯著。在通常的變質反應中,經常發生礦物的脱水和吸水作用、碳酸鹽化和脱碳酸鹽化作用。這些過程,除與温度、壓力有關外,還和變質作用過程中H2O和CO2的性狀有關,其他化學組分,在不同的温度、壓力以及外界組分的影響下,常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活動性。例如,在接觸交代變質作用過程中,在侵入體和圍巖之間,通過雙交代作用可形成。在區域變質作用過程中,岩石化學組分的穩定程度,有時可用化合物(硅酸鹽、氧化物、硫化物等)的生成熱來表示。一般説,生成熱越高,這一化合物也越穩定。硫化物的生成熱是較低的,氧化物和硅酸鹽的生成熱比硫化物高。因此,在區域變質作用過程中,當温度升高時,親石元素(包括主要造巖元素K、Na、Fe、Mg、Al、Si)保持其穩定;而親銅元素則根據它們本身的特性,呈現出不同的活動性。這一情況也部分地解釋了在區域變質作用過程中,岩石的主要造巖元素可以保持不變或稍有變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