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讀書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詩詞)

鎖定
《讀書》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宣稱自己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當官,而是為了平民百姓。全詩反映了作者在年老時仍堅持苦學的情況,又表明了作者學習是為平民百姓而並無他求的可貴精神。全詩語言不加雕飾,娓娓道來。
作品名稱
讀書
作    者
陸游
創作年代
南宋
出    處
《劍南詩稿》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讀書作品原文

讀書
歸老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
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 [1] 

讀書註釋譯文

讀書詞句註釋

①歸老:年老離任歸家。
②寧無:難道沒有。
③元元:指人民。
④課:詩中作閲讀解。
⑤蠅頭:比喻字小的和蒼蠅頭一樣。

讀書作品譯文

歸老隱居的志向就算沒有那五畝田園也依然如故,讀書的本意原在於黎民百姓。燈下讀書,眼神已大不如從前了。卻還是閲讀完了兩萬的蠅頭小字。 [2] 

讀書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淳熙四年(1177),陸游五十三歲時到成都,夜晚讀書,眼神不如以前,卻依然心繫黎民,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3] 

讀書作品鑑賞

讀書文學賞析

陸游的詩歌繼承了屈原以來詩人憂國憂民的優良傳統,以現實主義風格為主,立足於時代,“歸老寧無五畝園,讀書本意在元元。”一二句直抒胸臆,説自己讀書 是為了人民,前兩句不重情節畫面,而是把事實壓縮在極其精煉的詩句內,着重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強烈的抒情性。一個“寧無”把詩人內心深處對黎民百姓的牽掛表達的淋漓盡致。也顯示詩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時代,能提出“讀書本意在元元”,把讀書看做是為百姓而讀,展現了詩人的可貴。
三四句是寫實,具有二個特點:一是細節的真實性,燈下讀書,眼神已大不如從前了。寫這首詩時,詩人已經是老人了,透過詩句,詩人燈下讀書的形象出現在眼前。二是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一盞青燈為何出現在陸游的詩中,因為是其讀書生涯中最為重要的一件物體,故而成了其讀書詩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意象。作者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客觀,具體的描寫,從作品的場面和情節中自然地體現出作者的忠於人民思想傾向和愛憎感情,儘管明白如話,淺顯平淡,但卻淺中有深,平中有奇。把詩人在孤燈之下,老眼昏花地閲讀蠅頭小字的場景,維妙維肖地刻劃出來。既是對生活描寫,更是對後人告誡,寓意深遠 [4] 
陸游是一個善於學習的詩人。他提倡“萬卷雖多應具眼”,又強調“詩思出門河處元?”他一生之中寫出大量優秀詩篇,是與他的苦學精神分不開的。這首《讀書》七絕,如同詩人的學習體會,既反映了詩人在年老時仍堅持苦學的情況,又表明了他學習是為平民百姓而並無他求的可貴精神。詩言志,詩歌是詩人對人生的歌詠,這是中國自古以來關於詩歌內容的基本要求。從這個角度出發,凡是屬於人生的各類內容,都可以被納入詩人取材的範圍,不應有什麼事先劃定的禁區 。對於主要身份是士人的陸游來説,其生活內容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在書齋裏度過的,讀書正是他人生經歷的重要組成部分。於是當他要想寫詩歌詠其生活內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時,讀書便理所當然成為不可或缺的題材。 [5] 
《讀書》雖以讀書為題材,但詩人的眼光早已離開書齋這個狹小的空間,他將目光投向於整個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讀書詩包括《讀書》,仍然充滿着對生活的熱愛,仍然流露着對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學意味十分濃厚的好詩。同時他的讀書詩既有現實主義的精神,使他的詩內容充實,熱情橫溢,顯得既沉鬱悲壯,又恢宏雄放。從平凡細微當中覓得詩情,寫成活潑生動的好詩,一切都取決於詩人是否有靈心慧性。 [5] 

讀書名家評論

南京大學教授莫礪鋒:充滿了深沉的人生感慨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從而淋漓酣暢地展示了詩人的生活的某些側面。 [6] 

讀書作者簡介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詩9300多首,是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其詩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詞作數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放翁詞》、《渭南詞》等數十個文集傳世。 [7] 
參考資料
  • 1.    李承林.中華句典 中華文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3:第201頁
  • 2.    顏邦逸,趙雪沛.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教材 文學作品賞析: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4年03月:第400頁
  • 3.    吳德平.陸游詩歌的藝術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第7頁
  • 4.    楊桂華.古詩文全解: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第72頁
  • 5.    劉洪仁.陸游詩詞選:巴蜀詩社,2002:第21頁
  • 6.    莫礪鋒.陸游“讀書”詩的文學意味.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3:第7頁
  • 7.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第14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