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譯,漢語一級字 [9]  ,讀作譯(yì),本義指翻譯,把一種語言文字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文字。 [1-5]  [10]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字    碼
8BD1
五    筆
ycgh(98)ycfh(86)
倉    頡
iveq
鄭    碼
sxb
筆    順
4554112
字    級
一級
平水韻
入聲十一陌
外文名
Translate
注    音
ㄧˋ
異體字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譯yì
⒈ 把一種語言文字依照原義改變成另一種語言文字:譯本。譯文。譯註。譯著。譯製。譯音。口譯。筆譯。意譯。直譯。翻譯。 [6] 
基本詞義
◎ 譯yì
〈動〉
(1) (形聲。從言,睪( yì)聲。本義:翻譯,把一種語言文字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文字) [10] 
(2) 同本義 [translate]
譯,傳譯四夷之言者。——《説文》
譯,傳也。——《方言十三》
北方曰譯。——《禮記·王制》
重舌之人九譯。——張衡《東京賦》
譯者稱西人。——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譯歐西人之言。——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3) 又如:漢語被譯成日語;譯品(翻譯的作品);譯義(意譯);譯寫(翻譯寫作);譯經(翻譯經典)
(4) 解釋;闡述 [explain]
夫聖人為天口,賢者為聖譯。——《潛夫論》
(5) 通“擇”。選擇 [choose;select]
周道衰微,失爵亡邦,後嗣乖散,各相土譯居。——《隸釋·漢孟鬱修堯廟碑》 [10] 
(6) 又如:譯居(擇居)
詞性變化
◎ 譯yì
〈名〉
(1) 翻譯人員 [interpreter]
於是乃召越譯,乃 楚説之。—— 劉向《説苑》
(2) 又如:譯費(支付給翻譯人員的錢);譯界(翻譯界);譯員(翻譯工作者)
(3) 異域 [foreign lands]
滄波伏忠信,譯語辨謳謠。——唐· 顧況《送從兄使新羅》
(4) 又如:譯語(異域的語言) [10] 

古籍釋義

唐韻》羊昔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𠀤音繹。《説文》傳譯四夷之言者。《揚子·方言》傳也。
見也。《注》傳宣語卽相見。《禮·王制》北方曰譯。《疏》通傳北方語官謂之譯。譯,𨻰也。謂𨻰説外內之言。劉氏曰:譯,釋也。猶言謄也。謂以彼此言語相謄釋而通之也。越裳氏重九譯而朝是也。《周禮·秋官·象胥·賈疏》北方曰譯者,譯卽易,謂換易言語,使相解也。
正字通》凡詁釋經義亦曰譯。
官名。《前漢·百官公卿表》大鴻臚屬官有行人譯官
典屬國屬官有九譯令
葉弋灼切,音藥。《張華·七命》語不傳於輶軒,地不被乎正朔,莫不駿奔稽顙,委質重譯。 《説文》本作𧬳。 [7-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