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譚鈞培

鎖定
譚鈞培,清朝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舉人,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江西道按察御史,江蘇常州知府、代理徐州道尹、安徽鳳穎六泗道尹、山東按察使、湖南按察使、江蘇布政使、兼漕運總督、代理江蘇巡撫兼管蘇州織造與巴西換約代表、湖北巡撫、廣東巡撫、雲南巡撫和雲南總督等。處事果斷,關心百姓疾苦,賑濟受災難民。又積極整修河道,發展教育事業,在雲南建經正書院。並堅決抵抗法國人、越南人越境尋釁,維護國家領土的完整和邊疆地區的和平安寧。
本    名
譚鈞培
賓寅
所處時代
清同治
民族族羣
出生地
貴州鎮遠縣
出生日期
1828年
逝世日期
清1894

譚鈞培人物簡介

譚鈞培,清朝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舉人,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江西道按察御史,江蘇常州知府、代理徐州道尹、安徽鳳穎六泗道尹、山東按察使、湖南按察使、江蘇布政使、兼漕運總督、代理江蘇巡撫兼管蘇州織造與巴西換約代表、湖北巡撫、廣東巡撫、雲南巡撫和雲南總督等。處事果斷,關心百姓疾苦,賑濟受災難民。又積極整修河道,發展教育事業,在雲南建經正書院。並堅決抵抗法國人、越南人越境尋釁,維護國家領土的完整和邊疆地區的和平安寧。

譚鈞培人物經歷

譚鈞培一生清政廉潔,辦事認真,體察民情,大力支持教育事業,深受讚譽。1879年奉命護理江蘇巡撫時上書朝廷:“吳中兵燹之後,元氣未復,人心漸離。···往往親歿數年不葬,···稪檄地方官添置義地,設立靈堂,以待無主屍棺及無力營葬者。···”被採納。代理徐州道期間,當時河南大荒,災民紛紛湧入臨近的徐州境內,徐州一時間“四野騷然”。看到這種狀況,譚鈞培“葺舊壘以棲之,籌錢粟以活之”。任江蘇布政使兼漕運總督時,由於上游山洪爆發,洪澤湖水位上漲、氾濫,江北運河七百里沿途幾十處壩堤潰塌。譚鈞培採取緊急措施填築加固,疏志淮河,以防外患。調任雲南巡撫後,針對雲南地少民貧、戰事紛繁、人民生活極苦的狀況。他上奏朝廷免除因災荒拖欠的錢糧,暫緩增加田賦,在各地買谷儲存以備荒。隨後制訂章程,清理鹽池,整頓銅礦開採,就地鑄造銅錢。1892年,大水使雲南省30餘州里受災,譚鈞培想法設法救濟。次年雲南再次發生水災,他一如既往對災民進行救濟。光緒初年,鎮遠為文明書院徵集書籍,譚鈞培將家中所藏價值四千餘金的圖書捐贈文明書院,還資助書院增添設備,受其影響,1935年,鎮遠設立省立師範學校(黔東二十縣聯立師範)苦無圖書時,譚鈞培的孫子家棟、家煒將劫餘圖書,除殘缺的不計外,完整泊經史子集808部共7275冊全部捐贈省立鎮遠師範學校。為此,該校將圖書館命名為“鈞培圖書館”,並立碑文,以示紀念。
譚鈞培大膽改革舊制,整肅弊端。1885年,江南鄉試,時任江蘇巡撫的譚鈞培任鄉試監臨官,針對兩萬多考生如何管理的問題,譚鈞培在科舉舊章外,制定了新章十二場規。
1894年11月24日,譚鈞培病逝,他死後葬回故鄉的城東7公里沿河村巖腳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