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譚述森

鎖定
譚述森,男,漢族,1942年1月30日出生於重慶開縣,中國工程院院士,衞星導航系統總體設計專家,中國衞星導航專家,總參謀部高級工程師、兼職教授。 [1] 
1965年,譚述森畢業於成都電訊工程學院;1965年—1989年,在總參謀部測繪研究所工作;1989年—1992年,擔任總參謀部測繪研究所四室副主任;1992年—1995年,擔任總參謀部測繪研究所四室主任;1996年—1999年,在衞星定位總站籌建辦工作;1999年—2004年,擔任衞星定位總站副主任;2005年—2007年,在衞星定位總站工作;2007年,在衞星導航定位總站工作;2010年11月,在衞星導航定位總站工作;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3] 
譚述森長期從事大地測量裝備和衞星導航系統設計論證與應用研究。 [1] 
中文名
譚述森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重慶開縣
出生日期
1942年1月30日
畢業院校
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中國工程院院士(2015年)
性    別

譚述森人物經歷

1942年1月30日,譚述森出生於重慶開縣。
1960年9月—1965年7月,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雷達專業學習,畢業後獲得學士學位 [2] 
譚述森
譚述森(8張)
1965年7月—1980年12月,在總參謀部測繪研究所工作。
1980年12月—1989年1月,在總參謀部測繪研究所工作。
1989年1月—1992年9月,擔任總參謀部測繪研究所四室副主任。
1992年9月—1995年12月,擔任總參謀部測繪研究所四室主任。
1996年1月—1999年8月,在衞星定位總站籌建辦工作。
1999年9月—2004年12月,擔任衞星定位總站副主任。
2005年1月—2007年11月,在衞星定位總站工作。
2007年12月,在衞星導航定位總站工作。
2010年11月,在衞星導航定位總站工作。 [3] 
2015年12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1] 

譚述森主要成就

譚述森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在北斗一代系統建設階段,譚述森創造性提出了集定位、通信和授時三大功能於一體的工程技術方案,豐富拓展了世界衞星導航理論實踐,使中國僅用兩顆衞星和地面高程數據庫就實現了國土及周邊地區的定位服務。
在北斗二代系統總體方案論證時,譚述森提出的集“定位報告”與“連續導航”兩種技術體制於一體的總體架構,同時解決了“我在哪兒”和“你在哪兒”的問題。
譚述森提出了以亞太地區為重點服務區的全球系統星座框架、星間星地一體化融合式自主導航運行模式、近地空間與高空間導航一體化服務等思想,為北斗全球系統研製建設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4] 
譚述森主持完成了北斗一號地面系統研製建設,提出並實現了雙星定位模式下“雙收單發、單收雙發”多模式定位模型;攻克了多用户併發信號高性能接收、大容量定位業務實時處理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提出了北斗指揮型用户機設計方法,有效提升北斗應用效能。
譚述森主持完成了北斗二號工程總體設計,設計了三個頻段的軍民導航信號、北斗應用終端型譜;提出了衞星無線電導航業務(RNSS)與衞星無線電測定業務(RDSS)相結合的新型導航技術體制,使北斗二號同時具備連續導航與快速定位報告能力;設計了基本導航服務與廣域差分增強服務一體化實現方案,使北斗二號系統成為世界上首個全星座播發三頻信號、基本導航與廣域增強一體化的衞星導航系統。
譚述森提出了衞星導航頻譜共用與兼容性評估準則,推動北斗系統區域服務S頻率成為全球服務的合法頻率,為北斗系統研製建設贏得了寶貴的頻率資源。 [5] 
  • 學術論著
據2020年4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譚述森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1]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2011年
《廣義RDSS全球定位報告系統》
譚述森
2010年
《衞星導航定位工程(第2版)》
譚述森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1年
《衞星導航應用系統現狀與發展》
譚述森
  • 科研獲獎
據2020年4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譚述森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 [1] 
獲獎年份
獲獎項目名稱
獎項名稱
2004年
北斗一號地面應用系統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92年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譚述森人才培養

  • 教育理念
譚述森認為,學生們要找準自己人生的夢想目標,堅守定力、持續勤奮、保持健康;認真耕耘生活,做出踏踏實實的成績,他還認為,一流的大學需要一流的教授和一流的學生,要鼓勵老師們登上國際學術舞台,勇於競爭,提升知名度;要鍛鍊學生的領導力,積極培養未來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領軍人物。 [7] 
譚述森教導學生:中國在經歷了近百年的沉淪之後,雖然走上了民族復興、強國興軍的康莊大道,但是國防現代化建設任務仍然艱鉅,世界主要大國在航天領域的競爭異常激烈,作為中國科研人員,必須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奮力拼搏,才對得起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8] 
  • 講座報告
2018年8月,譚述森在電子科技大學清水河校區圖書館二樓光影廳為師生帶來題為《當做太空中國排頭雁:論北斗轉型與貢獻》的報告。 [9] 
2019年12月7日下午,譚述森在廣西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新結構試驗平台綜合樓報告廳為師生作了作了題為《北斗的創新發展與轉型》的學術報告。 [10] 
2019年12月,譚述森來到開遠一中,做了題為《北斗系統創新發展歷程與前景展望》的科普講座。 [11] 

譚述森榮譽表彰

年份
榮譽稱號
2015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5] 
2014年
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1] 
2013年
北斗二號衞星工程建設突出貢獻個人獎 [5] 
2011年
“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 [5] 
2007年
個人一等功 [1] 
2006年
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 [5] 
2004年
總參人梯獎 [5] 
2002年
軍三星工程先進個人 [5] 
1992年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5] 

譚述森社會任職

譚述森兼任全國北斗衞星導航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第二代衞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專家委員會委員,衞星導航定位總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兼職教授,電子科技大學雙聘院士。 [7]  [12] 
2024年1月27日,譚述森院士工作站在四川內江高新區揭牌。 [15] 

譚述森個人生活

  • 相濡以沫的革命夫妻
譚述森和老伴兒張玉華是大學同學,1965年畢業時,譚述森分到西安,張玉華分到北京。後來因單位裁撤,譚述森從西安調到武漢,張玉華毅然離開北京來到武漢。1976年,測繪研究所重新恢復,兩人又一起回到西安,張玉華徹底放棄自己的專業,在一家石油儀表廠工作。1994年,52歲的譚述森又從西安調到北京。由於事業初創,工作生活條件都很簡陋,老兩口只能分居北京、西安兩地。1997年,老伴兒提前一年退休,來到他身邊,照料他的生活,讓他專心工作。有人問張玉華:“您和譚總一起生活近半個世紀的最大感受是什麼?”老人會心一笑:“不計較,跟着走。”2005年,張玉華不幸患上甲狀旁腺腫瘤,兩個兒子工作都很忙,無暇照顧,譚述森的生活壓力驟然加大。當時正值北斗二代立項,全站上下忙得團團轉,譚述森作為北斗二代副總設計師,內心的焦慮可想而知。但老伴兒生病的事他誰也沒説,白天一如繼往地忙着工作,下班後就匆忙到醫院送飯、陪護。 [13] 
  • “三不”原則
幾十年來,譚述森始終堅守着“三不”原則:即自己不懂的成果鑑定會堅決不參加,核心觀點、主要內容不是自己提出和撰寫的論文堅決不署名,沒有達到項目指標要求的評審堅決不通過。 [14] 

譚述森人物評價

譚述森是中國北斗衞星導航系統的主要開拓者和建設者之一 [1] 中國工程院評)
在譚述森心中,北斗不只是導航衞星,北斗精神早已成為他的人生導航;在北斗人心中,譚述森不只是北斗開拓者和建設者,更是他們的人生北斗,校其方向,為其導航 [4] 經濟日報評)
譚述森是中國北斗衞星導航系統的主要設計者和建設者,為創建和發展中國衞星導航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5] 新華網評)
譚述森博學嚴謹,求真務實,為人低調,淡薄名利,有着極為深厚的“北斗情懷”,他既是一位科研戰線上的一位智者,也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師長 [13] 人民網評)
在向着世界衞星導航之巔衝鋒的路上,譚述森年愈半百,欣然領命加入北斗團隊,開啓了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北斗事業;歲過七旬,依然披甲堅守北斗陣地,寫就了忠誠報國、科技強軍的北斗人生,他對人以實相待,對名、對科學更是斥虛求實,他始終堅守着自己的人生北斗,謙虛為人、甘為人梯,淡泊名利、無我忘我 [14] 中國軍視網評)
譚老(譚述森)是北斗精神的代表,更是旗幟,引領着一代風氣之先,無愧於北斗團隊、無愧於北斗事業、無愧於北斗使命 [14] (總參衞星導航定位總站主任柳其許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