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譚德福

(三峽大學醫學院教授)

鎖定
譚德福,1951年生,湖北五峯人,教授 [1]  、碩士研究生導師。具有西醫臨牀醫學、中醫學雙學位。無錫易可中醫醫院的創始人之一。 [2] 
中文名
譚德福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土家族 [3] 
出生日期
1951年
教學職稱
教授
出生地
湖北五峯
職    業
醫生 [4] 
職    務
三峽大學醫學院院長

譚德福人物生平

從事中醫臨牀、教學工作40餘年。三峽大學醫學院教授、院長。湖北省政協委員。易可醫療連鎖特需專家。多年來從事中西結合研究及教學、臨牀工作。先後主持並完成完成省部級科研課題多項,獲湖北省政府一等、三等獎各1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公開發表醫學論文70餘篇。 [29]  主編專著《痛風良方妙法》、《中西醫結合兒科學》、《中國實用刺血療法》,參編《中西醫結合內科學》、《高頻電火花水針療法》等10餘部。擅長治療中醫疑難雜症及亞健康疾病。
譚德福出生於醫生世家,從小耳濡目染,讓他漸漸喜愛上了中醫。長大後先學西醫,之後又學中醫。在上世紀80年代,譚德福曾多次在上海中醫藥大學深造,聽過海派名醫裘沛然的課,並與多名海派名中醫有過交集,後來又在上海岳陽醫院跟隨海派名醫張伯臾教授近1年。
裘沛然的課讓譚德福的中醫理論知識有了快速提升,而跟張伯臾上門診近1年,則讓譚德福積累了不少臨牀經驗。張伯臾看肝病很有名,他喜歡用花類中藥,譚德福汲取了這一經驗。除了跟着張伯臾學會了善用花類中藥,譚德福還汲取了當時湖北一位祖傳名中醫用藤類中藥的精華。在多年的臨牀經驗中,譚德福越來越擅長使用藤類中藥。
譚德福回憶説,在上世紀70年代初,當時市場上還沒有藤類中藥雷公藤供應時,由於治療要用,他便和同事一起去外地農村採挖、購買,才滿足了臨牀急需。藤類中藥當年在治療類風濕、中風後遺症時,收到了不小的效果。由於長期研究和使用藤類中藥,譚德福還制定了“五藤湯”,以五種藤類中藥為主。 [2] 

譚德福獲得榮譽

2005年湖北省第五屆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9] 
2007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0] 

譚德福主要論著

譚德福著作

中藥調劑學 [5] 
中西醫結合兒科學 [6] 
中醫基礎學科實驗教程 [7] 
痛風良方妙法 [8] 
中國刺絡針法 [30] 

譚德福學術論文

部分論文如下:
五藤湯加減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68例(《四川中醫》 2002年 第11期) [11] 
雷公藤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進展(《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2年 第4期) [12] 
刺血療法治療痛證的現狀(《中國民間療法》1994年 第4期) [13] 
葉珠通痹散對實驗性骨關節炎氧自由基代謝的影響(《中國民族醫藥雜誌》2005年 第z1期) [14] 
刺血療法的現代研究與前景(《中國針灸》1995年 第4期) [15] 
近三十年來國內運用刺血療法治療外、傷科疾病概況(《江蘇中醫》1989年 第3期) [16] 
竹節參的研究概況(《時珍國醫國藥》2005年 第12期) [17] 
栽培條件對無土袋栽天麻種麻質量的影響(《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誌》2006年 第4期) [18] 
花類中藥的藥性特徵淺析(《中醫藥學刊》2003年 第11期) [19] 
中醫基礎學科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3年 第2期) [20] 
四逆散臨牀新用(《中國民間療法》1996年 第2期) [21] 
李杲攝生思想探討(《河北中醫》1987年 第F10期) [22] 
張錫純用單味金石類中藥治療急症經驗(《陝西中醫》2003年 第4期) [23] 

譚德福基金項目

喘安平喘止咳抗炎作用實驗研究(湖北省教育廳重點科學研究項目! No.鄂教科 990 2 3) [24] 
喘安的急性毒性實驗觀察(湖北省教育廳重點研究課題No.2001A53014) [25] 
金石穿膠囊治療膽石症的臨牀及實驗觀察(湖北省教育廳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編號: 99037) [26] 
栽培條件對無土袋栽天麻種麻質量的影響(湖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技術創新項目2002D53003) [27] 

譚德福發明專利

治療膽石症的藥物及其製備方法ZL03118511.8 [2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