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譚延闓

(中國近代政治人物、書法家)

鎖定
譚延闓(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字祖庵 [10]  (一説組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生於浙江杭州。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1]  [4]  曾經三次出任湖南督軍,授上將軍銜,陸軍大元帥。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 [8] 
清光緒三十年(1904)7月中進士後,先後任長沙中路師範學堂監督和湖南省教育會長,為湖南私立師範教育之始。宣統元年(1909年),任湖南省諮議局議長,組織憲友會民國元年(1912年)7月,被袁世凱任命為湖南都督。民國七年(1918年)在桂系軍閥陸榮廷支持下,重任湖南督軍。民國九年(1920年),在孫中山支持下,集湖南督軍、省長與湘軍總司令三職於一身。民國十二年(1923年)2月後,一直追隨孫中山,先後任大元帥大本營內政、建設部長,湖南省長兼湘軍總司令。民國十三年(1924年)國民黨一大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9月任建國軍北伐總司令。民國十五年(1926年)1月,國民黨二大當選為中央常務委員。後任武漢國民政府中央政治局委員會主席。民國十七年(1928年)2月,推為國民政府主席。10月,為行政院長 [7]  民國十九年(1930年)9月22日,譚延闓病逝於南京。 [8]  去世後,為其舉行國葬
譚延闓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與陳三立、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譚延闓書法主攻楷書顏體,有“近代顏書大家”之稱,與吳稚暉胡漢民于右任並稱“民國四大書家”,也稱“真草篆隸四大家”。 [9]  著述有《組庵詩集》等。
全    名
譚延闓
別    名
譚三槍
翰林將軍
畏公
組庵、祖安、祖庵
無畏、切齋
所處時代
清末民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
1880年1月25日 [3] 
逝世日期
1930年9月22日
逝世地
南京
安葬地
南京鐘山中山陵
前    任
胡漢民
繼    任
蔣介石
主要成就
參與護國運動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
組庵湘菜創始人
主要作品
《組庵詩集》
《慈衞室詩草》
最高官職
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

譚延闓人物生平

譚延闓聰穎奇才

譚延闓 譚延闓
譚延闓,湖南茶陵縣人。清光緒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元1880年1月25日)生。據傳延闓將生時,其父方寢,夢何文安(凌漢)衣冠來拜,突然驚醒,恰好此時延闓生,因此字為祖安,亦號無畏,後來人們尊稱他“畏公”。 [5-6]  其父譚鍾麟。據朱保炯等編《明清進士碑錄索引》卷下,譚鍾麟考中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二甲第十名進士;另據朱汝珍編《詞林輯略》卷七,譚鍾麟,字雲覲,號雲卿,湖南茶陵人。散館授編修。官至兩廣總督,諡文勤。
譚延闓聰穎好學,5歲入私塾。其父規定三天要寫一篇文章,五天要寫一首詩,還要練寫幾頁大、小楷毛筆字。11歲學制義文學,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稱之為“奇才”。
光緒十八年(1892年)入府學,1893年,譚延闓到長沙蔘加童子試,考中秀才,譚父當時年事已高,譚延闓在陪同家父安渡晚年的同時,繼續跟從各地名師學習時文等。
1904年,譚延闓參加清末最後一次科舉試,中試第一名貢士,即會元,填補了湖南在清代二百餘年無會元的空白。 [5]  4月參加殿試,列為二等第三十五名,賜進士出身。入翰林,旋授編修,返湖南辦學。慈禧太后晚年,曾親自主持改革,即所謂“丁未新政”,延闓積極呼應,屬湖南立憲派首領,任省“諮議局”議長。

譚延闓主政湖南

譚延闓中年照 譚延闓中年照
1911年武昌起義後,任湖南軍政府參議院議長、民政部長。10月底立憲派殺害正副都督焦達峯陳作新後,被諮議局推舉為湖南省都督
1912年7月被北京政府正式任命為湖南都督,9月兼湖南省民政長,加入國民黨,任湖南支部支部長。
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宣佈湖南獨立,並在《長沙日報》發表《討袁檄文》,遂被袁世凱撤去都督之職。去職後,先後避居青島、上海。
1915年,袁稱帝,延闓參與護國運動。1916年8月後復職湖南省長兼督軍、湖南參議院院長。在護國戰爭中,為排斥外省軍閥控制湖南,他提出了“湘事還之湘人”口號。袁死後,任湖南省長兼督軍、省長,1920年11月被趙恆惕驅逐而赴上海。

譚延闓青雲直上

1922年投奔孫中山,再次加入中國國民黨,6月任全湘討賊軍總司令。1923年後任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大本營內政部長,建設部長、湖南省省長兼湘軍總司令。
1924年1月當選為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兼大本營秘書長。
1925年7月任廣州國民政府委員、常務委員兼軍委會委員、常委,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9月署理廣州國民政府軍事部部長。
1926年1月被選為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3月代理廣州國民政府主席,4月任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7月又代理國民黨中央黨部主席。
1927年3月後任國民黨中常委、中政會主席團成員、軍委會主席團成員、國民政府委員、常委、武漢國民政府戰時經濟委員會委員。9月寧漢滬三方在上海成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任大會主席。
1928年2月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至10月轉任行政院院長,兼任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財政委員會委員、委員長,國民黨中執委、中常委,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委員。

譚延闓病逝南京

1930年9月22日病逝於南京。

譚延闓主要影響

譚延闓的字亦如其人,其楷書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鈎如屈金,戈如發弩,豎畫多用懸針法,起筆沉着穩重,頓挫有力,使人感到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一洗清初書壇姿媚之態,所不足者,少自家面目。其行書功深厚,變化靈巧,筆筆中鋒,筆鋒於紙能藏鋒力透,有大氣磅礴之勢,雖是前清進士,但其書法絕無館閣體柔媚的氣息。是清代錢灃之後又一個寫顏體的大家。被譽“民國至今,學顏者無出其右”。
譚延闓書法 譚延闓書法
譚的書風幾經變化,弱冠時學趙松雪趙孟頫)、劉石庵(劉墉),繼而師法魯公行楷尺牘,兼學東武(楊肇),松禪(翁同龢),30歲專習顏書,參以錢南園筆法,以《麻姑仙壇記》為日課,平生得220通。1929年4月,譚在上海養病,其間就臨了203通。譚氏所臨《麻姑仙壇記》鋒藏力透,氣格雄健,酷似錢南園,而筆畫更為厚重,其雄渾較錢氏更甚,挺拔之氣躍然於紙。其結構嚴正精卓,如賢者正襟端拱於廟堂,深得其神髓,令人欽佩。他寫顏字主張“上不讓下”,,“左不讓右”。譚氏學魯公書之外,則氾濫百家,兼涉篆隸,40歲後居廣州,於古法帖無所不臨。極縱肆之奇,生平書學至此乃大變。譚延闓曾在1926年以行楷背臨古帖諸如黃山谷(黃庭堅)、蘇東坡米襄陽米芾)、趙松雪、文衡山(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諸家。譚臨帖神速,筆畫之工,人弗如也。
顏真卿楷書自從被米南宮米芾)批判之後,一直不很被重視,宋、元、明三代不出一個善寫顏體的大家。清初基本上是董其昌書法的天下。直到清中葉劉石庵(劉墉)以及後來錢灃何紹基、翁同龢等出,顏書才始得到復興。但清代書法家多數還是寫行草書,篆隸也頗有好手,只是規規矩矩的楷書尚不多見。錢灃是一時名家了,學顏字得其神趣,氣象渾穆。但橫平豎直處時顯板硬,不若魯公之靈妙。即使如此,同時代及後世,楷書領域內,錢灃也是罕有其匹的。楷書是能顯示真功夫的,一點一畫,稍有偏差,一望便知。而譚延闓尤以顏體楷書譽滿天下。譚延闓可以説一生基本都在攻顏書。譚延闓善詩聯,擘窠榜書、蠅頭小楷均極精妙。書法作品兼有藝術和文物雙重價值,國內民間所藏多集中於湖南。
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內巨幅石碑上“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兩行巨大金字,即為譚氏手書。
譚延闓書法 譚延闓書法
譚延闓在年少時,書法即受翁同龢的賞識,翁在給譚的父親的信中道:“三令郎,偉器也!筆力殆可扛鼎。”于右任先生每論時人書法時必曰:“譚組庵是有真本領的。”馬宗霍評其書雲:“組庵早歲仿劉石庵,中年專意錢南園(錢灃)、翁松禪(翁同龢)兩家,晚參米南宮,骨力雄厚,可謂健筆。”他的行書是將劉石庵與錢南園相互熔於一爐。其點畫之豐滿圓潤、揮灑從容乃似石庵,而渾健蒼勁,體勢闊疏朗,氣勢奪人處又似南園。譚延闓是進士出身,入翰林院,有很高的學養。能巧妙地從前人書中吸收營養,從而形成了自己寬博温厚、含藴性靈、雄健開闊的韻致。此謂百學不能至也。

譚延闓歷史評價

有論者雲其書法:“先生臨池,大筆高懸,凡‘撇’必須挫而後出鋒,凡‘直’必直末稍停,而後下注,故書雍容而又挺拔。”

譚延闓軼事典故

譚延闓聯繫蔣宋

書法作品 書法作品
蔣介石宋美齡能夠結婚,譚延闓是主要功臣。譚延闓的母親是丫環納妾,每當吃飯時都是侍立桌旁,為全家人添菜添飯,而不能同桌。1916年,譚延闓的生母李太夫人在上海病故。此時,他第二次督湘,政局動盪。此時離湘,湘督“寶座”有得而復失的可能,但他聞訊後,當即趕往上海寓所奔喪。第二年,譚延闓扶靈迎葬長沙,暫停柩荷花池。
譚宅位於譚姓族祠的後進,靈柩出殯必須經過族祠出門。按照族規,妾死後不能從族祠大門出殯。因此,族人力勸譚延闓不要壞了族規,從族祠側門抬出,有的還擋在大門口,譚延闓目見此狀,怒不可遏,一氣之下仰卧棺蓋上,命扛夫起靈。靈柩抬到族祠大門口時,他大喝:“我譚延闓已死,抬我出殯!”族人見狀,頓時面面相覷,鴉雀無聲,只好讓路,讓扛夫抬棺從族祠大門出殯。由於母親的遭遇,譚對封建習俗頗不滿,誓不納妾。譚妻生了一子三女,很早便去世了,臨終前囑咐譚延闓,望他不再婚娶,將幾個子女帶好,譚對夫人的遺囑頗能信守。
譚延闓在孫中山落難之際全力扶救,使孫大為感激,孫譚關係,也更加密切。此時宋美齡從美國留學歸國,孫中山有意將宋美齡介紹給譚延闓,並讓譚延闓認宋的母親為乾媽。譚以“我不能背了亡妻,討第二個夫人”為由拒絕了。
孫中山去世後,譚延闓和蔣介石的關係日漸密切,1927年12月,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譚延闓為介紹人。蔣介石第一次下野重新上台後,蔣任國民政府主席,譚延闓任行政院長,兩人在工作上和私下裏經常有交往,他的小女兒譚祥有時便隨譚延闓會蔣家。譚祥字曼怡,上海女子學校畢業,是宋美齡在美國留學時的同學,當過南京陸軍子弟學校教員。譚品貌端莊、聰穎出眾,又輩份小嘴甜,所以甚得蔣介石夫婦喜愛,譚延闓“經常到蔣官邸漫談,每來必須攜曼怡同行”。
1930年9月,譚延闓患腦溢血,病中囑託蔣氏夫婦在青年軍官中為譚祥擇夫,並囑蔣在他死後替他照看第二軍將士。同年去世,國民政府下令國葬,其墓就建在孫中山先生陵墓的東面數公里處。

譚延闓湖南會元

據朱保炯等編《明清進士碑錄索引》卷下,譚延闓考中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二甲第三十五名進士;另據朱汝珍編《詞林輯略》卷十一,譚延闓,鍾麟子,會元。字祖安,號組庵,未散館,選庶吉士,以辦學務授編修。
延闓中光緒甲辰科會元,因其不僅文章好,且字亦極為漂亮,所以極有可能被點為狀元。相傳,就在慈禧老佛爺要下筆圈其名字時,發現譚延闓既是湖南人,且又姓譚,忽然想起那位令她最為痛恨的湖南籍“亂臣賊子譚嗣同,就改點劉春霖為狀元。一是春霖書法亦佳,二是天下大旱,春霖之名甚為吉利。延闓運蹇,被降為二甲第三十五名進士。但儘管如此,整個清代湖南籍士子中會元者,僅延闓一人而已,所以在桑梓之地頗具人望。

譚延闓藥中甘草

譚延闓混了一生,不僅落下“藥中甘草”的別號,還落下“混世魔王”與“水晶球”的諢號,甘草並不名貴,但素有“百藥之王”之譽,有調和百藥的功能。也有人把他處世總結為一個“混”字,他對此也公開承認,並聲稱“混之用大矣哉”。
譚死後,其生前老友胡漢民為之神傷,撰輓聯雲:“景星明月歸天上,和氣春風生眼中。”以此稱讚譚延闓的中和之道。
上海某小報刊登“解組”對聯,一為解析譚組庵,一為暗示譚已死去之雙重意思,準確勾畫其一生之特點:
“混之為用大矣哉!大吃大喝,大搖大擺,命大福大,大到院長;
球的本能滾而已!滾來滾去,滾入滾出,東滾西滾,滾進棺材。”
將“混世魔王”和“水晶球”嵌入聯中堪稱妙絕。

譚延闓三不主義

北伐勝利,蔣介石登上最高權力寶座,譚延闓很知趣,讓出國民政府主席職位,做行政院院長。面對蔣介石的獨裁,譚延闓有一整套對付之策,即抱定了“三不”主義:一不負責;二不諫言;三不得罪人。每次開會,他都閉目養神,抱着悶葫蘆不開瓢,往往“急死皇帝,太監卻不着急”,成了一枚橡皮圖章,只是伴食畫諾,混混而已,反正社稷江山與己無關。他深知在蔣介石手下辦事不易,情願無所事事,樂得自在,做一個伴食宰相。他唯一的嗜好便是下館子。南京所有有名的飯店都讓他吃遍了。他吃得異常考究,吃得不再被蔣介石視為“眼中釘”,成了著名的美食家。

譚延闓組庵湘菜

譚延闓還有一個特別嗜好,即美食。他是真正的美食大家。提到湖南菜,就得提到組庵湘菜。當年凡是從民國過來的湖南廚師,沒有不知道組庵湘菜的,上了年紀的湖南食客對於組庵湘菜更是津津樂道,稱其為“組庵湘菜”。譚延闓因其頗“好吃”,亦精擅食法。
組庵湘菜是由譚延闓及其家廚所創立,組庵湘菜以“原材料選取精良、刀工處理精細、烹製技藝精湛、味道調和精準”的美食理念贏得了人們的青睞,被稱為“湘菜之源”,譚延闓及其家廚所創立的享有盛名之“組庵湘菜”為湘菜中的著名系列和官府菜的重要組成部分。
譚延闓自號組庵,被稱作“民國第一吃家”。譚延闓的父親就是一個吃家,這種機緣,造就了譚延闓在美食上的造詣,特別是對湘菜發展的巨大創新和推動。從某種意義上説,沒有譚延闓,就不會有現在湘菜的面貌。直到今日,“組庵湘菜”還是湘菜中的著名系列和重要組成部分。
譚延闓父親任兩廣總督時,家廚以粵廚為主,大部分來自潮州。潮州以前是粵菜的一部分,後來獨立出來自成菜系。譚延闓祖籍湖南,成長時期又受到過粵菜的影響,以至於在此後的日子中,他對湘菜的發展,以及粵菜與湘菜的融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湘菜本身厚汁重味,將粵菜的清淡香醇融入其中後,使組庵湘菜的味道更加鮮美,為日後成為八大菜系之一打下基礎。
組庵系列菜品的產生,主要得益於他的兩位廚子,一位是江蘇籍主廚譚奚庭,以烹調淮揚菜為主;一位是湖南籍主廚曹敬臣,以烹調湖南菜為主。淮揚菜清淡,湖南菜味重,譚延闓對這兩個菜系的喜愛,為以後湖南菜和淮揚菜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來自江蘇的譚奚庭,本是揚州一個鹽商的家廚,做得一手好的淮揚菜。清代到民國初期,鹽商富甲一方,也都喜歡吃,對家廚的標準也很高,挑選出來的家廚各個身懷絕技。譚奚庭本身對美食極有天賦,在鹽商家裏又獲得了薰陶,廚藝自然精湛。鹽商過世後,譚延闓花重金把譚奚庭聘為廚師。 [2] 

譚延闓主要作品

譚延闓在末歲致力章草,訪求石刻舊拓,想豐富書法的變化,力求尋找自己書法的表現語言,可惜天不假年,譚51歲病逝。
譚延闓雖然未到人書俱老之境,然其法度俱存,為後世學書者所步趨。譚曾有《訒庵詩稿》、《組庵詩集》、《非翁詩稿》、《慈衞室詩草》,皆手稿影印。得者,讀其詩亦可賞其書。有《中國曆代書風系列·譚延闓書風》印行,堪稱大家。

譚延闓人際關係

譚延闓的女兒譚祥,嫁給了後來成為台灣地區副領導人的陳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