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譚平山故居

鎖定
譚平山故居,位於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崗頭村委會七社村,面積約160平方米,始建於清代。譚平山故居是青磚滴水牆砌築,屬硬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築。
譚平山故居對外開放主要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譚平山的革命事蹟和愛國情懷、民革歷史和優良傳統。 [3] 
2019年5月1日,譚平山故居被列入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譚平山故居
地理位置
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崗頭村委會七社村
佔地面積
160 m²
開放時間
全天
相關人物
譚平山
相關歷史
辛亥革命

譚平山故居歷史沿革

譚平山故居建於清代。
2016年,在民革中央和民革廣東省委會指導下及中共佛山市委、高明區委的支持下,民革佛山市委會努力推動譚平山故居修繕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根據歷史信息、時代風格和建築特點進行場景復原,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真實再現譚平山早年生活環境和清正廉潔的家教家風。 [6] 
2018年,譚平山故居得到修繕 [2] 
2019年,譚平山故居修復工程竣工後,免費向公眾開放,有力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及革命先輩的革命事蹟和愛國情懷,教育引導廣大民革黨員堅定理想信念、賡續優良傳統。 [6] 

譚平山故居建築格局

故居景觀
故居景觀(5張)
譚平山故居,是青磚滴水牆砌築,屬硬山頂式磚木結構建築,面積近160平方米。故居進門右側為並排三間主房,作為主人房和待客的房司;進門左側有廚房、雜物房共三間,側有一空地,是小孩故作業和晚上乘涼聊天的地方。廚房和主房之間是過巷有近2米的圍牆,無屋面。. [5] 

譚平山故居文物遺存

譚平山故居始建於清朝,現僅存一間,其餘均被毀。一進門,左右兩側規劃了六間房間,左側是簡陋的廚房和書屋,有一張方方正正的用於膳食的木桌,伴隨着幾條板凳;右側則是生活起居的地方,一張木牀,一把算盤,一台舊式縫紉機,生活氣息淳樸濃厚。整個故居雖然修繕過,從簡陋的牆瓦仍可見譚平山一家拮据艱苦的生活,家風廉潔。為了保留歷史遺蹟,對“三譚”故人的悼念,裏面保留了一面已被洪水沖刷過的泥牆,比較有歷史感。 [7] 

譚平山故居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譚平山生於1886年9月28日(光緒十二年),在故居度過了自己的青少年,他勤奮好學,志向遠大,從滄江河出發,赴省城求學,後考入北京大學。1920年(民國九年)譚平山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回到廣州,全心全意投身到革命事業中,並舉家搬遷到廣州,從此以後再未回到過故居。他心繫家鄉,常將《新青年》《新潮》《政衡》等進步刊物寄回高明,鼓舞了大批高明熱血青年投身革命洪流。 [4] 
譚平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建樹、有影響的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時,他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五四運動後,他在陳獨秀的幫助下建立廣東中共支部。在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在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中,在著名的南昌起義中,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他不屈不撓,組建中華革命黨、創建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參加新政協,為追求民族獨立和祖國富強,貢獻了畢生精力。特別是在響應中共“五一口號”、開展新政協運動中,他的主張和影響為民革和各民主黨派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協商建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譚平山故居保護措施

2006年,譚平山故居被定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2] 

譚平山故居所獲榮譽

2023年11月,民革中央決定將廣東省佛山市譚平山故居命名為民革黨史教育基地,成為繼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和蔡廷鍇故居之後廣東省第三個民革黨史教育基地。 [3] 

譚平山故居保護價值

截至2022年末,譚平山故居及生平事蹟展覽廳共接待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羣團組織共2332批次7萬餘人。故居通過廣泛深入挖掘相關歷史資源,有效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譚平山的革命事蹟和愛國情懷、民革歷史和優良傳統,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3] 

譚平山故居旅遊信息

譚平山故居地理位置

譚平山故居,位於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崗頭村委會七社村。

譚平山故居交通

公共交通:從高明站出發可乘坐504路、501路公交到四中站,步行180m到譚平山故居。路程約需用時1小時。
自駕:從高明站出發途經高明大道中、高明大道西可到譚平山故居。路程約需用時0.5小時。

譚平山故居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上午8:30~11:30,下午2:30~5:00,逢週一閉館休整。
參考資料